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天边标清郑妍老师:改革开放三十年之毕节试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59:28
http://www.jrj.com    2008年09月27日 04:20     21世纪经济报道
贫困,一个深深困扰全人类发展的顽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解决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这在当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今天来看,中国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联合国2003年发布的关于减贫的统计表明,世界减贫数量的90%是中国做到的。中国是第一个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成绩斐然,当人们在为改革的成果与经验做总结时,往往会发现,特区、试验区的探索功不可没。
与深圳、浦东等多数经济发达、社会条件成熟的改革先行地区相比,一个来自中国最贫穷地区——贵州毕节试验区显得与众不同。
1988年,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倡导下,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该实验区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岩溶贫困地区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的试验区。
毕节地区曾长期陷入“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困境,曾被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在这样一个地区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无疑具有世界意义。
20年来,毕节试验区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取得突出成绩。战胜贫困、与自然和谐相处,毕节试验区向我们展示了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近期,本报记者专赴毕节试验区调查采访,并以本专题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喝彩。
不寂静的春天:石漠水土要养育这方人
本报记者 马娟 张庆源
1988年6月9日,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倡导下,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该试验区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岩溶贫困地区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的试验区,比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还要早四年。
20年后的今天,一向默默无闻探索的毕节试验区吸引了各界的目光,更是被理论界冠以“科学发展观摇篮”的称呼。
伤感之地
贫穷向来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影随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相关政策,农村生产力得到释放,困扰中国人民上千年的贫困问题在大多数地区得到解决。但仍有一些地区未获得同步发展,在那里,温饱仍是问题。当时,在全国18个连片集中的贫困区域,集中了331个贫困县的大多数(1994年调整为592个)。在其他地方能够释放出巨大生机和活力的制度、机制,在这些土地上没有同样发挥作用,其他地方“一包就灵”,而在这里“包了也不灵”。
在这18个区域里,以两个区域最为突出。一片是西北黄土连片贫困区,另一片是西南喀斯特贫困区,前者缺水,后者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这两个区域集中了全国贫困人口的半数以上。如何解决这两个区域的贫困问题,不仅对中国,对世界来说都具有挑战性。
喀斯特地貌又称为岩溶地貌,主要由碳酸盐组成,保水性差,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岩溶地貌在我国约130万平方公里,其中以贵州省分布最为集中,遍布全省80%的地区。
位于云贵高原结合部乌蒙山麓的毕节地区,正是西南岩溶贫困带的核心区域。因地跨长江、珠江两大流域,毕节地区又被称为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这里人口压力极大,
本新闻共5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4  5
 
上一篇: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帮扶毕节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