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电视机价格:改革开放三十年广州市容环卫的发展与完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30:03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1978)、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和建设服务性政府号召(2004),与此同步,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先后提出了科技兴业、垃圾全过程管理和实施城市环境卫生问责制度等任务,促使广州市市容环卫行业从以简易处置为标志的初始阶段迈入了以集中处理处置和全过程管理为标志的科技型市容环卫阶段。本文从科技兴业、垃圾全过程管理和问责制建设三方面总结广州市容环卫的发展与完善。

 

1 科技兴业催生数字市容环卫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顺利召开,1985年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这些历史事件坚定了广州市市容环卫局实行科技兴业战略得决心。1978年后的30年期间,广州市容环卫从市情出发,先后走过作业机械化、垃圾集中处理处置和数字化管理三个阶段,实现了科技型市容环卫目标。

1978年后的20年间,广州市市容环卫局力促环卫作业机械化,先后开发、应用了洒水车、吸粪车、垃圾车、清扫车等多类环卫作业机械,其中压缩垃圾车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和机械化程度。

伴随广州市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广州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和组成都在发生较大变化,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处置成为当务之急。1978年至1988年的10年间,日产量便由1800吨增大到3200吨,垃圾成分由以煤渣等无机质为主演变成以厨馀垃圾为主,这种变化迫使广州市市容环卫局在实施环卫作业机械化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垃圾集中处置问题,于1989年和1992年先后建成了大田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和李坑生活垃圾填埋场,满足了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置要求。1990年代,广州市生活垃圾中厨馀垃圾、包装垃圾和事业垃圾的比重进一步增大,卫生填埋和资源化利用提到议事日程,2000年后广州建成了高标准的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这两座现代化厂(场)的数字化管理加速了广州市数字市容环卫的建设。

2003年后,出于调控和监管需要,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着手建设数字市容环卫,具体而言,就是建设“一个局指挥中心、一个综合信息库、一个社会服务平台和一个市容环卫综合网站,及各市容环卫作业监控系统。”目前,指挥中心、信息库、服务平台和环卫网站已告完成,一些主要环卫作业的监控监管系统的建设也基本完成并与局指挥中心和信息库实现了数据交换,这些监控监管系统有:垃圾车、泥土车和洒水车实时监控系统、公厕监管系统、垃圾压缩站臭气监控系统、填埋场和焚烧发电厂运营监管系统,广州市数字市容环卫框架已基本形成,标志着科技兴业战略催生了广州市科技型市容环卫。

从作业机械化到数字市容环卫,广州实现了科技型市容环卫目标。相应的,作业服务由简单发展成复杂,市容环卫系统已经呈现出区域性、时效性、多层性、多元性、相关性、动态性和关联性等多种特性;科技政策也出现了同步调整,从注重具体技术的开发应用到更注重技术进步促进机制的建立,确保市容环卫事业科学发展。目前,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正在抓紧制定市容环卫系统的评价体系(包括运营绩效考核体系)和促进系统升级的科技发展计划,并酝酿推行战略环评确保重大决策科学适用。

 

2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速推动垃圾全过程管理

1994年我国发布了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年第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正式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战略之一。此时,广州市已投产使用大田山和李坑两座生活垃圾填埋场,日处理能力可达5500吨,保证了100%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置,此外,广州市已经着手筹建一座日处理能力10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开始酝酿垃圾全过程管理。

我国随后颁布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2004)、《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可再生能源法》(2005)和《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趋势,号召清洁生产、可持续消费和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垃圾管理应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原则,确认了垃圾全过程管理的法律地位,加快了我国实施垃圾全过程管理的步伐。

广州市垃圾全过程管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96年—2002年阶段和2002后阶段。第一阶段以宣传教育与分类试验为重点,摸索适合广州市的垃圾全过程管理模式;1998年前广州市开展了广泛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1998年开始进行垃圾分类试验;至2000年,参与试验的大部分行政区的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到20%至39%左右,起步最早的荔湾区垃圾分类覆盖率甚至达到了100%,并出台了《垃圾分类收集服务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但由于一味效仿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力求细而全,强制推广,而市民意识未达到源头减量和分类收集高度,以及分类后的后续处理设施不配套,垃圾分类试验暂告一个段落。2002年后,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认真吸取教训,从市情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开展四项工作:

一是实行干湿垃圾二分法,优先将厨馀垃圾分类收运与分类处理。目前,已完成厨馀垃圾运输车开发和厨馀垃圾处理设施立项等工作。二是组建集干垃圾分类回收、垃圾焚烧发电供热、污泥干化、炉渣资源化利用以及渗滤液处理与回用于一体的资源化处理中心。三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统一调度现有的垃圾处理处置设施,使这些设施按虚拟型静脉生态工业园模式运作。四是开展垃圾分类“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和进家庭”的“四进宣传与推广”活动。

