长沙第一师范专升本: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对外战略思维变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0:40:07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对外战略思维变革 郭震远(北京)
本刊学术顾问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1978年以来的30年中,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国际地位和作用等持续、较快地增长,都是世界直接感受到的中国的成就和变化。但是,30年来中国还发生了更深层次的重大变化,即中国总体思想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并不一定能够立即感受,但却更深刻,因而影响更长远、更广泛。实际上,在中国各项具体的重大成就和变化与思想观念的变化之间,都存在互为前提和基础、互相推动、促进的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在过去30年中,中国对世界及其发展变化大趋势的判断,以及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的认识,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前相比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中国思想观念变化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变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还将继续广泛而深刻地表现出来。 

  回顾30年的历程,这一变化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变化如同中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一样,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第二,变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和世界国际形势的重大转折密切相关,从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三,如同中国思想观念的其它重大变化一样,这一变化正是思想解放的表现和结果。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在中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将一直具有特殊的重大影响。 

  重新判断界定世界发展变化大势 

  1978年,中共11届3中全会做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文革十年浩劫直接导致的重大变化,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在重挫后的必然调整。毫无疑问,在做出决策时,对于中国的国际环境的判断,特别是对于中长期的国际环境,即世界发展变化大势的判断,是一个受到特殊重视的因素。而且,后来的事实表明,在很长时期中,这一因素一直都受到特殊重视。这不仅因为国际环境是中国做出新的战略决策的唯一外部条件,而且更因为在很长时期中,中国的发展战略和模式,一直受到对于国际环境判断特别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是对于会否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判断的重大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必然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所以中国必然关注新的世界大战是否发生的问题。但是,中国高度重视世界大战问题还有更深刻的原因,那就是1949年以后中国的计划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都与长时期认为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甚至将很快发生的认识密切相关。所以,对于是否会发生新的世界大战问题重新做出判断,直接关系到中国发展战略和模式是否需要调整,以及如何调整的重大决策。正因为事关重大,中国对于是否会发生新的世界大战的判断,延续了长达20多年的历程,从中共12大到17大,是历届党代会大会报告的重点内容之一。这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是前所未见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判断是,世界大战的危险严重,但可以推迟;80、90年代中国的判断是,世界大战的危险仍然存在,但在未来70、80年中,甚至更长期时期内不会发生;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判断是,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中国对此判断的调整十分谨慎,但又是不断深入地改变。这一判断的调整,对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全面影响,同时也集中反映了30年来中国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对于国际合作的必需性和可能性判断的变化,是另一个重大调整。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然需要国际合作,而实行开放当然就意味进行国际合作,首先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但是,在很长时期中,特别在10年文革时期,中国虽有国际合作,却十分薄弱。这与当时的国际环境直接相关,主要是西方国家对中国长期“禁运”的影响。 

  但中国的自我设限,也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只重视国际贸易,而不引进国外资金、管理、技术;只进行双边国际合作,而不参与多边国际合作;只重视国际经济合作,而排斥国际政治、安全合作,等等。这些限制的存在,不仅反映了中国当时以“国际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国际合作,而且也反映了中国对于国际合作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缺乏瞭解。 

 以1978年开始,中国越来越积极、越来越广泛地开展了国际合作,这已经成为中国的最重要政策之一,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广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并且在各领域的国际合作中都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之一。事实清楚表明,中国对于国际合作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判断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但是,这一判断的改变同样经历了漫长、艰难的过程。经历了30年的不断调整,中国才最终形成了对于国际合作必要性、可能性的全新判断: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只有积极、全面地参与国际合作,才能实现持续、较快的发展;中国坚定地实行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将保证中国得以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合作,并取得更重大成效。 

  30年来,中国对于是否会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以及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的判断所发生的重大改变,不只是对于具体国际形势、国际问题判断的改变,而且是对于世界发展变化大势的重新判断。因为这两个问题从来就是世界发展变化大势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因为中国一直将这两个问题做为世界发展变化大势的主要指标,尤其是一直将是否会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做为首要的指标。对于世界发展变化大势做出重新判断,其意义和影响不言而喻,30年来中国的变化和发展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今后还将继续得到证明。 

  清醒认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991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发生的最重大的、格局性的变化,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都形成强烈冲击。与此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第二个10年,虽然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较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浮现,改革开放进程出现曲折。因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70年代末以来最尖锐的争论。这场争论涉及的问题广泛、深刻,而集中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方向、措施是否正确,能否坚持。显然,这是一场更为深刻的争论,必须对世界和中国有高层次的战略判断,才能在争论和曲折中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提出并长期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就是中国的一个高层次的战略判断。

  1984年邓小平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明确指出了和平与发展在当代世界上的战略地位。1987年中共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由此开始,一直到中共十七大都明确坚持了这一认识,并且在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进一步表述为“和平与发展是当前时代的主题”。显然,在20年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认识,不仅始终坚持,并且不断深化。 

  所谓时代主题,就是在较长历史时期中一直表现的国际形势及其发展变化的根本性特点,是一定历史时期世界主要矛盾的表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主题的核心内涵是,世界各国人民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强烈要求和行动,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即决定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的主要矛盾。这是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几十年的国际形势及其发展变化,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而形成的认识。 

