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伯贤甜文:亲情地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4:12:54

亲情地震

 


 

7月22日,电影《唐山大地震》在全国上映。短短4天,票房收入1.6亿元。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一部灾难片,不如说是一部亲情戏—掺杂着伤痛与苦涩的家庭变迁。

 

1976年,唐山。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双胞胎儿女方达、方登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地震来临时,为了保护妻子,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想要救一个,就意味着要放弃另一个。残酷的现实面前,痛苦的李元妮最终决定“救弟弟”。这3个字,囚禁了她往后32年的人生,也如梦魇般纠缠了意外获救的女儿方登32年??

 

23秒的地震,32年的心灵余震。冯小刚用亲情的伤害和救赎,讲述了心灵重建的漫长与艰辛。它真实地再现了我们看不见,或者说不愿承认的“亲情地震”:在家庭中,不仅存在爱,还存在伤害、嫉妒以及恨。而这一切,让亲情的延续陷入困境。

 

爱的天平可以倾斜吗

 

片段一:李元妮在水里泡了一个西红柿。晚上睡觉前,方登说要吃西红柿。李元妮告诉她,西红柿已经给方达吃了。方登很生气,李元妮哄她:“妈明天给你买。”方登气呼呼地回了一句:“骗人!”

 

片段二:天崩地裂间,被惊醒的方登走到窗台前大喊:“妈!”李元妮看着女儿,撕心裂肺地喊道:“妈这就来!”说完冲向正在坍塌的房子??

 

片段三:地震后,方登和方达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李元妮只能选择救一个。她不断地哭道:“我求求你们,两个都救!两个都要救!”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就在救援人员想要离开时,李元妮猛地拉住他们,哽咽地说:“救弟弟!”

 

李元妮爱方登吗?当然。她听到方登呼救时,那奋不顾身的样子,是母爱最原始的表现。李元妮更爱方达吗?当然。她把唯一的西红柿留给方达吃,甚至,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她选择了救方达。

 

谁也不会否认,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很少父母会承认,他们对于孩子的爱是有轻重的。因为一旦承认,就意味着自己不是好父母—你怎么能偏心呢?你怎么能这么对孩子?

 

遗憾的是,父母的否认敌不过孩子的敏感。当孩子质问父母为何偏心时,父母会有种被看穿的尴尬和愤怒,然后举诸多例子证明自己对他有多好。这样的解释,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和委屈,如同方登脱口而出的那句“骗人”。

 

其实,承认这一点又何妨?人和人之间是有缘分的,父母子女一样如此。父母敢于面对这个事实,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家庭关系,去争取他能争取的,不再执著于那些遗憾。

是手足,也是敌人

 

片段一:一个大孩子抢走了方达的冰棍。方达大叫:“姐,冰棍被抢走了!”方登二话不说,使劲儿把大孩子推倒在地,然后拉着弟弟大声说:“快跑!”

 

片段二:同一块水泥板下,被母亲选择的弟弟,以及被放弃的方登。

 

片段三:在李元妮为她立的墓前,方登痛哭失声:“从见到方达的第一眼起,我就恨自己。他是我弟弟啊!他活下来,不好吗?”

 

方登对弟弟有爱也有恨。面对外人,方登义不容辞地为弟弟出气;面对求生的机会,方登和弟弟又有着“你死我活”的战争。在母亲选择方达的那一刻,方登不仅恨母亲,也恨弟弟,恨他剥夺了自己生的权利。

 

父母常常会对孩子说:“你们要相亲相爱。”这一点没有错,错的是,父母否认孩子之间也会有争夺,也会有怨恨—大到家里经济困难,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小到新买的图画书谁先看。如果父母否认这些矛盾,一味要求孩子无条件地相爱,否则就是坏孩子,那么,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扭曲。父母不如让孩子面对“竞争”,并学会从竞争中相爱。父母要相信孩子,因为血缘之间本能的爱会消解很多矛盾。如同方登,当她再次见到弟弟时,血浓于水的亲情瞬间把32年的恨冲得一干二净。

 

你可以恨父母

 

片段一:被压在水泥板下的方登已经不能说话,她不断地用小石头敲着地面,传递着求生的渴望。最后关头,听到妈妈说出“救弟弟”时,方登敲石头的小手猛然停止。她轻轻地叫了声:“妈!”眼泪便流了出来??

