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影子画圈圈:外国专家评论:看清中国的航母雄心(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8:55:55

外国专家评论:看清中国的航母雄心(组图2)

 

被西方称为“苏维埃马汉”的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已经确定提供给印度的“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航空母舰。

 

 

已经向公众开放的“基辅”号航空母舰。

 

 

本文作者认为,中国始终积极地引进前苏联航空母舰,其目的显然是想从中学习到更多有关这种复杂海上作战平台的建造及使用经验。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作者认为,中国购买上述三艘航母的行动引致了两个重要问题。首先,这些苏联红海军的舰艇最终都归属中国,这种情况是否纯属巧合?其次,如果不是巧合,这些航母对中国的航母研究和发展计划到底具有何种价值?

  很难让人信服的是,三艘苏联红海军航母都被中国企业购买的事实仅仅是一种巧合

 

。中国政府在1992至1993年间曾积极要求直接采购一艘或更多基辅级及“瓦良格”号航母,但却没有成功。中国现在通过其所属企业实现了这一目标。在“瓦良格”号的购买中,相关企业与中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军方都有密切联系。出于某些原因,中国尤其希望获得“瓦良格”号,该舰2000万美元的售价相当于其作为被拆卸船只售价的三倍。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杨文昌于2001年9月访问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后,才最终消除了土耳其政府不允许该舰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障碍。据报道,杨文昌副部长表示中国将向土耳其提供价值3.6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并签署双方的旅游协议,以此说服土耳其政府放行“瓦良格”号。

  如果中国政府确实在幕后操纵了这些航母的购置,那么它对这些航母有何利用目的呢?许多分析人士的观点是,中国海军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将通过观察研究这些航母,了解很多关于航母设计和建造的知识。据推测,解放军海军的专家已考察了这些航母。2002年3月,据香港媒体报道,“基辅”号航母的安全保卫工作非常严密,导致有传言称解放军海军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当时正在考察该舰。然而,这些考察活动的价值可能被过度夸大,这些航母所采用的技术已比西方国家海军的同类技术落后了一代,中国只不过是在了解一些已经过时的技术。如果中国将这类技术运用于其自行研制的航母,那么该型航母从一开始就会处于技术落后状态,更不用说在经过长期的建造和试航过程之后了。

  ☆ 中国的海战原则及航母的作用

  本文作者认为,自80年代初以来,尤其是在90年代,外界开始大量谈及中国建立“蓝水”海军的雄心壮志。军事分析人士大都确信,到2000年或稍后一段时间,解放军海军将拥有“绿水”(沿海海域)海军的地位,并具备向西太平洋投送有限作战力量的能力。到2010年,该军种将完成向“蓝水”海军的转变。然而,从2003年的实际情况看,虽然解放军海军在过去10年内提高了其基本战备状态,但其总体进步仍较为迟缓,它甚至无法在中国沿海水域实现制海权。

  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中国仍未实现其“蓝水”海军的宏愿。其一,虽然中国自1978年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进步和工业化成就,但仍然缺乏财力资源和相关技术推动其海军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和有效发展;其二,如后所述,台湾问题迫使中国领导层将注意力集中于领海附近的水域;其三,苏联红海军的作战原则、战役理论和作战战术对中国海军仍具有影响,这也阻碍了解放军海军向“蓝水”海军的转变。

  从作战角度衡量,解放军海军仍局限于绝大部分属于战役层次的近岸防御类型。换言之,虽然中国的海军发展战略提出在未来要具备全球抵达能力,但该战略目前则强调海上作战力量的战略或战术部署,并由此限制了战略目标、武器装备采购及作战计划等各方面的相应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解放军海军的海战战略体现在其作战模式上,这种作战模式又对该军种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解放军海军的海战战略包括两种作战模式:一种是海上作战力量的独立部署;另一种是与其他军种(尤其是解放军陆军)进行联合作战。在第一种作战模式中,解放军海军的任务是向远离中国领海的水域投送作战力量,很有可能采取的作战方式是在战略层次上独立组织战役行动,打击敌方海军舰队或陆上目标;在第二种作战模式中,解放军海军主要担负防御性任务,即攻击敌方位于中国领海水域的舰船,但它在这种作战模式中也执行进攻任务,即在两栖作战行动中为陆军和空军提供支援。目前,解放军海军执行第二种作战模式相关任务的力量规模仍然有限,并由此仅拥有一支轻型舰队。然而,解放军海军的最终目的还是发展第一种作战模式中的相关作战能力。

