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户型图:【引用】实践反省:中国教育改革一直在走极端主义路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31:00
 中国教育改革一直在走极端主义路线

           --  一位30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的认识思考

    山东省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隋慧成

    2011年3月27日

我,曾经历过一段“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扭曲的年代,是一个极端主义教育路线的受害者:没有或缺乏知识的劳动者,也是一个极端主义教育路线的受益者:有劳动意识的德体健康者。至今还吃着当时练就的身体老本,继承并发展着锤炼的道德情操。

我,1978年高中毕业。初中、高中四年的在校时间主要是“兼学别样”,即以劳动为主。至今清晰地记得,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按照录学通知的要求,有的同学推着木质车子,有的带着铁锹等劳动工具。学校门口左右两侧有两句口号,一句是“五七道路闪金光”,另一句是“七三零指示放光芒”。“五七道路”和“七三零指示”都是毛主席提出来的,但是,对于现在的“80后”和“90后”来说,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详细内容请读者查阅有关资料,主要意思是知识分子或学生要参加劳动生产。

我,1979、1980年在高中复读,两年的时间内学校教学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主要是“以学为主”。通过两年的学习增长一些文化知识,然而,两年下来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滑坡了,血压高达140,视力急剧下降,戴上了近视镜,成了“眼镜生”和“考生”。

“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的。两者本来是是很辨证的关系。毛主席在《五·七指示》中说:“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到资产阶级。”这里首先说明了: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毛主席在论述矛盾的特殊性时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顾名思义,学生,所以称之为学生,就是因为学生是学习的,正如工人是做工的,农民是种田的,如若不然,学生就不能成其为学生了。这本来是普通常识,勿庸赘言。可是,到了学校具体执行的时候,就被断章取义了,就变成了“以干代学”“以劳代学”,就歪曲了,扭曲了,就走了样,走了极端。

我,1982年参加工作,被分配在我市第一高中任教。参加工作近三十年,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亲自参与并见证了三十年来的教育改革和变化。这些改革是所谓的改革,形式的改革,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尽管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新话语等不断出现,层出不穷,但大多是昙花一现,大多是“说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大多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唯分数”的劣根性,没有动摇“唯升学率”的顽固性,没有动摇“考考考是教师的法宝,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的行为根基。概括之,分数和应试依然是主流的极端现状。

我,时隔开始从教20年,2002年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挂职学习一年,参加了教育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部分教材审定工作。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无疑是正确的、先进的、与时俱进的。然而,纵观近十几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确是背离初衷,我行我素,总体上没有发生新的可喜的变化,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和愿景。“穿新鞋走老路”者数不胜数,“旧瓶装新酒”者不计其数,“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者大有人在,“报喜不报忧”者也不在少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做法也屡见不鲜。如,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就排除了“讲解接受记忆”性学习。总之,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系统行动每况愈下,每日剧下。这是事实,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也是不可思议的事实。

我,2008年至2010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现在已经顺利毕业,研究生论文是“孔子的育人艺术及其现代价值”,获得了优秀论文。反观3年多的研究生学习,学校基本的教学方式还是“注入式”,“讲师制”,这样的教学方式在50多年前就要求废止,倡导启发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教学内容没有多少更新,甚至是20年前的老玩意,许多实验案例还是以前的狼孩等陈芝麻烂谷子。而一线教师面对的不是被试验过动物,而是鲜活的生命,完活的学生。这样的教育理论怎能适应现代的教育实践?!更难以接受的是,考试的内容基本上靠背诵,这又如何适合成年人学习的特点?!简而言之,大学的教育总体上也是极端主义在作崇。

我,时至今日,2011年,依然觉得教育改革还是在走极端主义的教育路线。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和教育的总体现状依然是:素质教育诚可贵,应试教育价更高,若为考试分数故,前者必须彻底抛。

我,三十年的教学、研究工作经历使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不能再走极端主义路线了,也不能走修正主义或改良主义路线了,教育应当而且必须走革命主义路线,走出一条符合中庸思想的革命路线。那么,为什么革命?革什么的命?怎样来革命?谁来革命?

