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有自流平水泥卖吗:浅议打工潮引发的农村少数民族学生思想道德 问题及教育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50:17

浅议打工潮引发的农村少数民族学生思想道德

问题及教育对策

马永林


    由于受历史、地理及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红河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社会经济相对落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汉文化及内地经济浪潮的冲击,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他们纷纷走出大山,踏上打工的路途,打工潮激活了当地的劳务输出,为家乡找到了一条致富的路子,对当地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然而,当政府和群众在认可“打工”这一潮流对当地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时却忽视了这样一个社会问题,即在这支庞大的打工队伍后面,是一支数量不小的特殊群体:因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小孩被留守在家,寄托给亲戚或爷爷奶奶,成为“农村留守小孩”。如哈尼族在红河州为本民族人口聚居较突出的一个民族群体,以红河县宝华乡为例,该乡哈尼族总人口占全乡人口数的84%,全乡20——40岁的哈尼族人员中有75%的外出元江、个旧、蒙自、昆明、广州等地务工,家中居住者多数为老年人和年幼者,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在校就读的学生有亲人外出打工,他们是受打工思潮影响下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对农村学校的德育教育也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机遇,探索新的育人之路解决由打工潮引发的农村少数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摆在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由打工潮引发的农村少数学生思想道德问题

打工潮对农村少数民族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有它的积极的一面,例如父母外出打工为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勤劳致富意识,诚实守信观念等创造了条件,但更多的是消极的一面:

(一)       性格、行为习惯缺陷

这些被父母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可以称之为“留守生”,他们有的跟爷爷奶奶过,有的跟外公外婆过,有的长年寄宿在亲友家中。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使得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易养成自私任性、为所欲为的性格。

 如宝华乡嘎他村委会美德村的初二哈尼族学生李沙居同学的情况。李沙居长年和奶奶爷爷生活,其父母长年在个旧打工,只是在每年的重大节日时回家,由于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平时很少和孩子的奶奶爷爷询问孩子的问题,回家时也只是简单询问一下李沙居的近况,对李沙居在学习、行为和品德方面的表现都不作深究。由于长期缺少来自家庭的有效教育和指导,李沙居从小学开始就无心向学,经常迟到、旷课、逃学,其课堂作业很少按时完成,作业质量也特别差,学习成绩总是倒数名列“第一”,且多次与班上学生打架斗殴。到读初中时,李沙居的坏毛病不仅没有改,反而变本加厉,并开始和社会上的闲杂青年来往,同时染上了吸烟、喝酒、赌博等恶习。班主任多次爬山涉水到他家家访,找他谈心,他也置若罔闻,屡教不改。

 这些留守在农村的哈尼族学生,由于其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多病就是文盲,他们根本无法担负起家庭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有些隔代抚养者连孩子在哪一年级哪一班都不知道,更不要说班主任姓甚名谁,他们往往认为老师就如同孩子的父母,把教育孩子的职责完全推给学校,由此导致学生的家庭教育管理出现真空。当教师发现问题时,由于无法及时与家庭取得联系和沟通,以致无法及时协商处理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事实证明,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其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如宝华朝阳村张某父母在个旧打工,他们长年难以见一次面,张某平时不注意节俭,经常在月底未到就花完父母寄给他的生活费,钱花光后,其经常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不光彩的事情,最后由于偷窃了邻居的700元人民币而被学校处分。

(二)缺乏家庭的温暖

   我们知道,融洽甜蜜的亲子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经常性的亲情交流,对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不可或缺。学生正是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的温暖中,爱的种子、同情的种子才在心田播撒。学生由对父母和家人的爱,渐至对他人、对集体和社会的爱。据教师反映,长期和家长不联系的哈尼族学生上课思想常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大胆举手发言,不能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对学习、未来缺乏自信心,学习习惯差,从而导致综合素质差。

(三)打工至上的思想

打工潮带来的冲击力是强大的,即使深居校园,也在所难免。以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村为例,该村哈尼族群众多在个旧矿山打工,少部分打工者资产达上千万,成为县内远近闻名的从打工仔到企业老板的致富者,多数打工者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暴富者和大多数打工者过年回乡的风光场面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的初中生。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于是在学校里混日子,不求上进,学生们觉得学好课本知识对以后的打工派不上用场,又何苦费这么多心思搞好学习成绩呢?反正以后总是去打工,暂且得过且过,混张初中毕业证就足矣,没有必要努力学习。