  从实际情况看,解放军海军目前已面临向远离领海的水域投送作战力量(即第一种作战模式)的作战任务,然而却缺乏相应的资源完成此类任务。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在南中国海爆发武装冲突,在这种形势下,解放军海军的任务将是占领那些领土主权存在争议的岛屿,并击退其他声称对这些岛屿拥有主权的国家的武装力量。台湾海峡的冲突是介于上述两种作战模式之间的特殊问题,在台湾海峡发生的任何冲突在地理上都靠近中国领海,然而,如果美国采取军事介入手段(大部分中国安全分析人士都认为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冲突可能会延伸至远洋海域。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海军在为陆军部队对台湾实施两栖进攻提供支援时,必须要在远海海域相对独立地与敌方海军舰队进行对抗。

  争夺制海权和进行海上阻截是支撑解放军海军作战模式的两个重要作战概念。刘华清在担任海军司令员之后不久指出,该军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夺取制海权。解放军海军提出了在防御内线取得制海权的作战思想,这些防区包括中国三处近岸狭窄水域: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其中,渤海海峡最为重要,因为它为首都北京和整个华北地区提供防护。台湾海峡也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解放军海军进入西太平洋的通道。除上述三条海峡之外,南中国海也是解放军海军主要关注的海域。

  在夺取制海权时,解放军海军必须要在靠近主要沿海城市(如上海、香港和福州)的海域,针对敌海军舰队实施防御性战役行动。中国海军还需要通过实施进攻战役(如对台湾占领的金门等岛屿实施两栖登陆作战),夺取进攻区域附近海域的制海权,并从空中和海上为参战的解放军陆军部队提供防护。解放军海军所关注的是,它并不需要在大范围海域内取得制海权,而只需要在几个几乎完全相互分散的海上通道夺取制海权;并不需要全面夺取制海权,而仅需在有限时间内夺取部分制海权就足以满足作战需求。

  与之相反,中国海军在其防御外线作战方面所强调的是海上阻截的作战概念。据中国海军高级分析人士称,美国针对中国设置的海洋前线涉及两层“岛链”。第一岛链从日本、琉球群岛、台湾延伸至菲律宾;第二岛链则从日本的小笠原群岛延伸至马里亚纳海沟。解放军海军的第二层防线和实施海上阻截作战的能力主要就是以突破第一岛链的封锁为目的进行设计。

  解放军海军的航母研制项目与上述两种作战模式如何发生联系呢?实际上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仍不十分明确,这也是该项目一直被中国搁置的原因之一。但航母研制项目的实施只是被推迟,而并未被完全取消。航母的研发工作仍在继续,这表明中国并未将航母视为对国防及其海军长远现代化建设无足轻重的因素。

  中国继续实施航母研制项目的主要原因在于,只有先获得制空权,才能夺取制海权。这一现实是中国对发展航母寄予厚望的根源所在。在80年代,解放军海军提出建造航母的需求,主要考虑是在南中国海可能实施的作战行动。中国如要在该地区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获得制空权。从中国大陆到南中国海的相关距离达到1500公里,而解放军空军战斗机的航程很短,因此解放军海军认为,只有依靠航母才能争夺该海域的制空权。刘华清并未接受空中加油可解决陆基战斗机航程较短的问题的观点,1990年3月,他访问了正在发展空中加油技术的空军基地,但他仍不相信空中加油机能由从航母上起飞的战斗机以外的其他战机实施保护。

  如前所述,当1991年苏联的威胁消失后,中国军方将注意力集中于南中国海岛屿的主权争议和台湾问题。在90年代前半期,解放军的关注重点是南中国海,并以由200多个珊瑚岛礁组成的南沙群岛为中心。共有六个国家和地区声称对南沙群岛的岛屿拥有主权,它们是:中国、中国台湾和越南分别表示对整个群岛拥有主权;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声称对该群岛的部分岛屿拥有主权。该地区包括价值较高的渔场并被确信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此外,南沙群岛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它位于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海上运输线之中,这条运输线进行着全球绝大部分贸易活动。

  90年代末,由于台海两岸关系逐步恶化,中国的关注重点开始转至台湾海峡。台湾在这十年间已逐步开始实现“民主化”,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台湾当局也开始实施一种更为自信和更加追求独立的政策,这主要表现在李登辉1995年6月对美国的访问、1995年12月台湾的“立法院选举”和1996年3月的台湾“总统选举”等事件中。中国被这一系列事态所激怒,并严厉抨击这些被它视为向台湾独立发展的举动。1995年7月至1996年3月间,台海两岸关系达到了危机状态,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军事部署并对台湾附近海域进行了导弹实射,试图影响台湾选民的选择,并向台湾发出明确信号,即中国大陆非常认真地看待不惜一切代价实现统一的问题。1999年7月,李登辉抛出了“两国论”,中国进行了军事动员并实施了两栖登陆演习,再一次对台湾发出了警告。在台湾2000年3月的“总统选举”中,民进党领导人陈水扁当选为台湾“总统”,并使台海两岸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状态。中国政府自那以来一直在不断警告台湾,中国大陆并未排除以武力实现两岸统一的选择。