 

片段二:方登被养父母领走后,长期不说话,也不提过去的事。长大后,养父多次想带方登去唐山寻找亲人。每次,方登都冷漠地回答:“我不想去。”

 

片段三:遭遇退学、未婚生子的方登终于回到了养父身边。她第一次敞开心扉,谈起了母亲的选择和她的“失忆”。说到最后,方登痛哭:“不是记不起,而是忘不掉。”

 

方登忘不掉的,是母亲生死关头对她的抛弃,这种被抛弃的感觉跟随她几十年。

 

没有哪个父母愿意承认,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即便是路人甲、路人乙,在听到一个孩子表达对父母的恨意时,也会义愤填膺地说:“你怎么这么没良心?就凭他们养了你几十年,你也不能恨他们。”

 

事实却是,家庭既会传递爱,也会传递伤害。但是,我们往往否认伤害的存在。父母否认,是不想承认自己有错;孩子否认,是害怕背上“不孝”的骂名。然而,孩子再怎么说服自己不能恨父母,伤痛还是会跳出来告诉他:你就是恨父母。一边想逃避,一边却无法逃避,孩子的心灵从此扭曲,甚至一生都生活在阴影下。

 

不如大大方方地告诉孩子:你可以恨父母。只有承认这种恨,并且面对伤害,才能真正地处理伤害、修补内心,才能更好地与父母相处。 

迟到的补偿

 

片段一:方达下海后成为有钱人,要给母亲买高档住房。李元妮死活不同意,执意住在老旧的平房里。

 

片段二:方登的牌位前一直放着一个小盆,盆里是几个泡着的西红柿。32年后,李元妮对方登说:“西红柿洗干净了,妈没骗你。”

 

片段三:32年后重逢,李元妮忽然跪在方登面前,颤声说:“妈先给你道个歉,妈对不起你。”母女俩经历了各种情感的爆发后,终于平静下来。看着简陋的屋子,方登心里很不是滋味。李元妮却说:“妈很好。妈要是过得花红柳绿的,就更对不起你了。”

 

片段四:在方登的墓前,方达拿出一摞摞课本。他说:“妈每年都买两份课本,你一份我一份。”

 

李元妮在地震中的抉择毁了她的后半生。作为母亲,她选谁都是错;作为母亲,她又必须选一个。李元妮用自我惩罚的方式,来完成她对女儿的忏悔。那红彤彤的西红柿,承载的是李元妮的自责、愧疚和思念;她给女儿买课本、住简陋的房屋、不肯过得“花红柳绿”、不由自主地下跪,都是为了赎罪—尽管先前犯下的“罪”,是痛苦和无奈之举。

 

现实中,很多带给孩子伤害的父母,正在用他们的方式来弥补。可惜,孩子不愿看见、也不愿接纳。他们说,伤害已经造成,现在挽救太迟了。亲情是一个轮回,父母曾经用伤害带给孩子怨恨,如今,孩子则用怨恨来折磨父母。其实,原谅父母,也是在拯救自己。如同方登,最终在与母亲的和解中,打开了母亲的心结,也消融了自己心中32年的坚冰。

 

承认恨,才能更好地爱

 

家,是爱和温暖的象征,正因为如此,当那些和“爱”背道而驰的关系出现时,人们会本能地抗拒、逃避,并否认由此带来的伤痛。然而,越不愿意面对的,越是活生生存在的,越让我们痛苦、愧疚、嫉妒和愤怒,甚至给心灵蒙上阴影。

 

亲情的救赎方式只有一个:直面真相。不要强迫自己去爱,而要承认伤痛,承认家庭会伤人,承认这一切给自己带来了悲伤、愤怒、委屈、嫉妒等。这些感受就是真相,去接受它。只有接受它,才能化解它、超越它,然后更好地去爱。

 

影片中,汶川地震的发生,让方登压抑了32年的伤痛瞬间觉醒。在地震的救援中,方登一面舔舐自己的伤口,一面理解了一个母亲的舍弃有多痛。当她接受了这一切后,才有了与弟弟的相认、与母亲的和解—亲情的回归从来不是靠道德的大棒,而是遵循内心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