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恒大御景天下群:上海纪检监察---谁叫我是共产党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19:33
谁叫我是共产党员   2009年9月24日17:06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王荣华

(2008年7月1日)

  

  摘要:本文引申“谁叫我是共产党员”这句话,阐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言行代表了一个组织、一种信仰、一种责任,人民群众就是从每一位共产党员的一言一行中来认识党的。从事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共产党员,要立足岗位、体现“以天下为己任”胸怀,要有“守土有责”的政治责任,要有先进性的追求,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新智库的带头人。

  

  今天党课,题目是“谁叫我是共产党员”。这句话是从邓小平同志的一段话中摘录出来的。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两次被打倒。文革结束后,党需要他再度出来工作时,他讲了这样一段情真意切的话:“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我们仔细思考,“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这句话的含义是非常深刻、非常丰富的。每一位共产党人,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记住“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这句话,要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也约束自己。

  我们常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每一位同志加入到党组织后,言行就不完全代表个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组织、一种信仰、一种责任。因为人民群众就是从每一位共产党员的一言一行中来认识党。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要从每一位党员的言行举止、党性素养中体现出来。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和灾区人民一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场面至今让我们感动。对党来说,大灾就是大考场。总书记冒着强烈的余震在前线指挥和慰问,总理在第一时间冲在了第一线指挥协调。灾区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强忍丧失家园、丧失亲人的悲痛,投入到抢险救灾的战斗。凡是最艰苦的地方就有共产党的旗帜,凡是最危险的地方就一定有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我院前后两次捐款,一共募集120余万元,在这里面党员的捐款占73%。还缴纳了特殊党费47万多元,特别是很多离退休的老党员、老同志,更为感人,有的是坐着轮椅来的,有的是家属搀扶来的,有的生病在家、行动不便托人来缴纳党费。有一位老同志,患有心脏病高血压,但是撑着拐杖来院交了3万元特殊党费。一些年轻同志积极报名到灾区对灾民进行灾后的心理援助。这场灾难对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论在前线的党员还是在后方的党员,都是一次洗礼,一次党性的考验。

  在座的都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共产党员,应该立足自己的岗位,认真思考如何在思想上和言行举止上体现并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新智库的共产党员。

  今天,围绕这个问题,我谈三点想法,与大家一起讨论。

  一、共产党员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

  作为一名社会主义新智库的共产党员,心胸开阔、视野广阔、忧国忧民,是最基本的素质。所关心的不应该仅仅是个人的专业、个人的职称、个人的名利,而是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喜悦与灾难交织的多事之时,我院的共产党员们更应该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

  2008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同时,我们要隆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盛世,成就举世公认。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也全面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举办奥运会实现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百年期待极大地提高中国人民的士气、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综合实力空前壮大,国际影响空前提升。

  但要,境内外还有一些人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有人形象地将西方人对中国的态度概括为三个字“爱、恨、怕”。所谓“爱”,就是老百姓喜欢买到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所谓“恨”,就是相当一部分人因为中国商品的进入,抢走了他们的市场和就业岗位,所以嫉恨中国。所谓“怕”,就是西方一些政客,则更害怕中国的强大威胁到他们的国际影响,他们总是千方百计要唱衰中国、搞乱中国。此外,还要看到台独、藏独、“东突”新疆分裂恐怖主义、海外民运分子,以及法轮功组织的活动等等。

  面对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挑衅,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能自乱阵脚。我院要主动为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服务,主动提出应对国际压力和敌对势力捣乱的前瞻性、预警性的咨询建议。要发挥党和政府重要智库的特殊影响,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举办国际论坛等途径,推进学术外宣,开展民间外交,宣传中央政策,搭建中外交流沟通的桥梁,掌握国际交流的话语权。