  当中国所关注的主要国家安全问题转移到台湾后,采购航母的迫切性从表面看似乎不如以前。如果台湾海峡爆发冲突,作战行动可能会在距中国大陆300公里以内的范围实施,随着解放军空中作战力量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它可确信其陆基空中作战力量至少能在此作战区域内的有选择的海域上空夺取制空权。此外,随着部署在福建和浙江的东风系列中程和短程弹道导弹的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国对此类武器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增大,并以此实现在针对台湾的任何作战行动中取胜的目的。

  如果说战略重点的转变削弱了来自战略层次的对航母采购的推动力,那么刘华清在1997年的退休则使航母采购项目失去了主要支撑力。与此同时,解放军内部“军事变革”(RMA)的提倡者们逐步扩大了其影响,他们认为航母战斗群是一种逐渐过时的武器系统,这是因为,其一,由于航母的雷达和电磁探测的可见度很高,它因此已变为精确制导武器很容易实施攻击的目标;其二,航母也极易遭受潜艇和水雷的攻击;其三,航母在海上需要进行频繁补给,这使得它在后勤保障船只被敌方摧毁后变得十分脆弱。出于上述原因,解放军的“军事变革”派人士确信,航母在现代战争中已变为“浮动棺材”。

  “军事变革”论的支持者们确信,无论如何,以高昂代价发展一支采取“对称”作战方式的航母舰队并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作为替代方案,中国应该充分利用科技进步手段,采用“非对称”作战战略,在台海冲突中击败规模更大和作战实力更强的美国海军。他们尤其强调,解放军可通过使美国海军的指挥和信息系统失灵,严重破坏其海上补给,利用诸如岸基精确制导导弹、隐身水面舰艇和高性能潜艇发起攻击等手段,击败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实际上,解放军海军之所以从俄罗斯采购基洛级常规潜艇和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正是其实施这种“非对称”战略的部分努力。

  ☆ 技术、财力和地缘政治方面的不利因素

  本文作者认为,缺乏战略层次的紧迫感并不是中国航母采购项目处于停滞状态的唯一因素。即使中央政府确定该项目具有战略重要性,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将理想变为现实方面也将面临巨大挑战。此外,航母的巨额研制成本在目前也影响了该项目进程。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领导层必须非常谨慎地考虑这一举措有可能造成的地缘政治影响。

  中国无论是自行研制航母或是改装“二手”航母,都将面临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虽然中国的造船工业具有很强竞争力,并拥有建造大型远洋船舶的丰富经验,但该行业并未显示出它已掌握了研制航母所需的特殊技术。这些技术包括:蒸汽弹射器、拦阻索及大型升降机等。此外,航母还需要装备高性能的电子战和雷达系统,而中国恰恰在这些技术领域处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并主要依赖于国外技术。如前所述,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考察苏联航母而克服上述缺陷,仍令人表示怀疑。

  将“明斯克”号、“基辅”号和“瓦良格”号改装为具备作战能力的航母将非常成问题。“明斯克”号和“基辅”号的推进系统、武器装备和通信系统已被拆除,更换这些关键设备将会十分困难且代价过高。此外,这两艘航母已被闲置长达五年之久,这使其在抵达中国时整体状况已非常差(未完工的“瓦良格”号的总体状况甚至不如“明斯克”号和“基辅”号)。

  中国也许会把上述苏制航母改装为直升机航母,但另一种替代方案是将“明斯克”号或“基辅”号改装为能装载常规或短距起飞的固定翼战机的航母,后者是印度计划对基辅级航母的最后一艘“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实施的改装计划。1998年12月,印度和俄罗斯之间原则上同意了“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的交付条件,即如果印度在俄罗斯造船厂对该舰进行大规模整修,俄罗斯就将把该舰免费“赠送”给印度。该舰原先在前甲板部署的武器装备将被拆除,用于改装“跳台式”起飞甲板。飞行甲板上的升降机将扩大并安装制动轮,这一改装将使该航母具备舰载机的短距起飞及拦阻式复位(STOBAR)能力。

