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里宽窄巷子春熙路:忏云法师:戒淫法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14:53
 -----------------------------------------------------------------------------------------------------忏云法师:戒淫法语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1-30 12:05:00       
        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楞严经》)   淫欲不断,万劫沉沦,念头方动,天怒地瞋。   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印光大师)   奇男子,须割爱,爱不割则堕软暖魔网矣。(紫柏尊者)   鱼吞饵,蚕作茧,蛆逐粪,蛾扑火。得人断欲,须具智勇。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之祸,动辄丧身陨命,而人多乐于从事,以身殉之,虽死不悔者,其唯淫欲乎。   凡人不必常近女色,只此独居时展转一念,遂足丧其生而有余。(印光大师)   德深情淡,孽重欲炽。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截流大师)   淫念一生,诸念皆起。邪缘未凑,生幻妄心。勾引无计,生机械心。少有阻碍,生瞋恨心。欲情颠倒,生贪著心。羡人之有,生妒毒心。夺人之爱,生杀害心。种种恶业,从此而起,故曰:“万恶淫为首。”今欲断除此病,当自起念始,截断病根。(印光大师)   贪欲之人,无有厌足,求于欲境,忧苦艰难。得已守护,缠缚倍增,死堕地狱,受大剧苦。求静虑者,常于如是色欲怨家,不应相念,况亲近之。    乃至梦中不应思想,况觉悟时而念欲事。   菩萨应当先观色欲,犹如水月,水动月动,心生法生。贪欲之民,亦复如是。念念不住,速起速灭,虚妄不实。(以上皆为《六波罗蜜经》)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当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菜根谭》)    根朽树枯,水涸鱼死,膏尽灯灭,精竭人亡。   妄心猝起,不可禁者,即自己鞭策,或抱石巡塔,或念佛绕佛,或礼拜忏悔。   当自悲嗟,深须勉强,或观身不净,……或缘圣像,或念佛名,或诵真经,或持神咒,或专忆受体,或摄念在心,或见起灭无常,或知唯识所变。随心所到,着力治之。(南山律祖)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公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   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    因果为律中纲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印光大师)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50120.htm) -------------------------------------------------------------------------------------------------------- 妙莲老和尚戒淫开示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3-10 14:31:00        ○ 你很喜欢做月下老人?喜欢做月下老人,这完全是凡情,不是佛陀正信弟子的事,做月下老人是助人堕生死欲坑!佛法无量法门总是教导人要离欲,离欲身心才能得解脱。学佛人怎能助长凡夫入生死海呢?   ——《妙莲老和尚解惑叮咛语》一书页57   ○ 人本与天地并称三才,出了家为僧又可与佛、法并称三宝,人是何等的高贵呀!可是一般凡夫却颠倒妄想一生,那就变得下贱了,简直已忘了自己是个人了。当有人拉你作恶、或找你麻烦时,没有关系!只要念句“阿弥陀佛”就没事。但怕的就是人家对你好,就情情爱爱的沉迷下去;有了这情爱之水,如同春雨走滑路,又如走碎石路般的颠簸危急。   所以我们凡夫一定要突破情感这一关,此关若不破,生死难了啊!生死之本在于染,染什么呢?就是染了五欲。学佛是大丈夫之事,对于男女间的情爱当用金刚利剑来斩,要斩情绝爱不可藕断丝连,只要有一丝情爱在就会被束缚住。是谁缚你?是你自己啊!   这个情不单是指男女之情,你若真想要求生死解脱,行上菩提大道没有障碍,那么老实的告诉你,连父母、子女之情都要斩断。这是从出世之道来说,非以世俗观点而论;人间之道完全是情感的,人间的情感是生死法,你若无情人家就以为你冷面如霜。要知我们学佛修行是超人间的,是要了生死的,这点大家要分清楚。你不要想:怎么如此违反人情?要人父母、子女、夫妻之间的情爱都要斩断!当知这是站在“真理无情”的立场而论的。  ——《往生有份》页92-93   ○ 诸位已经闻到佛法也信了佛法,就要进一步发大心出家才对呀!不要将难得闻遇的佛法失之交臂了。或有人心想:“老和尚不明世间法,叫人出家,若都出家岂不人间要绝种了吗?”请您不要误会,不要以世俗之心来测度,我是为佛教、为众生、为世界和平而来做这番鼓励的。如果大家都出家了,那么这世界的众生都会变成莲花化生,当下的娑婆就是清净的佛国,哪里还要求生西方净土?众生修清净的梵行是因,清净因必定感清净果,所感的国土必也是清净的。若不离情欲,何日了脱胎生之苦?   ——《往生有份》页59   ○ 苦从哪里来?情情爱爱、恩恩怨怨就是苦。情而不知礼,爱而不知羞;你对我的情爱不满意,还要求加深,再加深仍不知足。情之深、爱之深,到破裂斗争的时候,怨也深,业障就障住了。看世情许许多多的男女,“你今天说要同我订婚,明天竟是同别人结婚了,你把我甩了!我能同你拼就同你拼;拼不过,我就跳楼、自杀!”世间就是这样子,太冤枉了,活生生的例子摆在跟前,你难道未见过吗?  ——《往生有份》页51-52   ○ 说到愿生西方,念佛的人谁不愿意生呢?大家都是希望好,希望快乐嘛!可是这里头还有重要的问题:愿有二种意义,一是欣求──要欢喜生西方,二是厌离──要厌离这个世界。七情六欲,一切的名利真要可怕它,厌离它啊!什么情情爱爱的,那都是魔──杀你法身慧命的魔,你还当它是怎样地好、舍不得,说什么我们要白头偕老,长相厮守、死在一起的。世间这一切不厌离,怎能生西方去?所以重在要厌离,那生西方决定就成就了。   还有更重要的心理,想生西方就不可又贪爱此世间,只能随缘消旧业,不可再造世间情事;要一心敬事佛法的修持,拥护佛法僧三宝。   ——《法海释疑》页33-34   ○ 讲到没有结婚,我就顺便告诉诸位!已经结婚的,打了结,昏迷了!没办法改了,惟有大丈夫才能改。没有结婚的青年!你们不要找麻烦、找结打喔!自己一个人多么自在、解脱!如果结了婚,想打佛七,先生要问太太,太太要问先生,许不许可你来打佛七还是个问题呢!两个人一打结,很多事情就很麻烦。   从前的女子当然要结婚,靠男人生活嘛!现在女子都独立生活了,你还要结婚找麻烦做什么?你们都是好青年,如果精神没寄托、不信佛,那当然结婚是情有可原。信佛的人,精神有寄托了,为什么不好好回归家呢?回家,回什么家?回到佛家来嘛!再把你的精神力量贡献到人间,这多么伟大!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人为万物之灵嘛!结婚,就只为一个太太,一个先生,这一辈子就为了一、二个人,人生就这样吗?太没有意义了!人从出生到离开母亲怀抱、读小学、中学、大学,辛苦了二十几年,想要事业成就,披星戴月地搞一辈子,最后又搞来一个太太(丈夫)。结婚物件好还好,不好的又要离婚;自由谈恋爱还要离婚,这怎么讲呢?唉!自己找烦恼、找苦受。   结婚,结婚又怎样?结婚就是受苦啊!大家把念头转一转,好好自修度他,多么好!颠倒凡夫以苦为乐,清净之乐当做苦,颠倒了嘛!   结婚打结了,你不要打死结,要打活结喔!什么叫做死结?什么叫做活结?知道吗?活结一拉就开了,死结怎样拉都拉不开。   ——《法海释疑》页61-62   ○ 世间人为了传宗接代,夫妇之道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以佛法来讲,无边的大苦都是因为有夫妇之事,才有这个苦。所以,真佛法不但讲夫妇之邪淫不可有,连夫妇之正淫也要断,这就是出家人不结婚的道理。其实情欲是生死之根,所以佛陀对断淫这个法说得最透彻。诸位是受五戒,才初发心学佛嘛!所以讲到淫戒,只告诉诸位不要邪淫,正淫就好了;但是学佛法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了生死。无边的大苦都是因为有生,有生必有死,我们要如何解脱呢?这就要受戒、持戒。现在大家来受戒,就是为了要求解脱。要解脱就须断淫欲,断淫欲梵行才能修成;染净二行必不能同时生存。有了染行就坏了净行,必要有清净梵行方能了生死啊!   受戒,受什么戒才真正能一生就解脱呢?这就是佛陀所教我们的真实之法──要离情爱、奉持沙门戒法。要知道,生死从哪里来?六道众生都在生死轮回之中,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般人只知是从妈妈的肚子来。不错!是从妈妈的肚子来,但为什么人会到妈妈肚子呢?因为有情欲,颠倒想。一有了颠倒想,霎时昏蒙就迳直投胎了。   什么是颠倒想呢?颠倒想就是欲念。人就是从动淫念而来,也就是中阴身来投胎时有此欲念。因为有情有爱,有情才有爱嘛!爱就是苦的根源,一切的苦皆从爱欲而来。有爱就造“生”因,有生必有“死”,生而不死不可能。生死是个大苦趣啊!你想断绝苦,就要斩情绝爱,千万不可有颠倒想。   要想了生死,不受凡夫之苦就不要生,不生才不灭,不生不灭才是本性真如清净之法。那决定要断淫欲,断淫欲才是出世之道。你能离欲,连你没有欲念、不贪爱,就不会受胎的。出家人为什么不结婚?就是要修梵行。为什么要修梵行?就是为了离这生死根缘。贪欲是根,淫行是缘;贪欲之因得遇淫行之缘,因缘相会就有生死;贪欲之因得不到淫行之缘,因缘不合,怎么会有生死呢?你怕生死苦吗?那你就不要有邪因邪缘啊!   因此,五戒守得好,夫妇之外没有其他不道德的行为,培养这清净之因,就有善根进一步受八关斋戒;八关斋戒第三条是不淫,不但不邪淫,连夫妇的正淫也断。