  冷战结束并没有改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历史潮流,而且由于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等趋势更加不可逆转,这历史潮流还更加强劲。在冷战后的世界上,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在清醒认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基础上,更坚定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坚持就能成功,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意义和影响。不仅因为这是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相关认识,而且更因为这完全不同于中国自己以前的相关认识。在1949年以后的近40年中,中国一直坚持的是,“革命与战争的时代”的认识。正是在实事求是地、更加深刻地分析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才得以形成关于时代主题的全新认识。 
  在冷战结束的巨大冲击引发世界的剧烈动荡中,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认识,显然十分困难。中国不仅在国际上面临西方国家对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强大压力,而且还面临国内诸多质疑。但是,中国在近20年中始终坚持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认识,并且在坚持中,这种认识还继续有所深化。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中国坚定地实事求是地深刻分析国际形势及其发展变化。中国的坚持确保了大国得以在冷战后动荡、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从把握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战略高度,坚定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方向和措施。这不仅在整个九十年代实现了中国持续、较快的发展,而且为中国在21世纪的更高水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 

  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的进程进入了第三个十年,中国面临与这一进程前两个十年开始时完全不同的局面。从总体上看,前两个十年开始时,中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都处于比较明显的困难之中,中国迫切需要更广泛、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以寻求摆脱困难、发展自已的正确方向和有效途径。 

  在进入第三个十年时,中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都处于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虽然中国同样需要广泛、深刻地认识世界,但重点已在于如何与世界相处,比之以前明显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以后,中国相继提出了“和平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念,并且都已明确写入中共十七大报告,表明它们就是中国在21世纪最终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指导原则和实际推行的战略与政策。 

  2005年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是处理正在持续发展,逐渐强大的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指导原则和实际执行的战略与政策。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的基础和前提是,明确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走向和谐,而不是对抗。这是与传统的,并且至今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的认识完全不同的全新认识。但这决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符合世界历史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科学论断,同时还具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坚实基础。 

  和谐世界的内涵就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很多质疑,而不少质疑都源于一个重大的误解,即认为和谐世界就是没有矛盾、冲突的世界。但这决不是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没有矛盾、冲突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中国明确认为,和谐世界就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这既是世界各国民众的迫切向往,又是可以争取实现的目标。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通过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愿望,这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支持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中国清醒地认为,建设和谐世界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但只要各国手、坚持努力,和谐世界是可以实现的。 

  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面对21世纪的世界提出的理念,同时也是中国处理21世纪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指导原则、战略和政策。可以说,建设和谐世界是21世纪中国外交的总纲,是以“和谐”为核心的外交思想、以“塑造”为取向的外交政策、以“协调”为基础的外交政策、以“共赢”为前提的外交策略的集中表现。这明确昭示,正在持续发展、逐渐强大的中国,将坚持与世界和平相处、和谐相处,将与各国共同争取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更美好世界。     虽然建设和谐世界是2005年才提出的全新理念,但实际上1978年以来,中国就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在新形势和新条件下,如何与世界相处的问题。从对于新的世界大战是否会发生、大力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重新判断,再到提出和坚持和平与发展是当前时代主题,直到提出建设和谐世界,这一条完整的认识和实践的轨迹,充分表现了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以及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的执与不断深化的探索与实践。 

  30年的事实已经清楚表明,中国的这种探索对于中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肯定,在未来岁月中,这种影响必将持续表现出来,并且成为21世纪中国与世界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坚持解放思想始终把握世界历史潮流 

  坚持解放思想,是中国总体的探索和实践的最重要特点,也是取得重大成效的最主要经验,当然也是中国认识世界及其发展变化和如何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这一探索与实践的最重要特点和最主要经验。在前述的三次重大的转折和决策中这一点得到充分表现。从根本上说,解放思想,就是在对世界进行实事求是、客观的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坚持独立思考并做出相应判断的基础上,坚持独立思考并做出相应判断和结论;不仅不受各种已有的所谓理论的限制,而且勇于突破它们。在30年中,我们一路走来,先后突破了“世界大战不可避免”、“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以及种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这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 

  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既是解放思想的目的,也是其成效的重要表现。所谓世界的历史潮流,就是在较长历史时期中,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发展的总体方向,分别通过世界发展变化大势和世界民众的广泛要求得到表现。历史证明,凡是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国家,无论有意或无意,都必将兴盛;而不能把握,甚至逆潮流而动的国家,则必将衰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逐渐形成的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和谋求合作的世界潮流,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经强大到不可逆转的程度,并且还在持续发展之中,成为毫无疑问的历史潮流。1978年以来,中国在认识世界及其发展变化、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探索与实践中,解放思想的成效就是认识并把握了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谋求合作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国提出并实践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清楚显示,始终把握世界历史潮流,是中国主动、自觉的选择。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中国在21世纪的持续发展和强大,都将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的持续发展和强大、中国最终实砚国家现代化,是中国历史的必然结果,是全体中国人最强烈的民族愿望。这些是中国必将繁荣强大,必将实现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但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中国的现代化,不仅决不可能与世界隔绝,而且必须全面融入世界。只有在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中,才能实现中国的宏伟目标。 

  可以肯定,在21世纪中,坚持解放思想、把握世界历史潮流,将是中国不可动摇的原则、战略和政策,这必将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难以估量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