  社科院现在对外宣传的重要舞台,就是举办好“世界中国学论坛”,这个论坛已经举办了两届,很好地配合了国家的和平外交政策。首届论坛的主题是“多元视野下的中国:和而不同”,说明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关系。针对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后搞单级世界、推行美国模式的企图,我们主张世界多样性,并通过中国古老文化和东方智慧,演绎出求同存异之道。第二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与世界:和平、和谐”,说明中国如何发展自己,回答中国发展对世界的意义。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出现了“中国威胁论”。针对这样那样的说法,从制度、文化、传统等等决定了我们要的是和平、和谐的世界,和平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产生威胁。正在筹备中的第三届论坛的主题确定为:“和衷共济: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说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理念,突出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发展难题和中国在其中的责任与态度,回答西方炒作的所谓“中国责任论”。三届论坛以“和”为主题将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以学术的语言向世界传达了当代中国的理想和追求,使“和谐世界”理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是中国民间外交的战场,是学术外交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对国家战略的重要贡献。举办好这个论坛、扩大论坛的影响、提升论坛的品牌,这就是我们共产党员立足岗位、“以天下为己任”胸怀的很好体现。

  二、共产党员要有“守土有责”的政治责任

  胡锦涛同志说过,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毛泽东同志从来就强调掌握“笔杆子”和掌握“枪杆子”一样重要。毛泽东同志说过,如果“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起来,那末,事情就好办了”。他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一支笔杆可以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没有毛瑟枪,只有笔杆子是无用的,有了笔杆子,再加毛瑟枪,力量就大了。“有了这,什么帝国主义也不怕,什么顽固派也不怕”。

  现在我们国家的思想理论界总体上是健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广泛的认同,党的主流思想不断得到巩固和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创新,推动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增强了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现在国家正处在深刻的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复杂,社会思潮多元多变,思想文化界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倾向。至少有三种思想理论倾向值得高度重视:

  第一种倾向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否定党的历史,主张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改造中国共产党。这方面最为典型的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公开宣传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潮,认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党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的重要讲话中,对此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放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总书记还指出,对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外高度关注,各种议论很多。对那些正确的有益的意见,我们要认真听取、认真研究;对那些错误的别有用心的言论,我们要心明眼亮、站稳脚跟。

  第二种倾向,是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思想理论界出现一股要反思改革开放的言论,认为改革开放方向错了,问题多了,要反思,要否定。他们也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社会矛盾,认为都是改革开放造成的,主张恢复原来的做法,搞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要搞阶级斗争。

  第三种倾向,是完全从利益出发,将学术研究与特殊的利益结合起来,运用特有的话语权为特定利益集团说话,做特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这样的学者,其实是违背了知识分子基本良知。《学习时报》有一篇文章专门说过: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努力成为人类理性的代表,自觉地站在社会公共利益的立场上,追求科学真理,维护社会正义。为特定利益服务现象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强烈谴责,也是我院党员同志要旗帜鲜明地加以抵制的。要以社会主义价值为取向,绝不会为特殊利益集团说话。

  面对各种思想,从事思想理论工作的党员务必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一方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另一方面有责任发挥学术专业优势,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服务,使党的声音成为思想理论界和社会的主流声音,并且用主流思想来引领社会思潮。对于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言论,要提醒、监督和批评,决不能无原则的妥协。具体来说,我院的共产党员要承担好两项责任。

  第一项责任,就是要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旗帜,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又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政党永葆先进性的前提。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我院已经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导小组,着力整合全院各学科的资源、调集精兵强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我院《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报刊已经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理论研究媒体,要加大建设的力度,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精品和品牌报刊。

  第二项责任,就是要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我们要克服两种观念,一种观念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自然可以成为群众的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另一种观念是认为理论普及宣传工作不是高水平学者的责任,似乎只有科研水平不高的同志才应该去做理论的普及和宣传。这两种片面的观念都不符合中央对我们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让理论走进群众,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理论工作者,特别是党员学者既要深入研究科学理论、准确把握科学理论,也要研究人民群众的思想热点疑点问题,对群众进行通俗易懂的宣讲,让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

  三、共产党员要有先进性的追求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最终体现在具体的岗位上。我院是全国最大的地方性社科院,是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我院建院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有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成绩。具体来说,有四点成绩值得特别一提:第一、较早提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建议,率先开展了长三角一体化研究,领衔主持了世博会主题演绎。另外,在台湾问题、国家战略问题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要研究成果,并被中央和上海市委采纳。特别是近三年来,全院有80多项专报获得中央、有关部委和上海领导批示,有11项科研成果获得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第二、形成了一批学术高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上海城市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经济、国际关系、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文化创意产业、上海合作组织研究、西方文学文化批评思潮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都形成了品牌学科,并且形成《上海大辞典》等有影响的精品成果;还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包括高水平的论坛、杂志等等。第三、我院在全国地方社科院中率先进行了功能定位,提出了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并且围绕“新智库”建设,加快了社科院的转型和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前不久,李长春同志对我们的智库建设做出了重要批示,予以了充分的肯定。4月18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长篇报道《重要决策中都有社科院的声音》,介绍我院探索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的做法,并且配发了编者按。第四、我们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许多已经成为国家级的知名专家。研究生培养规模和质量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现实的国际竞争中,软实力已经是影响一个地区或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是制约发展的“软肋”,也可能成为促进发展的优势。而其中是否拥有具有高水平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这些思想库和智囊团能否发挥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作为党和政府的“智库”,必须自觉地为国家和城市的软实力提高做出我们的贡献。