这就像维摩诘居士:“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戒法;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梵行是印度话,“梵”是清净的意义;虽是夫妇不行夫妇事,同出家人一样,在污泥而不染,这就是不淫。断邪淫不堕三恶道,断正淫才能够了生死。这才是佛法真正之道,明白了吗?   梵行的功行怎样呢?也是有生!什么生?莲花化生,莲花化生都是清净之体啊!不要以为:“如果大家都出家,没有了夫妇,世间人不是绝种了吗?”哪是这种下劣的观念?不结婚,世间人的苦恼就尽了;修梵行,将来这一切世间人就莲花化生,这里就是佛国,最极清净的嘛!不要把因果弄颠倒了。   照佛法来讲,不结婚,保持童贞的男女,就算没有闻佛法,将来还是升天──升色界的梵天。梵天没有男女之欲,有男女之欲还是在欲界天。梵天的众生都是清净之体,没有夫妇之欲;当然三界都是不究竟的,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修行一定要出离三界,如果守五戒不邪淫,只可保持不失人身,一定要不淫才能真正了生脱死,出离三界。   《五戒是良师》页39-42   ○ 修梵行,在世俗一般人认为:生理上怎么能克服呢?情欲重的人就是有这种下劣的想法。当然这是先天的习气,单是后天的抽烟喝酒,上了瘾,要你不抽不喝,那就非常困难了,何况先天的习气?但是从来不喝酒的人,根本不懂喝酒是什么滋味,一切的行为习惯都是良好,那多么快乐!世俗人认为:抽烟快乐、喝酒快乐、赌也快乐;要知这快乐是苦的根源,不但事业受到伤害,人格也下贱了。你只知道情欲之乐,而不知道离了情欲就有清净之乐、解脱之乐;这些乐你梦都没有梦到,你不修行怎么会知道?修佛法才是真真实实的快乐!糊涂愚蠢的人,才以为情欲是乐。   我时常说:在家居士们,若儿女大了,自己的年龄也差不多,夫妇都是道友了,最好要分房;房间不多的,至少也要分床。彼此保持清净可使身体健康,不要使烦恼种再沉重下去。青年学佛好福气,没受到社会的染污,也没有爱欲来束缚,头脑清楚,这时来念佛修行最好;千万不要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念头,不要到道场来还想找情侣。若不幸有了爱情,那你想念佛就难了;男女一结婚就被情感所迷,还想修道?好多家庭的障碍把你结得死死的。最好不要结婚找罪受!这话有些不合人情,但这是在说佛法呀!你不能用俗情心理听啊!   到底要如何才能断淫呢?小乘法五停心观中有“多贪众生不净观”。观身不净,身子是充满九种不净、污浊邋遢,就是一张皮包着,皮揭开了,里头装了什么东西?你愚痴还以为是净。我们念佛人不必修这种观,那要如何断欲呢?最简洁有力的对治法,就是多多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普门品》上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不但断淫,还可断嗔断痴。三毒断了,就好像一颗炸弹,火药清除了就不会爆炸;心里没三毒,绝对不会再造杀盗淫了。   古德亦警策我们:“须臾离念佛之心,刹那即三途业因”,心中一没有佛菩萨圣号,一想到贪欲,就是生死之根。当然,凡夫断淫要先戒身而后戒心,这是有次第的。业障重的人要深思地狱苦,誓发菩提心。《地藏经》上说:地狱有炙火铁床,一人睡亦满,多人睡亦满;也有赤烧铜柱,那是怎么回事?男女贪恋如胶似漆睡在床上,将来去地狱就睡火铁床;欢喜拥抱的,就到地狱抱赤火铜柱。夫妇以外的男女情欲绝对贪不得,一贪爱就造了三途的业因;摩擦产生热度,就感三途业报,因缘就是如此。淫是生死的根本,凡夫于此罪障极重,最要注意!万不可沾染!   阿难曾问佛,如何对治淫欲?佛告阿难:“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能这样观想就不会起邪念。一起邪念了,马上想父母兄弟姊妹在前,怎敢做下流事?   佛陀大慈大悲叫我们离欲,是要我们不受生死轮回之苦啊!愚痴的人还以为欲是乐的;这就好像被大火烫到,拿清凉药擦一擦,觉得还蛮清凉的。男女之情像火在烧,得到了欲水以为是乐,但欲境过了是不是就没事了?不是的。欲是咸水,愈喝愈渴,咸水怎么能够止渴?末法时代的众生要想离欲,就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这圣号像清洁剂,男女的爱欲像油垢;念圣号除去油垢,心才得清净。身心清净才真是快乐呢!   居家之士应当知:夫妇之道为宗祠,但亦应有礼节,不可纵欲,更不可轻狂。已有了儿女,最宜分房各睡以保身体健康,亦宝贵法身慧命。若有外染来犯,可读下面古诗:   美色人多爱,苍天不可欺。
  我不淫人妇,谁敢染我妻?   敬劝一切男女各站本位,各守礼节,万勿由一念糊涂,致招终身大苦。   ——《五戒是良师》页42-46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59629.htm) --------------------------------------------------------------------------------------------------------------------
海涛法师:高僧普劝戒淫篇