目前,广州市遵循“源头减量、物质利用、能量利用、填埋处置”的优先顺序,均衡发展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整合产业链,培养要素市场,调控资本、技术和管理以促进薄弱环节发展,保证了垃圾全过程管理健康有序的进行。

 

3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实行问责制

垃圾具有“产之于民”的鲜明特点,需要全体公民共同努力,改变生产和消费习惯,开展源头减量活动,并协助环卫部门依法管理。环卫部门的职责是代民管理垃圾,同时,引导企业和市民参与垃圾管理;这就要求环卫部门从官本位体制转向公民本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建设成服务型政府。为此,广州市环卫局先后出台了环境卫生工作联席会制度、检查通报制度、社情调查制度和工作问责制度等多项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政策措施,重点是合理划清权责、确认问责主体和问责程序。

3.1合理划分权责,明确服务范围

2001年开始,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按照“分级管理、重心下移”的改革精神,逐步明确和完善了“市、区、街三级管理,集中领导,分区负责,责权统一,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工作架构,形成了“行政主管部门职能管理—事业单位监督管理—作业服务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新体制。解决了行政机关之间、行政机关正副职之间、政事企之间权责不清和职能重叠等问题,

目前,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负责制定全市市容环卫规划和地方法规,调控管理全市市容环卫工作,对区市容环卫局实行业务领导,并对县级市市容环卫局实行业务指导。区(县级市)市容环卫部门负责市容环卫规划、地方法规和规章制度等政策措施的宣传与实施,负责所辖地区市容环卫的检查监督和收费管理,管理政府资产和社会收费,维护市容环卫作业市场秩序,并将所辖区域的实际情况及时向市局反映。各级环卫管理部门基本上退去了市容环卫作业的直接组织等事务,而将主要职能集中在提供法治化管理和优质服务。

广州市将市、区两级市容环卫部门所属的专业事业单位逐步改制,一部分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成市容环卫作业服务企业实体,如组建成保洁、清运、垃圾处理运营和环卫项目投资公司,独立经营,自主发展;另一部分事业单位依公管理,代表政府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如广州市生活废弃物管理中心代表政府监管全市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的运营。此外,广州市于2000年成立了市、区两级环卫协会。行业协会及其各专业委员负责企业环卫经营许可审查,组织企业招投标,制定行业指导价格和行业行为规范,组织环卫企业的选优评级,开展信息交流和培训,推广新的工艺技术,此外,各级环卫协会还作为非政府组织参与监督市容环卫工作。

3.2问责制民主化、法制化和程序化

在明确权责的基础上,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出台了《城市环境卫生工作问责制度》,进一步正视权与法、权与民、权与责之间的关系,以“执政为民、民主决策、依法行政、从严行政”为指导原则,促进问责制民主化、法制化和程序化。

首先,《城市环境卫生工作问责制度》明确了政府、人大政协、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和全体公民都是问责主体,并鼓励媒体代民问责。这样,问责就不仅仅是政府部门上级对下级的问责,还是人大政协和非政府组织的问责,更重要的是政府官员必须接受全体公民的问责,实现问责制民主化,从而解决了以前问责主体缺位导致问责不公或问责不实等问题。其实,2003年12月广州市人大邀请市民代表参加的《广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监督听证会就间接回答了问责主体问题,这是一次开创全国先河的举动。

其次,《城市环境卫生工作问责制度》结合市容环卫特点,明确了依法行政原则,要求各级市容环卫管理部门不仅要依照法定行为规则行政,还要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行政。一切违反和超越法律法规的行为,一切越位、错位和缺位的行为,一切独断专行和滥用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体现了“权责对等”原则,便于推行问责制法制化,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责任心和危机意识。

再其次,《城市环境卫生工作问责制度》明确了问责的启动与回应程序,规定了启动问责制的条件和方式方法,以及被问责的部门或官员自我辩解的程序。同时,《城市环境卫生工作问责制度》还明确了责任认定程序,循此分析责任同事件的关联性和因果性,认定责任的归属和严重程度。

  广州市市容环卫部门通过体制改革和推行问责制,理顺了机关之间、政事企之间等多层关系,同时改变了政府和代表政府行使监管职能的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导向和办事作风,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危机意识,极大地推动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市容环卫提供了体制保障。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广州市容环卫大发展的30年。广州市容环卫基本实现了作业机械化和管理数字化,从简易处置阶段迈入了无害化集中处理处置和全过程管理阶段。目前,广州市容环卫正在抓紧制定市容环卫系统的评价体系(包括运营绩效考核体系)和促进系统升级的科技发展计划,确保市容环卫事业科学发展。只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市容环卫就一定能够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管理目标。(熊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