为什么要革命?50多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纵观三十年的教育改革,一言以蔽之:教育理论在进步,教育实践在遁步。不客气地讲,有些教育行动看似迈步,实则退步。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教育改革是慢功夫,大跃进是行不通的。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创立适合学生的教育,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中国教育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而且革命势在必行,势不可挡。

至于革什么的命?怎样来革命?我的粗浅认识和思考如下。

第一,革“人”的命。革人的命也就是革人的思想的命。首先,行政人员要革命。防止和避免教育的行政化干预和操控,实现教育家依法办学、治学。其次,学校校长要革命。改变学校主要领导满足于“不出事、求稳定”的低层次心理,提升校长“干大事、创特色”的高品味境界。改革校长的指导思想:首先是行动的领导,其次是思想的引导。再次,每个教师要革命。每个教师都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以及教师在学生心中终生难忘的是什么?还是陶行知的那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校长和教师不应该也不允许只是关注“考什么教什么以及怎样考怎样教”,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拘泥于“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而是应当而且必须研究探索“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素质教育的根本问题。最后,媒体宣传要革命。坚决制止和打击教育报道新闻化和表层化的错误倾向,防止文字游戏、广告言语、浮夸风气和虚假典型,增加深度报道和报道质量,以期引发教育工作者的进行深度思考,引导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引领学校走上求真务实的道路。

第二,革“分”的命。革分的命也就是改变核心价值观。既要革“学生”的命,又要革“教师”的命。现行教育制度下,“分”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是教师的命根了。变“有知识无文化”的人为“有高分有修养”的人,变“分数是学生的命根”为“做人是学生的命根”。 让多元化评价的杠杆撬动师生的价值观,引导师生正确的人生观和教育观,让“改变师生命运靠分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革了分数的命,教师才有可能潜心育人,学生才有可能静心做人,从而树立以做人质量为核心的价值观。即使非得使用分数评价不行,也得既给师生的教学打分,更要给师生的做人计分、积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统筹兼顾,并行不悖。

第三,革“评价”的命。革评价的命也就是树立科学的评价观。 “评价”指的是教育评价,包括评估、检查、考试等一切教育评价活动。评价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牛鼻子。首先评估要革命,因为它是对学校综合性评价,影响学校的声誉,影响校长的升迁;其次,各种检查要革命,因为它是对学校过程性或是结果性评价,影响学校的名利,影响学校的业绩。因此,这样的评估检查必须要实现专业化,做出权威的令人信服的专业判断,坚决克服外行评价内行的错误做法。再次,考试要革命,因为考试是师生教学的指挥棒,影响师生的分数,影响教师的考评。当然,考试方式和内容与教学方法内容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完全对应是做不到的。但是,考试改革势在必然,必须千方百计的考察学生的德行。只有这样,才能引导教师在育人上做文章,才能引领学生在做人上下功夫。否则,很难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很难避免“孙悟空”式的教育羁绊。否则,去西天取回的好经,就会变质,变成孬经,也就不可能在东方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四,革“标准”的命。革标准的命也就是建立个性的评价标准。我不反对教育硬件设施有一定的标准,也不反对办学行为有一定的规范,但是我坚决反对教育软件即教育内涵的标准化,而是拥护鼓励个性化发展的政策,唯有如此,学校才能张扬个性,才能创造特色,才有生命力、活力和张力。好学校的根本出路在于“和而不同”。我也坚决反对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办学规范。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思想和信念:教育规律远远大于且高于教学规范。同时要理清两者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生共长。如果仅仅满足于学校教育的标准化,就不利于学校教育的个性化,就会出现新的形态镶廓下的千校一面和千人一面,就会影响甚或无法创建适合学生的教育。机器制造可以有标准,也可以实现标准化。然而,人是活的,动态变化的,都是有个性的有差异的,怎么能用同一个标准去框住?用一个模子培养出标准化的人才是教育的悲痛!也是国家的悲哀!不可不慎,不可不忧,不可不悲,不得不提防!

   关于谁来革命,确切地说,谁来发动革命,天知道,地知道,神知道,人知道。自己应该知道,谁都应该知道,不必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