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蟹的尖爪mhx:中医文献严世芸医案三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48:44
严世芸医案三则
作者:徐燕 张玮
关键词:严世芸 心病 医案 老中医经验
严世芸教授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师承班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善于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充血性心衰、高血压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各种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笔者随严师临诊数载,现将严师治心系疾病医案3则录于下,以飨读者。
医案一:心律失常扶助中州
吴××,男,71岁。2003年9月11日初诊。
患者反复胸闷,心悸15年,伴气急。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2003年7月上海某市级医院心超提示:右室流出道疑局部收缩活动减弱,主动脉瓣钙化,轻中度肺动脉高压。诊断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性心肌病,频发室早。长期服心律平,早搏仍持续不减而转中医治疗。刻下患者心悸,心慌,动则心悸加重,胸闷如物堵压,伴头昏乏力,面色白,精神蒌靡,不思饮食,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结代。中医诊断:心悸(气血两虚,心失所养,神机失灵,脉律失常)。治宜补益气血以养心,镇惊安神以复脉。处方:党参30g,生黄芪30g,丹参30g,生龙齿30g(先煎),磁石30g(先煎),酸枣仁9g,朱茯苓15g,麦冬12g,茶树根20g,当归15g,木香6g,白术芍各15g,远志12g,川芎12g,苦参30g,附子12g,桂枝12g,桃仁2g,炙草18g,焦楂曲各10g,知母12g,黄柏12g,降香6g。14剂。复诊:白天早搏消失,入夜偶见,精神转佳,知饥纳谷,胸闷塞感已除。方证合拍,原方加减继进14剂后,早搏消失,心电图复查已正常。
按: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证治汇补·惊悸怔忡》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此患者为心悸慢性期阶段,表邪已解,邪毒渐衰,正气不足之象显露,若心病影响脾脏者,在临床上多表现出心脾气虚血亏之象,在心悸心慌的同时,常伴见气短,动则尤甚,纳食不馨,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缓而不匀之证,故以归脾汤加减。扶助中州,滋润心田,予参、芪之类,心神不安以枣仁、朱茯苓、远志健脾安神,龙齿、磁石重镇安神,附子、桂枝温通心阳,降香主入血分而下降,故内服能行气消滞,临床各型不同程度的瘀血状况,加入降香一味,能起到推动、振奋、开导之功,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医案二:治疗心衰脾肾并重
王××,女,64岁。2003年9月18日诊。
患者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史30余年,为二狭、二闭、主闭。反复心慌、气急30余年。此次2天前因劳累后气急、双下肢浮肿、夜间不能平卧又作。饮食与大便正常,小便量少。夜寐欠安。体检:血压:125/70mmHg,神清,气微促;两颧暗红,唇色紫黯;颈静脉怒张;两肺呼吸音略粗,双下肺闻及细湿罗音;心脏向两侧扩大,心率:88次/分,房颤律,心尖部及3/6级舒张期杂音和2/6级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区及4/6级收缩期杂音;两下肢浮肿,按之如泥,陷而不起,尾骶部有水肿。舌质偏暗,舌苔薄腻,舌下静脉瘀,右脉弦滑,左脉弱。中医诊断:水肿(心肾气阳两亏,饮停血瘀)。治宜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以真武汤加减。处方:生黄芪30g,附子12g,白术芍各12g,猪茯苓各15g,车前子30g(包煎),泽泻15g,桂枝12g,鹿角片9g,仙灵脾20g,补骨脂12g,川芎12g,当归15g,丹参18g,棱莪术各15g,甘草6g,枳实12g,地龙12g,知母12g,黄柏12g,夜交藤20g,远志12g,桃枣仁各12g,柴胡12g。另嘱其加生晒参9g于药中共煎。14剂。复诊:患者体重减轻10余斤,双下肢轻度浮肿,偶有心慌、胸闷、气喘,夜能平卧,小便可,纳平寐安。唇色稍暗,舌淡,苔薄白,舌下静脉瘀。治法同前,上方去当归、远志、枳实,加地鳖虫12g,葛根18g,枳壳12g,香附12g。14剂。药后无胸闷、气喘,无双下肢水肿,夜间能平卧。