  可以设想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国外企业的帮助下,将能逐步解决上述航母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难题。没有理由相信俄罗斯不会在航母研制方面对中国提供帮助(正如其对印度所采取的相同做法)。如果中国政府认为航母确实具有战略重要性,那么经费将不会成为很大的问题,毕竟中国经济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中国在60年代中期“文革”处于最高潮时都能克服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困难,全力以赴研制出核武器,与那时相比,中国目前的科学、工业和经济基础已大幅度增强。

  然而,地缘政治因素则是另一回事。中国政府可以对外声称其研制航母是用于防御目的,但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则会从另一角度看待这种事态。一支中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将被视为一种威力巨大的作战力量投送工具,它将强化有关方面对中国试图用武力手段解决领土争端(尤其是在南中国海)并成为地区军事强国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东盟(ASEAN)成员国(尤其是那些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的国家)无疑将加强其与美国的军事联系,并确保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日本几乎也将肯定开始实施其航母研制计划。

  自20世纪80年代初(尤其是刘华清主张采购航母并将这种武器系统作为其实现解放军海军成为“蓝水”海军的部分努力)以来,中国一直对发展航母抱有兴趣。然而,当刘于1997年退休后,航母在中国海军建设中失去了主要推动力。与此同时,一度成为中国政府战略重点的控制南中国海的意图也让位于台湾统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台湾距离中国大陆相对较近,以及解放军空军和导弹作战力量不断发展等因素,航母目前被认为不具备关键性的重要地位。此外,建造和维持航母所需的巨额资金、所涉及的各种技术难题,以及可能招致来自邻国的负面反应等因素,也成为阻碍中国目前部署航母战斗群的不利因素。

  然而,解放军海军毕竟没有完全放弃其航母研制计划,而只不过是将它暂时搁置。即使要用一代甚至更多代人来建立一支“蓝水”作战力量,解放军海军也会坚定不移地向这个目标迈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公众看来对采购航母给予了高度支持。当1999年5月8日北约战机空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后,中国互联网上掀起了为建造航母募捐的活动。中国一些省份的报纸也参与了这一活动,在短短一个月内就筹集了1100万元。在全球范围内,航母都被视为国力的潜在象征,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民众对“百年屈辱”(1840-1949),即欧洲列强及日本强迫国力羸弱的中国同意割让领土,进而容忍它们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痛苦回忆,至今还会在他们心中产生强烈共鸣。中国将一支强大的能向世界各地投送作战力量的海军视为其不再被强权力量所“欺侮”的重要工具。□ 张宏飞 编译(完)

关于中国航母的大辩论



前言

外界几乎在中国航母计划最初就对该计划表现出极大兴趣,长期以来,他们一直在关注中国拥有航母是否会影响东亚地区稳定和中美关系。最近他们的关注焦点集中在1998年从乌克兰购买的重67500吨瓦良格号航母的命运上。据报道,该航母仍处在大连造船厂的干船坞内,目前正在进行整修升级,以备中国海军未来使用。

一些国家认为中国升级瓦良格号航母是为尽早部署作战型航母做准备,并且一场关于航母计划状况的新辩论在国际社会已经掀起。这场辩论也反映出中国国内关于航母本身价值的辩论。多年来,中国军队领导人一直强调中国海军主要任务是加强在“绿水”海域的防御作战能力,没有将航母的发展放置在重要位置。随着海军加快现代化建设,北京和普通民众开始重新审查航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其有利和不利条件。中国国内的辩论主要是在那些赞成拥有航母保护国防和增强军事力量投送的人和那些认为这种想法已经过时的军事变革派之间展开的,军事变革派认为航母在高科技武器时代里已经成为一具“浮动的棺材”。

但是,目前的辩论更多是由民族主义者而不是实用主义者引发的,特别是那些赞成装备航母的人。实事上,中国至少需要十年以上时间才能够装备航母,而许多媒体关于中国航母的报道却一直忽视这个事实。尽管广大民众强烈要求部署航母,但北京无论是通过国产方式还是通过从国外采购装备航母的选择方案都不多。中国目前并没有所必需的先进技术来建造航母、以及防空和反导系统等相关支援系统。这些技术至少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成熟。中国也不太可能在目前的地缘政治气候条件下从公开市场内采购一艘可以使用的航母。此外,中国过去几年所购买的明斯克、基辅和瓦良格号航母都不能进行改装,成为适合远洋航行的作战平台。这些现实清楚表明,除非中国的安全环境出现巨大的变化,中国将可能继续以适当的速度研究和发展航母计划,同时研究与美国因台湾问题发生冲突时如何更好摧毁美军的航母作战平台。

