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 糖尿病 拔牙:还原《国际歌》本来面目:中文歌词只有原文一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55:31
还原《国际歌》本来面目:中文歌词只有原文一半 2011-02-14 15:49  来源: 同舟共进

 

核心提示:《国际歌》发生的最大改变,并不是不同语言的翻译问题,而是其版本是否完整的问题,这是许多歌唱者都不知道的。国人熟悉的中文版《国际歌》有3节歌词,这其实是照搬苏联的结果,而鲍狄埃的原版作品,却有6节歌词。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0年第12期,作者:安立志,原题:《<国际歌>:否定极左思潮的精神武器》

《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列宁语),它不仅是一首歌,它既是旗帜,也是哲学,是歌曲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国际歌》作者逝世25周年时撰写了著名的《欧仁?鲍狄埃》。毛泽东同样重视《国际歌》,在战争年代就曾赋诗:“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多年来,虽然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纷繁复杂,但每逢召开党和工会的代表大会、庆祝大会及其他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我们仍要高奏(唱)《国际歌》。

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国际歌》曾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革命战争年代,《国际歌》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战歌;在和平建设时期,《国际歌》也始终是与国歌并重的政治歌曲;在改革开放的启动阶段,《国际歌》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从纠正“文革”的极左错误开始的,《国际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力量也是否定极左思潮的精神武器。比如“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之于否定个人崇拜;“让思想冲破牢笼”之于坚持解放思想;“要为真理而斗争”之于强调实践标准;“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之于劳动创造财富;“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之于历史创造主体……无不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华。

鲜为人知的《国际歌》本来面目

《国际歌》原本是法国工人诗人、巴黎公社战士欧仁·鲍狄埃于1871年公社失败时创作的一首长诗。在鲍狄埃去世的第二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以满腔激情为长诗谱曲,从此,这首歌唱遍全世界。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国际歌》的原名,它的法文名字“L、Internationale”,其实是“国际工人协会”。“国际工人协会”是以马克思为灵魂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当时简称“国际”(后被称为“第一国际”)。这首歌后来被称为《国际歌》,大抵与此有关。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在将《国际歌》译为中文时,出于音乐节拍的考虑,将歌中的“Internationale”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是一个重要贡献。瞿秋白曾对曹靖华说:“‘国际(英特纳雄耐尔)’这个词,在西欧各国文字里几乎是同音的,现在汉语用了音译,不但能唱了,更重要的是唱时可以和各国的音一致,使中国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者得以同声相应,收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此后,不同译本也有将“英特纳雄耐尔”译为“国际共产主义”或“共产主义世界”的,但它作为“国际工人协会”的本义,人们往往不甚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