(四)读书无用论抬头

在八、九十年代的红河边疆地区,文化和经济相当落后,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只是凤毛麟角,谁考上中专大学,谁就跳出农门,端上了“铁饭碗”,当上国家干部。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和汉族学生家长一样,不管砸锅卖铁也拼命送子女上学读书。这时的农村的初中教育也曾经红红火火,比如1995和1996两年,以哈尼族学生为主的宝华中学有大批学生升入民族师范、财校、卫校就读,升学率居全县第一,但是,在打工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甚至有些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而且不少的学生和家长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后国家不包分配,就业艰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这种错误思潮在哈尼族聚居的山区蔓延,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上学还有什么用?而且上学要花不少的费用,得不偿失。不如让孩子早点学些手艺外出打工,做生意,一年少说也能挣二、三千元,现在知识能值多少钱?只要孩子能算算数,记记帐就可以了。反正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赚钱,因而不重视对儿童做人的教育,这也是目前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打工潮对农村少数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的教育对策
    打工潮对农村少数民族学生思想道德造成的不良影响,一般具有偶然性。这种偶然性如果跟个人欲望的满足发生联系,就会导致在不断重复中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扭曲的性格。这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危害极大,且危及学校、家庭、社会,所以对此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矫正。从宏观上要针对“打工潮”的影响实际,开展务实创新的德育工作,结合“三生教育”,耐心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进行因材施教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并将其贯穿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文化生活、社会实践等全过程。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固然重要,但要使农村孩子个个升高中读大学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必需的人才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适应当前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根本上抛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
   (二)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三生教育”体系

加快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力量的步伐,基于这一认识,学校领导班子提出了通过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切实抓好“三生教育”工作。

首先,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实施“三生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三生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的统筹领导下,由学校教务处负责设置课程,安排课时;教科室负责培训教师;学生处负责具体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总务处负责教学活动用具、场地的提供和布置。各处室既各司其职又团结协作,学校形成领导和职工齐抓共管,携手共进的良好教育局面。

其次,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以年级为单位,成立家长委员会,倾听学生家长代表的心声,通过班主任与广大学生家长的沟通,加强学校和学生家庭的联系,达到与学生家长密切配合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目的。每学期开学报名之初,学校就进行调查摸底,对“留守生”进行登记,并将其有关资料通过微机存入档案,实施跟踪管理;平时,老师和班主任与间接监护人经常接触,了解“留守生”的校外生活,有针对性地找“留守生”谈心交心,让他们有个思想交流、感情沟通的地方,使其心理、性格键康地发育和成长;每到春节期间,老师们乘外出人员回家之机进行家访,并向学生父母反馈其在校学习情况,以便相互配合综合施教。

另外,突出生活教育 。在隔代家长的溺爱下,不少学生的精神风貌呈“软骨病”状态,独立性较差,边疆山区的哈尼族学生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这正是中国学校和家庭长期所忽视的。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必须“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而这种能力素质的获取,必须让学生接受一定的磨难教育,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接受一定的磨难,这就是生活教育所包含的重要内涵之一,所以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是必要的。以上提到农村哈尼族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边疆学校开展教育可谓得天独厚,可结合实际开展教育,即教育学生每周末回家为家人做一次饭,每周同家人做一次农活,每个月同家人销售一次蔬菜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以磨练意志,增强环境适应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珍惜现有条件,刻苦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另外,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用钱的习惯,增强艰苦奋斗的意识,让学生学会理财,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三)寓教育于艺术,变说教为熏陶

学校领导班子要认识到要做好农村少数民族“留守生”的思想工作,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方式上多下功夫,比如举办“三生教育”书画展,变刻板的教育为活泼的教育,变单一的教育为丰富的教育,寓教育于艺术,变说教为熏陶。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的特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进而崇尚艺术,陶冶情操,升华思想,使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四)开展激励教育,让学生找回学习的信心

由于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里相对较差,学习成绩提高相对困难,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实际为学生找信心,让学生自尊、自爱、自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列举少数民族对祖国经济文化建设的贡献,如老舍(满族),马拉沁夫(蒙古族),刀美兰(傣族),宋祖英(苗族)等,让学生感到自己身为少数民族,通过奋斗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学生对周围的食物比较敏感,教师也可以举出一些身边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主演《诺玛的十七岁》的红河县学生李敏(哈尼族),知名导演钱冬莉(哈尼族);结合当前的梯田文化热,可讨论梯田文化对世界所作的独特贡献,颂扬哈尼族的勤劳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引导学生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强化亲情教育。

部分“留守学生”因长时间失去父母的呵护和管教,学业和身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易产生性格孤僻、寡言少语、情绪低落等现象,有的孩子成绩波动甚至直线下降。,以至于“破罐子破摔”。学校可以和移动通讯公司联系,在学生、家长、学校之间应用校讯通业务,设置“亲情电话”,倡议外出务工的家长每周与自己的孩子和班主任通电话,以了解自己孩子在校情况,与老师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同时,家长还可以与老师以及其他同学进行电话交流或以短信交流,及时了解子女的在校情况,提高“留守学生”的学习热情。

清除打工潮对农村少数民族学生思想道德带来的消极影响,使受打工潮负面影响的学生走上正确的教育轨道,从而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学校德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探索全新的教育方式,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为促进边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