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生态袋:在央企和公众之间架起沟通桥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43:46
在央企和公众之间架起沟通桥梁
代《石油时评》专版发刊词
<%image%>
    放眼世界,既充满激烈纷争又存在广泛合作,复杂而多元。中国的崛起,正越来越影响着世界,成为21世纪最重大的国际话题。中国要从大国走向强国,央企是一支重要力量,是经济支柱。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指出:“国有企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

    担当强国重任,央企必须由大变强。这是使命,责无旁贷,不仅需要央企自身的努力奋斗,还需要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支持,二者缺一不可。

    在国家间竞争已演变为公司间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央企积极“走出去”,投身激烈的国际竞争,为国家和民族赢得光荣和实力。目前,100多家央企在海外分公司已近5000户,年利润达3000多亿元。在最新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大陆企业达到61家,其中大部分是央企。中国石油更是2010年登顶英国《金融时报》“全球500强”榜首。

    然而,中国石油的良好业绩,在网络上也曾遭到一番“揶揄”。其他央企也屡屡受到这样的舆论待遇。这一现象,令人深思。

    央企的快速发展,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由于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自然有赞誉也有非议。但必须引起重视的是,一些对央企的误读误解在社会公众中的传播趋势,对央企的社会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并致使央企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出现认识断层。

    这个危险倾向,事关央企的形象,事关央企的竞争力,必须清醒认识,积极应对。因为,社会形象就是企业的软实力。

    当今社会已处于一个“麦克风时代”。一方面,中国网民已达4.85亿,微博用户已达2亿;一方面,社会各方面的思想非常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显著增强。因此,在网络上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信息的渠道和表达意见的主体,就好比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手机加微博,更形成了“全民记者”的局面。分析一些发生在央企身上的负面消息,往往先是网上爆料,一些媒体和公众未经求证便跟风评论。其中,有的以情绪化的语言去吸引围观,有的“用望远镜看梨子”代替调查研究。误解误读逐步升级,被渲染放大。

    更为严峻的是,在复杂的国际利益格局中,也有一些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不愿看到中国强大,不愿看到中国央企强大,谋划各种方式诋毁攻击,企图使中国形象妖魔化,使中国央企形象妖魔化。

    消除误解误读,唯有澄清事实。正如国资委领导所说:“要把央企的过去是怎样、现在是怎样、未来将怎样讲清楚;要把央企为了谁讲清楚;要把现在的央企不是过去那个老央企讲清楚,把央企的本来面目还原给老百姓。”讲好央企故事、还原央企真相,是一项为国家负责、为公众负责的重要使命。

    如何还原央企真相?当务之急,就是要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沟通,针对央企信息被“碎片化”、“情绪化”甚至“妖魔化”的倾向,多用理性声音占据舆论公共空间,才能从本质上向社会公众讲清央企的真实情况,弥合认识上的断层。

    中国石油,是党和人民寄予厚望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正在为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而努力奋斗,应当并且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支持。

    本报作为中国石油的党组机关报,当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做胸怀大局、洞悉世情、把握社会发展大势的观察家,做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引领者,做提升央企社会形象、增强央企软实力的建设者。

    今起开辟《石油时评》专版,是希望在中国石油与社会公众之间架起良好沟通的桥梁,以准确的信息讲述埋头苦干的中国石油,以全球化的视角审视走向世界的中国石油,以理性的声音解读面对各种挑战的中国石油,让社会公众了解全面、真实、负责任的中国石油。

    《石油时评》专版,现辟有《社评》、《热点解读》、《油海观潮》、《专家来论》、《观点瞭望》等专栏,既有本报观点,也有专家学者见解,更有读者声音,期望营造一个平等交流、理性评论的氛围,把有益于国家强盛、有益于社会公众、有益于企业发展的真知灼见奉献给广大读者。起步伊始,《石油时评》先两周一期刊出,成熟后将每周一期与读者见面。

    如今,人们把出色的言论版誉为“智慧的市场”,我们也有这样的期待!欢迎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广大石油职工关注并积极为《石油时评》供稿,并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