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民间创富可信吗:关于服用附子过程中【中毒反应】的回顾性总结--《中华中西医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31:43
关于服用附子过程中【中毒反应】的回顾性总结
现代临床认为服用附子过程中出现:口舌四肢麻木,呕吐腹泻,一过性昏厥,昏迷是附子的中毒反应。但笔者在近几年临床中发现,附子的“中毒现象”,除了与附子的质量,剂量大小,煎煮方法,药物搭配等因素有关外[1];还是疾病在转归过程中,为了排泄体内淤积的代谢产物,也即疾病彻底痊愈的一个必须过程。笔者称之为“排垃圾”现象。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招募病例 2006年12月以来门诊连续病例。总处方数 13812张,附子剂量从6~220g不等。每张方最少1剂,最多10剂,见表1。病人总数2875例;由于每一病人有多次复诊,总例次数 5425。 男 1296 例,女1579 例;年龄最小 2个月,最大 83岁。表1 附子剂量分布

  1.1.2 病种选择 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门诊,各类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1.1.3 病源选择 与病人交流, 理解医生治病用药的思路,了解“中毒”反应是疾病痊愈的必然过程,从而理解并接受服用附子的过程会出现“排垃圾”现象,排除病人由于恐惧心理导致的生命意外。

  1.1.4 排除标准 由病人自行选择是否接受这一治疗方法。

  1.2 观察指标 临床指标:口舌四肢麻木,呕吐腹泻,一过性昏厥,昏迷,心脏麻痹。实验室指标: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各类激素水平,心电图,B超,X线胸片等。

  1.3 用药方法及干预措施 (1)停用既往服用所有中西药,对长期服用激素、成瘾类药物者则逐渐减量至停止。(2)领悟中医火神派真谛,使用姜、附、桂等辛温扶阳药物组方[2]。将附子的剂量分为6~10g、12~15g、30g、45~60g、75~90g、100g以上,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用药后情况逐渐加量。不同的剂量在同一患者身上观察。不同患者的开始剂量根据病情、年龄、性别、体重而定。所有组方均加生姜,附子30g以上需先煎2h,另加生姜50g以上。(3)排垃圾反应发生时,原则上不干预,任其自行消失。必要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给予部分对症处理。(4)排垃圾反应发生后,不改方。继续原剂量用药,根据病情必要时加大剂量,每次附子15~30g逐渐加量。危重病人、60岁以上,尽量回避排垃圾反应发生。(5)疗程:根据病情而定。最短3天,最长连续用药1年以上,间断用药2年以上。

  2 结果

  见表2~5。

  (1)“中毒”反应随着附子的使用开始出现,正常剂量也有发生。(2)随着附子剂量的加大(15~30g),又未达到疾病所需足量时,反应的发生率增加,反应持续时间延长。(3)随着附子剂量的进一步加大(30g以上),必须达到疾病所需足量时,反应发生率反而下降,反应持续时间缩短。表2 附子剂量大小与有无反应发生 (5425例次)表3 所有反应者(共291例次)是否继续用药分布

  反应发生后,除5例自行退出,全部原剂量或加大量继续治疗。放弃治疗者很少,且与反应轻重无关,与患者本人与家属的观念有关。追踪观察未见机体受损迹象,反而原发疾病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4 继续用药有无再反应分布(286例次):

  (1)同一病人,一般仅发生一次反应。继续原剂量用药,或加大剂量,不再发生“排垃圾”反应。(2)部分病例(共10余例)有反复发生排垃圾反应情况。但随着反应次数的增加,反应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

  所有病例,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内脏功能损伤。原有异常结果者用药初期部分有加重现象,如血糖增高,血压增高,抗原增加,继续用药好转或痊愈。最终各项化验指标接近正常,完全正常。反应发生与当日有无服药无绝对关系。反应可以在服药时,也可在停药时发生。服药后发生反应的时间不定,初次服药反应少。一般足够剂量连续服药10天左右,病情好转时(即脉搏沉稳有力,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可突然发生反应。首次大剂量服药发生反应者,见于煎煮时忘记加生姜,出现剧烈呕吐,约占1%。反应与药物质量密切有关。2008年9月,2009年4月初2次发生大面积中毒反应均为同批次附子,多人同时有反应。换另批次附子,配方剂量不变,反应消失。表5 反应前后各项检查结果分布