虽然中国在有条不紊进行航母研究,但是跟踪和分析国内关于航母发展的辩论会得出海军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线索。军事决策者的远期目标是改革中国海军,使其成为一支“蓝水”海军,但是很显然这个远期目标在一定程度要让位于提升海岸防御能力和加强潜艇力量这些更紧迫的近期目标。尽管如此,中国领导人及海军的目光都非常远大,他们希望有一天能将军事力量有效投送至远离海岸线的海区,保护中国的能源供给线,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按中国的条件解决与外国的重大领土争端。因此,跟踪辩论发展以及有关航母的技术进展是重要的。美国防部把中国发展航母列为其向更显著的海上控制战略转移的重要指示器,这项战略将包括控制台湾及周边海域以外的海域。另外,部署航母将可能成为中国实施“蓝水”战略的关键,一些国家也一直关注并警惕这项对美国海上霸权地位构成挑战的战略。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中国一直进行的与航母有关的活动和努力,并在适当的历史背景上陈述当前的辩论,随后列出支持和反对拥有航母的观点,通过评估双方的观点,本文得出结论,即中国拥有航母所产生的不利条件远远超过其带来的潜在的好处。

中国的航母雄心

中国早在50年代以前,即1954年就开始对航母表现出兴趣,正是这一年,刘华清上将,前海军司令(1982-1988)和前中央军委副主席(1989- 1997),开始在前苏联传奇人物谢尔盖.戈什科夫海军上将任校长的Vorshilov海军学院开始为期4年的学习。据称,刘华清将军深受戈什科夫上将海军战略观点的影响,该战略强调多层海上防御,同时积极进行进攻性军事力量投送。戈什科夫的观点帮助刘华清上将形成如何发展中国海军的远大计划。刘华清回国后坚持海军发展应分成两步进行。第一步集中发展“绿水”防御作战能力,即海军能够保护沿海领域,确保中国对周边领域的主权要求;第二步发展“蓝水”作战能力,提升中国的军事力量投送能力。要完成第二步任务,中国需要拥有航母,这也使刘华清成为中国发展航母的最坚定的支持者。实事上,刘华清将军曾经有一句名言,如果他在世时看不到中国拥有一艘航母,他将会死不瞑目。

刘华清1982年担任海军司令后,就开始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以实施这项分两步走的海军战略,他在上海研究所启动一项关于航母设计和建造的可行性研究。1985年,他命令广州海军学院设立一门航母训练课程,他希望按照美国的模式从飞行员中而不是从水面舰只的舰长中挑选航母作战大队的指挥官。

同年,中国一家公司从澳大利亚购买重15000吨的墨尔本号航母,这次采购在两个方面加速了中国航母的研究和发展。第一个方面,海军舰船建造师现场观看了航母分解的全过程,通过观察,他们能够画出航母的技术图纸。第二方面,飞行甲板的得到完整的保持,这幅甲板后来被海军飞行员用来进行航母起飞和着落训练,不足之处就是不能模拟航母在海上随波涛起伏情形下的训练。

在随后13年里,中国政府就采购外国航母或是自行建造航母展开了无数讨论和谈判,谈判主要是与阿根廷、法国、俄罗斯、西班牙和乌克兰的公司进行。到20世纪 90年代中期,讨论没有取得任何结果。在中国整体战略规划中,航母的发展没有处于最优先位置,因为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专注前苏联所构成的威胁。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领导人开始关心其它地区的发生的意外事件,而海军能在这些事件中发挥出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南海海域所发生的事件。中国的战略转移使航母发展处在更突出,更为优先的位置,突出表现在中国成功购买的两艘俄罗斯航母,即1998年6月购买的明斯克号和2000年5月的基辅号。这两艘航母经过海军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后,放置在深圳和天津变成了受人欢迎的游乐园。

虽然这两艘航母的采购引起外国兴趣,但正是长时期谈判和瓦良格号航母的最终采购吸引了国际社会的认真研究。2005年香港《Kanwa防务评估》一篇文章称瓦良格号航母抵达大连造船厂干船坞三年后,开始进行升级准备用作军事训练型航母。这份报道引起外界的辩论。随后媒体又报道了一些关于中国航母状况的报道,但是报道内容相互冲突,基本不属实,许多报道称中国即将或是已经部署了航母。虽然瓦良格航母目前状况以及其最终的命运象购买它的一些细节一样充满神秘色彩,但是它不会成为中国第一艘作战型航母。大多数西方分析人士一致认为,瓦良格号航母1992年停工时仅完成整个建造工程的70%,整修这样一艘航母将会是一个庞大工程,需要许多的资源、技术和时间。航母暴露在乌克兰的各种气候条件下达10年之久而没有进行维护。卫星图片特别地显示出该航母船骨存在大量的锈斑,这表明航母整体的状况非常糟糕。航母在乌克兰时也没有安装发动机、舵和武器系统,已经安装的敏感技术设备已经被破坏掉,据报道,破坏工作还可能导致船体主体结构的部分毁坏。美国研究中国海军的专家伯纳德.科尔博士在《海上万里长城》一书中指出,瓦良格、明斯克和基辅这三艘航母都不适合整修,因为长时间不使用,这些航母的船骨和甲板都严重生锈,推进机械严重损坏,航母上安装的武器和传感器系统已经无法进行修理。

