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晶的好处:新疆迪化和伊犁起义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47:27

 

    

             新疆迪化和伊犁起义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作者: 江硕朋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士兵,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打响武昌起义的枪声。经一夜战斗,11日,起义军占领武昌城,成立湖北军政府;12~13日,起义军攻占汉阳、汉口。武昌首义的成功,鼓舞了全国各地人民的革命斗志,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首先响应的是湖南和陕西。此后,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四川以及福建、广东等省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在新疆首先响应辛亥革命的是刘先俊领导的迪化(今乌鲁木齐)起义,和杨瓒绪,冯特民,李铺黄等领导的伊犁起义。

    1911年10月22日,革命党人刘先俊由内地来到迪化。他早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历任湖南,南京等地军营教习。当时他与革命军有密切的联系,在军界颇有声望,为了粉碎满清政府西迁想把新疆作为复辟的根据地的阴谋,带了一批革命志士来到新疆与迪化哥老会首领以及一些下级军官、教员、商人,并与伊犁的革命党人取得联系,积极筹划响应武昌起义。12月28日上午,由于内奸告密,起义领导人陈光模、唐晓云被捕遇害。刘先俊见事机已泄,仓猝决定当夜9时起义。新疆巡抚袁大化急调马步队进行镇压,起义军经过一夜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至次日中午,起义失败。刘先俊自身带满炸药毅然冲向敌首袁大化,不幸为革命光荣牺牲。数十名起义者被处死,与起义有牵连的200多名士兵被清洗遣散。

     迪化、伊犁的起义是中国辛亥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绩是推翻了清王朝在新疆地区的封建统治,实行共和,粉碎了清朝政府西迁的阴谋,使清朝政府不能把新疆作为它东山再起、复辟帝制的根据地。所以迪化起义失败后,伊犁革命党人十天以后,于l9l2年1月7日晚8时,伊犁惠远城钟鼓楼上报时的鼓声刚刚敲响,就听得枪炮声大作,喊杀声四起,革命党人冯特民、李辅黄等人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爆发了。冯特民(1883~1913年),湖北江夏(今武昌)人,曾游学国外。为革命反清,1904年投身军营当兵。次年加入同盟会,湖北同盟会支部成立,冯曾任主盟人,因遭追缉,难以存身。李辅黄是湖北蕲水(今浠水)人,毕业于湖北武备学堂,与冯特民志同道合。

    之前,于1908年初,伊犁将军长庚从湖北招募新军六百四十三人,组成步、骑、炮、工、辎六队,由协统杨缵绪率领前往伊犁。冯特民联络李辅黄、郝可权、冯大树、万象青、方孝慈等数十人参军西行;路过西安与兰州,又有李梦彪、邓宝珊等人应募投军。7月5日到达伊犁后,他们积极发展同盟会员。l910年3月25日,创办《伊犁白话报》,冯任主笔,以汉满蒙维四种文字发行,内容丰富,文字清新,深受欢迎,获得振聩起聋,开通民智的赞誉。为获得各民族人士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他们努力团结伊犁各族群众,以消除民族隔阂。

    冯特民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时,早有电约伊犁响应。他促杨率军起义,但杨主张以静观变。时值志锐调任伊犁将军,沿途与陕甘总督长庚、新疆巡抚袁大化及已革辅国公载澜等密谋拥宣统帝西迁,割据西北。11月15日抵伊犁到任,此时江南各省形势已变。志锐为防止在伊犁发生革命,下令封闭《伊犁白话报》。因新军在长江沿岸响应革命,志锐遂对杨缵绪所率的新军心怀疑忌,借新军和武备学堂学生斗殴为由下令解散新军,免去杨缵绪的职务,并将新军官兵一律遣散,致使官兵们坐困伊犁,冻饿交加,怨声载道,纷纷要求举义。杨缵绪下定决心起义,经过策划,成立起义指挥机构,公推李辅黄为起义总指挥。日期原定在1912年1月12日,后因情势有变,提前举行。兵分五路,李辅黄所率一路猛攻东门,邓宝珊为新军司书参战,接应城外的义军进城;冯特民所率铁血团很快攻占了南库,保证了各路起义军的军火需要;郝可权在李梦彪协助下率队攻占将军署;冯大树率队攻打副都统衙署,捷报频传,同时,杨缵绪游说广福调解停战。次日清晨,革命军获得大胜,活捉志锐并将他处死,在商会成立五族共进会,杨被推为会长,杨又荐举广福为新伊大都督府都督。虽然冯特民与李辅黄反对让广福出任都督,但是有人提出,这样一可以借其名以安伊犁八旗兵勇之心,为革命谋东进之机会。冯特民与李辅黄才放弃了自己的意见。

    1912年1月8日,新伊大都督府成立,广福为都督,杨缵绪为总司令部部长,冯特民为外交部长兼民政部长,李辅黄为前敌总指挥,郝可权为军务部长,李梦彪为副部长,冯大树为平政院院长。政府人员的组成包括革命派、旧军人、旧官吏三部分,虽然革命党人占有不少重要职位,但政府首脑却由前任伊犁将军广福担任。伊犁独立,归附民国,这是新疆历史上的大事件;军士商民,高呼万岁,说明各族人民热烈拥护民主共和制度。

    新伊大都督府致电新疆巡抚袁大化,劝其认清时局,宣布共和。袁大化反对共和,拒绝革命,派陆军协统王佩兰率部进攻伊犁。是年2月,李辅黄率伊犁起义军与迪化清军交战于精河一带。起义军连连获胜,清军节节败退,由五台退至精河、沙泉子、固尔图。不料独立骑兵团团长钱广汉临阵反叛,在沙泉子之战中,方孝慈陷入敌群,英勇战死,终年二十七岁。杨缵绪亲赴前线督战,转败为胜,清军败退乌苏,邓宝珊因战功晋升参谋。

    1912年2月12目,宣统帝溥仪正式退位,袁世凯夺得了北京政府总统。3月12日,袁大化遵旨承认国体共和。3月15日,北京政府电令新疆巡抚改为都督。双方停战议和,袁大化辞职东归,杨增新就任都督,继续主持和平谈判。7月8日达成和议,虽然双方确认了民主共和,但也承认杨增新为都督,主持新疆军政。在统一的旗帜下,伊犁大都督府被撤销。

    冯特民拒绝杨增新的调动,留任伊犁外交司长代理伊犁镇边使。伊犁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伊犁支部,冯被选为正支部长。李辅黄任伊犁镇台兼伊犁镇边使署参谋长,主持伊犁善后。杨缵绪改任伊犁镇总兵,对这种分庭抗礼的局面,杨增新是绝不允许的,下令调杨缵绪为喀什噶尔提督,调冯特民任甘肃道尹,又以重利邀请赴迪化。冯不予理睬,杨增新遂大造舆论,指责冯特民破坏统一。派营长马得元,在1913年10月间的一个夜晚,率兵包围冯特民、李辅黄的住所,将他们杀害于惠远城。伊犁起义便告结束。

   1912年1月7日爆发的伊犁起义,是整个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起义推翻了清政府在伊犁的统治,促进了新疆各地的群众运动,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革命斗争,对外阻止了沙皇的侵略,在新疆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刘先俊,冯特民和李铺黄等烈士为革命献身,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