按:心功能不全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本患者因风心而致心衰,慢性心功能不全,虽然病位在心,但与肺、脾、肝、肾四脏均密切相关。严世芸教授在慢性心衰的诊治中尤其注重脾肾关系,南宋许叔微认为“脾为中州土,主四肢一身之事”,并在《本事方续集》中明确指出人体的营卫气血、五脏六腑的荣养全赖胃气。先生受此影响颇深,认为脾胃为维持全身脏腑气血正常生理功能的砥柱,而脾胃将护失宜是疾病产生的重要根源,鉴于此,在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的各个阶段,皆灵活运用调补脾胃的方法,把健脾开胃作为理虚大法。另外,肾经虚则乃五脏六腑衰极而渐至肾脏,为穷必及肾,先生在治疗中,非但重脾,也颇重肾,补肾包括补益肾精及暖补肾气两方面,用药避忌刚燥。此例患者已至心肾阳虚,不能温养,加之脾元久虚,临症选用温阳利水,脾肾兼顾之法,药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温补肾阳之品。同时心肾阳虚每致气血运行不利,故配合血府逐瘀汤活血行气,复方同治。药后患者气急气短、浮肿明显改善,尿量增多,之后继续调治,病情稳定。心之阳气关乎脾肾,治脾在于安谷生精,谷气之生有赖于肾气的煦蒸,而精气又必生于谷气,而心病穷必及肾,心阳不振有赖于肾阳的振奋,本例垂范了脾肾兼顾治疗慢性心衰的法则。
医案三:冠心治裁权衡虚实
汤××,男,74岁。2003年11月26日诊。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30余年,血压最高180/100mmHg,平素以降压药控制血压,血压控制良好,10年前因急性前壁心梗住院治疗,好转后出院。平时偶有胸痛,近1周来胸部闷痛反复发作,与活动有关,持续1分钟左右,痛引肩背,服用硝酸甘油后缓解,近3天来有感冒咳嗽,痰少,色微黄,粘稠,难以咯出。纳可,寐欠安,头晕时作,大便干艰,小便可。体检:血压:140/90mmHg,神清,气平;两肺呼吸音粗,未及罗音,心界饱满,心率:82次/分,律齐,未及杂音;双下肢无肿。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腻,脉弦带滑,沉取弱,中取有力。中医诊断:胸痹(痰热内壅,闭阻胸阳)。治以清热化痰,宽胸畅中,拟栝蒌薤白半夏汤化裁。处方:瓜蒌皮15g,薤白12g,半夏12g,桂枝10g,生黄芪30g,桃枣仁各12g,川芎12g,当归15g,地鳖虫12g,地龙12g,全蝎6g,蜈蚣2条,葛根18g,朱茯苓15g,知母12g,黄柏12g,夜交藤20g,远志12g,款冬12g,甘草6g。14剂。复诊:患者胸部闷痛好转,发作次数减少,病情平稳,咳嗽已止,大便每日一行,夜寐仍欠安。舌质偏红,苔薄白微腻,脉弦带滑。治法同前,原方去款冬、瓜蒌皮、薤白、半夏,加仙灵脾20g,骨碎补15g,沉香4g。14剂。药后患者胸痛发作渐减,无头晕。
按:胸痹始见于《金匮要略》,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肾有关,其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以阳虚为主,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该患者初起风寒犯肺,肺失宣降,通调失常,水液聚而为痰,症见咳嗽;痰郁而化热,阻遏心阳,见胸闷、胸痛;且患者年逾古稀,肝肾阴亏,风阳夹痰浊上扰清空,而有头晕。《金匮》中栝蒌薤白汤类方通阳开痹,可用于心痹而胸闷,或胸痛,或不痛者,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之要方。辅以理气活血通络。酌加益心气温心阳之品如黄芪、甘草、桂枝。本患者初诊时外感后痰热未清,故先拟清热化痰。痰热得清后,胸痹急暴之势已去,虚实夹杂,故用通补兼施之法较为适宜,对年迈患者,常合用补肾法,久痛入络当用虫类搜剔之品。治疗中以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碍邪为宗旨。本例患者还有颈椎病、失眠等,方中用药予以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