以瓦良格在大连船厂的一些卫星图片为基础,一些报纸称中国在这艘航母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航母的船体已经涂上中国海军的标志。2006年1月台湾的“国防部”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20张卫星图片,证实瓦良格将最终被用作一艘训练型航母,为建设航母战斗大队做准备。

虽然外界还远远不清楚中国有关瓦良格航母未来的计划(最初计划将其改装成一艘赌船,放置在澳门),但使用该航母进行一定的训练是很有可能的,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改进的继续,这种可能性变得越大。中国关于瓦良格的计划同样标志着海军装备全面作战型航母的现代化计划进入过渡阶段。无论瓦良格航母的最终命运如何,它都会激起中国发展航母的雄心,并引起赞成拥有航母的人和军事变革派之间的辩论。赞成者认为航母是未来战争的关键平台,而军事变革派认为,未来战争是非对称、非接触和非线性的行动,在这种战争中,航母的用途不大或发挥不出其效用。

消除“百年屈辱”---同意拥有航母的理由

支持装备航母的人陈述了几条需要采购或建造航母的理由。首先,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只有中国没有装备航母,这种状况与中国的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此外,中国保护钓鱼岛的非政府联盟主席在写给政府的公开信中指出,“21世纪是一个蓝色的世纪,中国没有航母只能说是中国的一个耻辱”。使这种情形进一步复杂的是中国主要地区对手印度于1998年12月采购俄罗斯海军的基辅级戈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航母的支持者称,中国只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泰国和印度拥有航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怎么会被认为是一个地区大国?

通过装备航母,中国军队能向东海、南海和马六甲海峡等关键的海域投送海上和空中力量,中国成为地区大国的愿望将会变得更加强烈。因为海军和空军作战飞机的航程有限,空中加油技术的存在较大难度,中国的制空能力仅局限于中国直接周边海域。美国防部在2005年出版的中国军力报告中指出,按照现有部队的结构,中国水面作战部队很难向马六甲海峡投送军力,特别是美国同时在其它地区展开封锁或进攻行动时。尽管中国海军有时去南沙群岛巡逻,但是水面舰只成建制的防空力量有限,易受敌空中和海上力量的打击。海军航空兵和空军支援海军舰只作战的航程有限。

目前,中国军队不能保护距离大陆500海里(926公里)的海,马六甲海峡距离更远一些,这些距离严重限制中国的制空能力,刘华清将军清楚认识到这一点,这也是他积极推动航母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中国空军提高了空中加油能力,但仍然存在问题,除了使用航母上的战斗机为加油机提供保护外,其它保护方式目前还不存在。支持者指出,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制空权,就不能控制海洋,没有航母就没有海上制空,中国就不能成为一个海上大国。此外,他们认为中国只需要一支这样的特遣部队就能控制南海周边的整个海域和空域。考虑到与台湾的冲突,台湾距离大陆海岸160公里,据估计,目前海军很难保证台湾东海岸线以外270公里海域的制空权。但是,如果有航母在台湾以东地区活动,就可能对台湾岛上的防御部队展开两面夹攻。

支持者认为,考虑到中国近来的经济发展,发展制空权和制海权,并且提升军事力量投送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自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是石油净进口国,目前进口40% 以上的石油,是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进口的80%以上石油要通过易受攻击的马六甲海峡,胡锦涛主席曾于2003年将其称为“中国进退两难的马六甲海峡”。由于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其对海上交通线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加。据预计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将从2002年每天200万桶增加至1100万桶,而进口的石油将占总消耗量的80%。越来越多的进口石油由油轮经印度洋和南海海域运送回国,美国海军对这些海域的控制使中国感觉到其能源运输的危险性,易受攻击。

此外,中国91.5%以上的外贸物资也通过海路运输,据估计,在2000年,中国约27%的外贸物资经过东南亚的海上交通线运往世界各地。但是中国海军不能在这些海上交通线上保持平衡的军事存在,更谈不上海上控制。一名台湾学者认为中国要保护中东到中国港之间的石油供给线,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组建航母战斗大队。