  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精神。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胡锦涛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多次就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同等重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他明确提出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三项要求: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胡锦涛同志在北大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重视提高应用研究水平,坚持以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他的这些重要讲话,是我们投身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宣传事业的重要思想指导。

  其次,要敏锐地把握党和政府的战略需求。现在上海在全面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进程中,面临着结构性的转型,就是要从资源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经济突进转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从关注城区建设转向城乡、长三角联动发展。要实现这样的战略性的转变,有大量紧迫的课题需要研究和破解。对于党和政府关心的问题,我们要积极予以回答。对于政府部门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发挥智库的作用,主动提出建议。

  第三,加快自我的调整和转型。建设社会主义新智库,意味着传统的学术思维和工作模式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一是研究思维要从着眼于解释社会现象转向超前思维,主动提出原创性、前瞻性的政策建议。这就要求我们思路进一步打开,更善于从全球比较、区域比较和对上海城市发展的自身特点的准确理解中把握发展的趋势,找到破题解题的钥匙。二是科研的组织形态要从以学科为背景和分散自由探索为主,转变为以国家和城市战略需求和重大项目为牵引的研究方式。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应该不同于高校的基础理论研究,要有明确目标,要了解研究成果的服务对象,从而在组织形态上改变学科分隔、部门分割、单位分割的状况,更加注重开放联合、创新合作。三是个人的定位也要从学科领域的学问家转向思想库和智囊团中的专家。学科领域的学问家,注重学术本身,评价的标准就是学术论文和专著。而思想库和智囊团,更要关注理论向实践的转移运用,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对策研究。

  最后,形成一流的研究品牌。是否有新思想、是否有合理的对策建议、能否有效地将自己的成果推销出去,被视为是一个智库能否成功的三大标准。我院要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智库,一定要有登高望远、俯视群雄的大气度,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体现我院的大气派,就要体现一流的水平,就要体现引领的地位。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全力以赴推进创新、创牌,就是要通过学术创新、管理创新,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和国内一流的品牌。要形成一批重点学科、一流的研究基地和学术媒体、学术活动,包括要把“世界中国学论坛”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学术论坛,把《中国学论坛》季刊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期刊。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在重大问题上具有话语权的一流决策咨询专家,成为党和政府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时信得过、离不开的“参谋”。我们要更多地提出和承接国家和上海的重点研究课题,推出一批有分量、有见解、有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希望大家一起来努力,齐心协力来打造我院的“拳头产品”,确立更多的“智库品牌”。

  要做到以上提出的各点,对全院同志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家识大体、顾大局,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把研究能力都要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种转变有时也是非常痛苦的,有的同志会有惰性,有的同志会有抱怨,有的同志会感到力不从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感到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逼”,就是要通过制度设计,强化激励机制,逼着每一位同志改变不适应新智库要求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一条是“引”,就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大家奋起直追,主动转型。谁来担当这种“引”的角色。我想无外乎两个群体,一是学科带头人,二是共产党员。在座的很多共产党员同时属于这两类群体,更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新智库的建设中发挥好示范作用、领跑作用。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政治原则,包括党的政治纪律和群众纪律,不能以任何形式损害、影响党和国家的利益。要提高党员的道德修养,对待个人利益上要不争名,不争利,有正确的权利观。要居安思危,居安思变,求真务实,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耐得住寂寞。要到实践的第一线去,到矛盾较多的地方,那里有我们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我想这些要求是我们全体同志要做到的,党员要做到的,而且要做得更好,党员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这就是一种精神境界,精神状态。如果要问“为什么”?回答只有一句话:“谁叫我是共产党员呢”!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王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