  反应发生时间 与季节转换有关,春秋季反应增加,冬季减少。反应发生的程度不等:轻者,口舌或局部皮肤短暂针刺麻木感;重者,全身皮肤麻木僵硬并抽搐,大汗。剧烈呕吐腹泻,甚至一过性昏迷。所有病例未发现心脏麻痹。

  本组病例全部在家中休息,反应自行消失。共5例住院留察,住院观察中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未给以解毒处理,1~4天痊愈出院。

  治疗过程中保持与病人及时交流与沟通。下药前,医者必须有十分把握,才可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担忧。

  对口舌、全身麻木、眩晕、一过性昏厥、昏迷者卧床休息;呕吐者给以口服生姜红糖水;大汗者姜水擦身;抽搐者掐人中。随着呕吐、腹泻的发生,淤积在体内的垃圾被大量排出体外,各种反应迅速消失。反应后患者普遍有感觉轻松、舒适。所以,患者大部分都能接受继续治疗。休息3~5天不等,继续原剂量或加大剂量治疗。

  3 典型病例

  病例1,女,67岁,因双足疼痛,发烫十多年,冬天双脚也不能盖被。开始附子剂量15g用药,用药3天即出现口舌四肢全身麻木,眩晕,不能站立。未经任何处理,卧床休息,持续12h,自行缓解。随后附子剂量渐增30g→60g→75g→90g,至今均未见发生“中毒”反应,现已连续用药1年多,各种症状消失。疾病痊愈。目前每天附子90g,每周2天。

  病例2,男,25岁,因先天性脊柱裂并脑脊膜膨出手术时误伤神经导致不能排尿,合并双肾及输尿管膀胱大量积水,继发肾后性肾衰,肌酐、尿素氮、尿酸增高,多处求医无果。准备行血液透析,采用大剂量扶阳药物治疗,附子30→60→90→150g,每周连服2~3天,其余时间停药。用药半年时,当附子剂量120g,停药期间,2次发生严重吐泻、昏厥、全身麻木。持续1h左右,未经任何医疗帮助,休息后,以上症状自行消失。第2次反应同样发生在停药期间,程度较前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现已间断用药两年多,此后未见反应发生。2009年2月复查BUN、肌酐、尿酸全部恢复正常。双肾积水减少。目前仍然坚持服药每周2~3天,每天附子120g。

  4 讨论

  附子,作为一位颇有争议的药物,自古以来拯救了无数的生命。然而由于它的所谓“毒性”反应及药典剂量的规定,大大限制了临床医生的使用。附子在临床的疗效确实令人惊叹[3]。关键是它的安全性。临床多有报道使用附子引起中毒。而中医则视附子为保命要药,有起死回生之功[3]。用来拯救危重生命,广泛用于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症[4~6]。最新动物研究也证实附子的最佳给药有效剂量是12g/kg[7]。附子水溶性提取物60g/kg灌胃,可提高“阳虚”小鼠特异性免疫能力[8]。我国中医火神派的传人卢崇汉先生及祖辈们,大剂量附子行医近200年,没有发生一例中毒的病人[1]。两千多年前仲景告知:药不眩冥,厥疾不疗[5]。服用乌头类药物至唇舌发麻,或如醉状,呕吐也是附子的一个有效量指征[6]。在现代医家中,亦有以中毒反应为疗效观察者,范中林即是其中一位[7]。现代临床研究,附子注射液静脉点滴时也可出现有周身拘急,可自行消失。由此可见,从古到今,先人已经告知我们这方面的宝贵经验。

  本文资料提示:附子的中毒反应,除了与药物剂量、质量及煎煮方法密切相关外,还在疾病的痊愈中起重要作用。

  附子的各种反应对机体均没有造成损伤。反应发生时无需给以解毒措施,反应过后继续原剂量,或加大剂量,也未见有中毒反应发生。或有反应,程度逐渐减轻。长期服用暂未见发生累积中毒。继续用药顽疾痊愈。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自我感觉(包括心情、体力)好转,服药足够剂量3个月以上出现白发转黑现象,皮肤颜色改善。