支持者还认为通过部署航母投送军事力量,就可能保护南海海域的自然资源并且能确保领土的主权要求,帮助中国寻求能源安全。南海海域约储有70亿桶石油,1万亿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随着中国日益感受到能源风险,南海海域相对未开采的自然资源将是支持者要求建造航母的一个重要理由。

虽然建造航母是为保护外贸和能源安全,但是支持者认为建造航母同样有利于经济发展,一般来说,建造这样大的航母能为造船工业创造额外的工作机会。此外,建造航母将增加海军技术研究的投入,特别是相关研究和发展项目,如早期预警和电子对抗技术,防空和反导系统,先进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系统等。

据民调显示,大多数中国人支持航母建造计划是为了唤起民族自尊心,拥有航母将会洗涮中国人民身上的百年屈辱(1842-1949)。

“浮动棺材”的效用---反对拥有航母的理由

相反,反对拥有航母的人士认为中国存在许多令人生畏的挑战,这些挑战损害建造、采购、以及最终部署航母所带来的好处,其中,技术、地缘政治、经费挑战最为严重。独立评估这些意见表明,与支持者的民族自豪感和不安全感大不相同的是,这些反对者的根源在于他们是实用主义者而不是民族主义者。在认识到航母许多不利因素的同时,反对者赞成对处于优势地位的美军采取非对称手段,强调发展网络为中心的能力而不是平台为中心的能力。

在上面列出各种挑战中,技术制约对中国发展航母所造成的障碍最大。总体来说,中国的造船工业在过去10年里取得较大的飞跃,但分析人士称,中国造船工业仍需很长时间才达到国际先进技术和制造水平。大部分海军硬件系统至少落后西方国家一到两代。日本和韩国的造船厂的效率和利润至少是中国的5至20倍。

虽然中国能建造10万吨以上的舰只,但是制造航母需要大量特定的先进技术,而中国目前尚未掌握这些技术。2005年7月,江南造船厂副总裁称,尽管有能力建造船骨,但制造航母需要解决大量的难题,并且没有足够的硬件条件。例如,前苏联在研究飞机制动索、升降机、蒸汽飞机弹射器时遇到大量难题,而这些设备对航母的运行至关重要。更难的是在国际市场上不易搞到这些复杂技术,特别是欧洲持续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并且美国强烈反对向中国出售这些技术。但是中国有可能绕过这些市场而获得一定的技术。例如美国最近指控一名国防承包商把美海军的技术转让给中国,其中包括航母上使用的新型电磁发射系统。

维护也是一大问题,维护好高技术装备需要对大量文职和军队技术人员进行广泛的培训。中国在维护潜艇部队时出现过问题,缺乏训练是一个严重的障碍,在短期内造成的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解决,因为发展制度上的能力以训练合格的人员需要大量的时间。

随着精确制导弹药的不断发展,许多观察人士指出航母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保护自己,防止敌人攻击。防空和反导系统是航母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早期预警系统、雷达和电子对抗系统是绝对必要的。目前中国在这些方面必须依赖外国技术,因为国内这方面的生产能力有限。即便外国提供技术,将各种系统有效地综合起来仍非常困难,给中国海军提高作战能力造成新的障碍。如果没有先进技术设备,中国航母将会真正成为一具浮动的棺材。

作为航母整体防御的一部分,航母会不单独行动,而是构成航母战斗大队的核心,航母战斗大队包括驱逐舰、潜艇和护卫舰等反潜护卫舰只,以及油船和补给船。即使海军派出舰队的每一艘先进舰只,但只能组成一个航母大队,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海岸防御就会出现漏洞。

除了上述的技术挑战外,中国还需要对象英国海鹞战机和俄罗斯的雅克-38战机那样的航母舰载机投入巨资,但是考虑欧洲武器禁运,以及美国必然的政治压力,英国不可能向中国出售海鹞战机,其它装备海鹞战机的印度、西班牙和美国等国也不可能将它们出售给中国。此外,俄罗斯雅克-38的生产已经停止。中国航母建造计划存在太多的技术障碍。

使技术问题变得更复杂的是海军作战理论,即至少要装备两个航母战斗大队,最好是三个战斗大队才能保证一个大队在任何时候处于战备状态,即保证一个大队整修,一个大队在训练,一个大队进行作战部署。因此中国至少需要三艘航母才能保证一艘在任何时候处于作战阵列。

这将进一步提升装备航母所需要的费用。80年代,分析人士估计建造一艘航母至少耗费40至45亿人民币。这笔费用还不包括舰载机,电子战系统和日常维护费用。现在建造航母的费用可能会需要的更多,英国皇家海军在建的5万吨常规动力航母的造价为25亿美元,并且还不包含舰载机的费用。2004年,中国公开的国防预算为270亿美元,建造一艘类似英国的航母就要花费近10%的年度国防预算。

