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岗塔:吴冠中死了,中国还有大师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33:12
 【引用】当今中国社会的利益集团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6月25日魂归道山,中国又少了一位大师。按理说,吴老先生以91岁高龄驾鹤西去,我们应该为他一生功德圆满感到欣慰才是,但我仍禁不住要哀叹,不是为吴冠中,而是为中国画坛,因为我实在想不出现在能有哪位画师可以填补吴老留下的大师空位。中国这种大师后继无人的局面又何止仅限于画坛。季羡林先生和任继愈先生去年同一天作古,他们在印度学和哲学史领域的学术地位现在又有谁能够填补?有人可能非要说,吴冠中、季羡林和任继愈的艺术和学术造诣还够不上真正的大师水准,但就以他们三位达到的艺术和学术高度而言,中国现在活着的人又有谁能够达到?如果他们三位够不上大师,中国就更可悲了,因为我们连“中师”、“小师”也面临着绝种。

 

 

 

 

 

 

 

 

 

时下中国为什么出现严重的大师荒,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一时半刻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吴冠中先生曾说,要成为艺术家的条件太复杂了,除了要功力,要学术经验,他还要痛苦,没有痛苦,不容易培养人。吴冠中先生是痛苦的,他曾说,“苦,永远缠绕着我,渗入心田”;季羡林先生是痛苦的,他被负载着沉重道德义务的婚姻困扰了一辈子。钱钟书先生在写作《管锥编》时也是痛苦的,当时正值文革后期,被赶出家门的他栖身在北师大学生宿舍一间陋室里,钱先生是把《管锥编》当做自己的学术遗嘱来写的。时下许多学术红人自然也有他们的痛苦,比如电影《手机》里的那位费默教授,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恐怕谁都不会忘记他的哀鸣:“20多年都(和老婆)睡在一张床上,确实有点审美疲劳”。

 

 

 

 

 

 

 

 

 

我的理解是,吴冠中先生所说的痛苦是一种无可名状的彷徨苦闷,它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是一种因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答案而寝食难安的煎熬,它是一种生存状态,大师们理智上厌恶它,潜意识里却享受它。如果我的理解有几分道理,那么当今中国大师后继乏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是,我们太多的人已经不会质疑了,我们不是觉得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答案在中央红头文件里,就是觉得答案在西方典籍的教条中,要么就是在天理人情的老套中,总之不再需要我们自己上天入地、苦心孤诣地去探索、去深思了。当费默这类学术红人的最大痛苦是“审美疲劳”时,当他们的解决痛苦之道是背着老婆搞婚外情时,你还能指望他们成为学术大师吗?

 

 

 

 

 

 

 

 

 

不过平心而论,大师荒也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现象,西方世界不是也几十年没出过萨特那样的大哲学家、毕加索那样的大画家、海明威那样的大文学家了吗?或许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师的标准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也许几十年后回过头看,一手打造出iPhone的乔布斯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至少是行为艺术家;准确拿捏汇改时机的中国决策者才是真正的经济学达人。如果真如芙蓉姐姐所说,当今时代众多隐身伯乐(网民)正在挖掘出一个又一个她那样的低调千里马,那么我们的2.0版大师们或许正在新的时空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呢。吴冠中死了,中国还有大师吗?至少芙蓉姐姐正在给出肯定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