  与现代药学“毒”的涵义不同。附子是否通过改善机体全身细胞的能量代谢,使机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反应。比如皮肤黏膜,因其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当大量生物垃圾在经络运输不是十分畅通时,可表现为:口舌四肢甚至全身麻木。一旦经络通畅,麻木随之消失。而内脏细胞由于缺少感觉神经末梢,使人体无法感知。只有当细胞内淤积的代谢产物被输送到肠腔,垃圾在肠腔积累足够时,呕吐、腹泻将随时可能发生。反应只取决于机体当时的状态。这是否可解释:为何小剂量可“中毒”,大剂量反而不“中毒”;服药时有发应,停药时也有反应。一过性昏厥、昏迷、甚至抽搐,是机体在面对剧烈反应时的自我保护状态。是疾病康复的必然过程。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中医的许多医疗措施恰好启动和加速了清除生物垃圾(主要为毒性羰基垃圾)的生化代谢过程,使得病原受抑,病机淡去[9],这也许就是中医治病断根的生物医学机理[10]。健康之躯在“排垃圾反应”中再生。可以考虑将其毒性定位于“低毒”或“无毒”级别;这一现象在古今临床实践中均得到多方印证。如《金匮要略》载有服白术附子汤后,“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11]”。日本汤本求真氏则指出瞑眩反应发生的原因是在邪正相持过程中,正气突然“藉有力药剂之援助,奋然蹶起,而欲驱逐病毒作用之反照也”。

  以上思考尚有待电子学、高能物理学及其他相关科学与医学的共同研究。临床中附子使用的准确剂量,预见反应发生的时间,减轻反应的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探索总结。

  致谢:最后非常感谢医院各级领导及中药房全体同仁的理解和支持。是他们的眼光和胆识,使得我们有条件进行这项临床探索工作,尤其在遇到来自常规的限制,甚至反对干扰时,承受了巨大的风险压力和经济付出。

【参考文献】
    1 陈学习, 彭成.对附子毒性的再认识.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6):7.

  2 卢崇汉.扶养讲记.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3 张存悌.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9.

  4 扁鹊心书.《范中林六经辩证医案选》.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5 薛盟举,李永勤.从陕西省周至县人喜食附子谈附子毒性的监制及安全应用之法.北京中医,2006,25(12):743.

  6 翁銮坤.关于附子退病反应的探讨.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9):1956.

  7 张宏,彭成,余成浩.附子煎煮时间、给药剂量与温阳功效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0):2122.

  8 丁光霞,胡小敏,周莉莉,等.川附子水溶液提取物对“阳虚”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陕西中医,1985,(7):299.

  9 印大中. 以现代科学解读中医治本.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7):583.

  10 Yin DZ, Chen KJ. The essential mechanisms of aging:irreparable damage accumulation of biochemical side-reactions. Exp Gerontol,2005,40(6):455-465.

  11 吕志杰.金匮要略《注释》.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7.

关于服用附子过程中【中毒反应】的回顾性总结--《中华中西医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生脉散的现代应用--《中华中西医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隐睾扭转的超声诊断--《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皮内针治疗老年人习惯性便秘--《中华中西医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吻合器痔上直肠粘膜环切手术探讨--《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溃疡98例--《中华医学研究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五里桥社区膝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 中医药验方治疗小儿扁桃体炎12--《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验方治疗小儿扁桃体炎12例--《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平胃散加味治疗迁延不愈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 分期辨证论治慢性支气管炎25例疗效观察--《中华医学实践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疮褥护理的体会--《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医学期刊--首席医学网 针刺配合梅花针治疗陈旧性面瘫疗效观察--《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 科学对待儿童缺锌与补锌--《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中药内服配合针灸治疗恶露不尽64例--《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甲亢手术门诊术前准备162例--《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研究进展--《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降压中药的功效分析及机理探析--医学期刊频道--中华首席医学网 治疗足癣的小验方--《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翻白草的研究进展--《黑龙江医药》--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介绍一种优秀的临床检验信息系统软件--《实用医技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浅谈荨麻疹治疗的中药临床应用心得--《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复方皮康王膏治疗痤疮66例观察--《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