从国外采购一艘航母也需要数额相当的费用,例如印度从俄罗斯购进的戈什科夫上将号航母需要20亿美元进行整修和装备必要的舰载机。考虑到航母这么高的造价,国防大学张召忠教授曾说过,即使中国军队连续6至 7年不吃饭、不采购被装和武器,也买不起一艘尼米兹航母。美海军一名驻华武官曾说过,中国海军的高级官员认为采购和维护航母的价格太高,容易让人望而却步。此外建造停靠航母的海军基地同样需要大笔费用。

随之而来的关键问题是钱从何处来,中国国防预算相对有限,建造航母毫无疑问会影响其它项目的预算。在中国,陆军部队的预算一直高于海军部队的预算,另外,海军内部不同的军备之间也存在预算费用的竞争。在这种情形下,军队决策者必须从柴油发动机潜艇、驱逐舰,反潜战技术装备,反潜巡航导弹和机动重返大气层分弹头导弹等更具有直接作战效用的项目中抽调有限的资金来发展航母。从战术角度出发,牺牲海军目前所发展的这些项目是不明智的。因为这些技术装备和平台能在台海地区发生的冲突中对美国的航母造成极大的威胁,因为台海地区发生冲突很有可能导致两国发生战争,美国航母一定会参加作战行动。许多观察人士称中国航母在海上拒止行动和海上控制行动中不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主要原因是:一是台湾与大陆的距离较近,中国空军的作战飞机能够在台湾岛的大部和台湾海峡上空取得一定程度的制空权。二是中国部署在福建和浙江的东风-11和东风-15短程弹道导弹以及日益先进的巡航导弹在台海危机升级时为大陆威慑台湾提供可靠的手段。三是美国一定会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制导的精确制导弹药,而中国防空和反导的能力存在缺陷,那么中国就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令人痛苦但非常现实的估计,即与美国交战时,在战争的最初几天中国的航母就不能幸存。四是在台海地区发生的冲突中,中国航母代表的是北京的政治资本,中国没有选择,只能全力保护航母,这给海军带来更多的负担而不是带来优势。

考虑到这些情形,中国需要本地区其它国家领导人政治支持,防止台湾独立,这些支持能劝说台湾缓和言词,威慑台湾不向独立方向发展,以及对美国动用武力予以限制和施加影响。但是,中国装备航母的行为将会严重影响其与邻国或盟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日本、澳大利亚、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对南沙群岛声称有全部主权和部分主权的5个其它国家都是东盟成员国,他们认为中国部署航母是一个冒犯性的行为,是为了使用武力来获取对南沙群岛的主权要求。这些国家很可从此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关系,使美国海军在可预知的未来继续部署在这个地区。这种情形是中国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中国最近着重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减缓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影响。

地缘政治的影响不只存在于东南亚地区。在东亚,一直在密切关注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日本很有可能启动本国的航母计划。日本与中国不同,它可以从外国特别是从美国采购航母及舰载机。韩国的反应也难以预料,中国装备航母很可能加速韩国装备航母,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产生航母装备竞赛,导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对航母发生兴趣。中国海军一名专家认为中国主要是出于政治原因才没有建造航母。对专心发展经济的中国来说,保证稳定的周边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暂时不建造航母是明智之举。

中国装备航母产生的地缘政治影响的最后一个后果就是会给??”的主张。航母本身是一个进攻性军事平台,尽管中国试图消除外界的疑虑,但是已经有许多人开始置疑中国装备航母的动机和目的。国际关系专家林黎明指出,在少数国家害怕中国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威胁论仍能找到市场时,中国没有必要急于建造这种只会带来政治障碍而不能获得政治利益的航母。

结束语

尽管辩论双方都带有感情色彩,对航母效用的不同看法在未来继续会以某种形式存在。随着中国军力和经济力量增长,中国需要更多的进口资源使其更加依赖这些易受攻击的海上交通线。支持者和反对者双方都会推出新的观点,而老的观点或是得到重视或是予以继续讨论。中国安全环境的变化将推动辩论向某一方向或另一方向发展。

谁会是关键的决策者,他们采取的措施是临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都成为中国海军未来行为方式、特别是其在亚太地区的部署态势和计划的重要指示器。如果判断准确,这些指示能为中国和其它国家提供预警和机会,确保这些计划不会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意图,并推动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社会。无论结果如何,有关中国航母辩论的影响对国际社会和中国国内一样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