一、紫柏尊者

1.奇男子,须割爱。爱不割,则堕软暖魔网矣!

二、印光大师

2.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至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大家轮班助念佛号时,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欲生西方,万无有一也。

3.淫念一生,诸念皆起。邪缘未凑,生幻妄心。勾引无计,生机械心。少有阻碍,生瞋恨心。欲情颠倒,生贪着心。

4.羡人之有,生妒毒心。夺人之爱,生杀害心。种种恶业,从此而起,故曰:「万恶淫为首。」今欲断除此病,当自起念始,截断病根。

5.凡人不必常近女色,只此独居时辗转一念,遂足丧其生而有余。

三、虚云老和尚

6.《楞严》一经由阿难发起作我们的模范。全经着重说一「淫」字,由这「淫」字,说出很多文章来。

7.《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所以说:「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还爱为基」。

四、来果禅师

8.要知身为淫本。防淫如防火,防爱如防贼;火不防既成灰烬,贼不防悉为贼有。

9.无始劫来攀情扯爱,极恶深交,致使改头换面不知凡几,直到今天再随情欲转去,辜负佛祖父母师长,何脸见人?

五、宝静大师

1.古今多少英雄汉,谁不于此茫茫欲海中,为恩爱奴,作色情魔?所谓:「汝爱我心,我怜汝色」。恩爱绸缪,旷劫相缠,无有了期。悲夫!色欲之害人,实甚于猛兽横流,吾侪凡夫,应当猛省而讨斥之。

2.世无无因之果,果必有因。如桃树由桃核而来,现在生死,由贪欲而生,吾人最初受生,亦由一念爱心而来,纳想为胎,流爱成种。

3.吾人来世如何,不必问他人,问自心便知。吾等现须看破一切,断去贪欲,切不可被其所迷,于无量劫中为恩爱奴。

六、慈舟大师

4.杀我、盗我、骗我者,作随缘消旧业想。唯有「淫」,是不能作随缘消旧业想的,这个业是不能随缘消业的。别的戒自不犯,他犯只是片面的。淫戒,我淫他(她),他(她)也淫我,双方犯戒,这个因果无有了期定规,要从此一刀两断,绝对不淫才好。

