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交警队客服电话:有 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2:16:23
有 无   

    有有无无迷本真

    无有有无道中人

    似有使无显自性

    非有非无是为神

 

    上面的“有"还是针对现实物质世界执迷的状态,而“无”则是探求多维空间的开始。当不执于“有”与“无”时,先天本性才能显现,不在“有”与“无”之中已是超凡入圣。

    “有”与“无”不单单有这样的诠释,还可以有另一种解说:“有”神与“无”神。

    “有”与“无”都取决于人的观念。改变观念是很难的。如果把从“无”到“有”看作是思想的一次升华,那么这个从“有”到“无”则是境界的飞升。

    从“无”到“有”不容易,从“有”到“无”更难。比之生命诞生的痛苦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再到有,再到无,这样的过程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结束的,这取决于个人突破自我的能力。深陷某一境界不可自拔的不计其数。每一次的升华都建立在突破自我的基础上。

    从“无”到“有”需自身的根基起作用,与各种机缘的和合;从“有”到“无”则仰仗明师的引导与点化,并借助外力形成一种适于新生的环境,慧命在物质巨大的摩擦当中诞生。

    在以后的每次突破中,就不会有最初那么费劲了,可能别人轻轻的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能“惊醒梦中人”。但是,有一个前提,“当局者”不执迷所在之境。佛教中讲“十魔”,其中一个叫作“菩提魔”,说的就是这时候的状态。同时,每一次突破都是在不执著无追求的状态之下,不是刻意的行为。

    这时候,本门经典已经烂熟于胸,融会贯通溶入日常行为,成为习惯。没有了“我”的概念,更没有“我”的执著,“修炼”“成佛”的词汇在思维中早已荡然无存。“法”的概念也不再那么强烈地提醒人了,但是“法”却会不期而遇地适时反映在脑海。

    再往前,可以套用《金刚经》的模式,将“有”与“无”作如是解:有,非有,是为有;无,非无,名为无。

    那么,何为“有”?何为“无”?言“有”说“无”,既形于文字,便偏离本来。

    释迦牟尼佛涅般时,说:若谓吾灭度,非吾弟子;若谓吾不灭度,亦非吾弟子。灭与不灭,涵义深矣。

    若不形于相,也只有“我什么法都没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