5.《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假如学佛法不划清道路,就不能了生脱死。望大家念念之间,念兹在兹,将生死斩断两截,精进勇猛的修行。

七、广钦老和尚

6.如果情执不断,嘴里念佛,念念还是堕娑婆。如果恳切至诚放下万缘,那么一念之间便能到西方。万缘牵扯,割舍不下,那么百年万年还是在三界内。

7.我们这里能看到十方人,形形色色,双双对对。年轻出家众爱情惜别之念较重,看到情侣时,若被环境所转,对他们生起羡慕之心,则是没有道心。若认为他们这样下去会堕落的,才是有道心。 -------------------------------------------------------------------------------------------------------------------- 海涛法师:淫欲不断,可否带业往生?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3-8 12:37:00             问:淫欲不断,可否带业往生?
        答:往生净土是佛的愿力,淫欲不断往生西方叫带业往生,而最主要是你对阿弥陀佛要充满信心。不过广钦老和尚说过:「对这个娑婆世界有一根草执着,也不能往生西方去。」所以要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对极乐世界才会真正的生起信愿。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55398.htm) --------------------------------------------------------------------------------------------------------------------林钰堂:心气合一的念佛妙法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2011-3-9 19:37:00     
  一、前言    净土宗的古德传下一个心气合一的念佛方法,就是一边念佛,一边注意呼吸。这样很容易达到一心念佛的效果。密宗的修行,基于“心气不二”的教授,也是由调心与调气,而要达到心气合一。但是密宗的修法,需要深入专修才行,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本文所介绍的方法,是基于净土宗原有的方法,再加上简化的密宗观想,以供一般学佛者应用,而迅速地达到“自净其意”的效果。这个修法包含了深呼吸,对健康也有益处,堪称为“一举数得”的妙法。愿念佛大众辗转相传此法,普蒙法益。    二、本法    于空气清新处,或坐或立。心中平缓绵绵默念“阿弥陀佛”。观想全宇宙的空气,皆蒙阿弥陀佛转化为智慧及慈悲的白光。闭嘴,以鼻缓缓吸气入小腹。观想此光入体后,遍布全身。闭气片刻。缓缓以鼻呼气,同时观自身所有病苦、业障、烦恼皆化为恶臭黑气而出。此等黑气在阿弥陀佛的光明里,都被无限的佛力转净了。    重复上述之呼吸及观想。想自身愈来愈充满佛的光明,原有的业障烦恼愈来愈少。修最后一次呼吸时,想全身清凉畅快光明,而业障烦恼已完全除去。然后,合掌感谢阿弥陀佛的加被,并祈愿众生同享此恩。    初修可连续修十五分钟;修久以后,可渐渐延长。    闭气的时间,随其自然增加,不可勉强。    一九九零年九月十九日    于美国加州爱尔舍利多市寓所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59471.htm)------------------------------------------------------------------------------------------------------------------- 林钰堂:地藏法门常课简轨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2007-10-13       
 地藏法门常课简轨  林钰堂敬编
  一、皈依
  皈依地藏菩萨摩诃萨
  皈依地藏菩萨本愿经
  皈依地藏法门传承师
  (三反)
  二、发心
  愿一切众生圆具乐及乐因
  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及苦因
  愿一切众生不离地藏行愿
  愿一切众生速证地藏果德
  三、观境
  甲、观本来清净
  万法无自性故,本来清净。(三反)
  观一切情器皆本无意识之分别取相,融合为无限之一体,而以圆遍之无云晴空呈现。
  乙、法界观
  由空性中顿现地藏菩萨,由其无数分身环绕着。彼等上方有释迦牟尼佛为首之十方三世诸佛,下方则为四方天王、阎罗王众、坚牢地神等护法圣众。彼等皆安住行者面前虚空中。行者观想自身右方有其父,左方有其母,前为冤亲,后为六道(依次为地狱众、饿鬼众、畜生众、人类、阿修罗众及天众),皆面向圣众。以下修法皆观为一切众生同修,而圣众皆欢喜,放光、洒甘露加持。
  四、供养
  在此轨开始修习前,先已点香灯,供净水、鲜花、鲜果等。于此则念下偈,同时观想全法界一切上妙供品、资具,皆无限量供奉一一圣众,而为彼等欢喜受用,并以光明及甘露回施一切众生。
  华香申虔敬 幢幡添庄严 缯彩衣服衬慈颜
  净水涤尘垢 璎珞散光明 珍宝玩具供怡情
  斋食勤护净 舍宅充道场 伎乐歌咏愿承欢
  钱财广布施 庄园建佛堂 燃灯涂香常显扬
  五、礼拜(两种方式,自择其一)
  甲、礼敬地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一称一拜,三十次。)
  乙、礼敬地藏法门圣众(一称一拜,惟地藏菩藏三称三拜。)
  敬礼 释迦牟尼佛
  敬礼 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 
  敬礼 觉华定自在王如来 
  敬礼 一切智成就如来 
  敬礼 清净莲华目如来 
  敬礼 无边身如来 
  敬礼 宝性如来 
  敬礼 波头摩胜如来
  敬礼 师子吼如来
  敬礼 拘留孙佛
  敬礼 毗婆尸佛
  敬礼 宝胜如来
  敬礼 宝相如来
  敬礼 袈裟幢如来
  敬礼 大通山王如来
  敬礼 净月佛
  敬礼 山王佛
  敬礼 智胜佛
  敬礼 净名王佛
  敬礼 智成就佛
  敬礼 无上佛
  敬礼 妙声佛
  敬礼 满月佛
  敬礼 月面佛
  敬礼 地藏菩萨摩诃萨(三反)
  敬礼 四方天王
  敬礼 阎罗王众
  敬礼 坚牢地神
  六、赞颂
  南无地藏王菩萨
  恒沙誓愿 救拔群生 渡尽方证真
  功德利益 不可思议 有缘咸蒙恩
  亿万方便 不舍罪众 分身遍法界
  大力威神 承佛咐嘱 救苦担重任
  七、诵经
  恭诵全经(一次诵完或依卷上、中、下,一座念一卷)
  地藏菩萨本愿经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八、持名(遍数自订)
  南无地藏王菩萨
  九、回向
  至诚虔敬为众修
  愿蒙地藏垂深恩
  有情息苦得安稳
  佛道精进速圆成
  十、应化
  观面前虚空中一切圣众化五色光(蓝、白、黄、红、绿)入地藏菩萨。一切众生化白光入行者。地藏菩萨化黄光入行者。行者化蓝光归于空性。定于一切归空之无云晴空。
  由空性中顿然跃现感官所觉知之世界,外观虽与修此轨前无异,但其内含已经空性净化,行者对之不再有“我”执,不着于相。行者经地藏菩萨之加被,于日常生活中能随缘修习仿效地藏菩萨无尽慈悲、不舍苦众之愿行。
  吉祥圆满  此轨之缘起及说明
  林钰堂
  一、缘起
  一般修习地藏法门者皆以持诵《地藏经》,持念地藏圣号以及供奉地藏菩萨为主修项目。为了利益修习地藏法门的行者,我先研读全经,提出要旨,写成 《〈地藏经〉的教示》 一文。并且顺带将经中所示的修行方法,归类提要,写成《〈地藏经〉修法提要》。然后基于熟悉全经精神的心得,编写此轨,以供日常定课之用。
  此仪轨对一般修习地藏法门者最重要的帮助是在于:加入了前后两次观空的修习,以及渗入了时空无限的法界观。
  如此,则经中处处蕴含的法界观得以彰显,而行者在修证上易于得力,早证无执着。
  二、说明
  此轨乃为专修地藏法门而编写,因此内容皆集中焦点于此法门。此种“一门深入”的修法,适合一般修习者以有限之时间及精力,藉每日定课的习惯,而达到专精的效果。行者应当了解“一门深入”并无排斥其它法门之含义,反而是藉一法,圆摄万法,以达到总持的效果。
  此轨之皈依及发心,皆与地藏法门直接连系。行者所从学之专修地藏法门师承,即皈依中所指之传承师。
  此轨中有两处观空。第一次观空是在皈依,发心之后,以去除行者对世间一切有情及器物之执着,并使此轨之修习完全在时空无限之全法界中运作,因此养成法界一心之恢弘气度。第二次观空则在回向之后,以去除行者对境界、感应、功德、法力等之法执,并使行者于修完此轨后,在日常生活中,能以纯净的心态,来推行地藏菩萨拔苦渡生的大愿。
  此轨之供养偈及赞颂,皆依据经中所述之要项而编写,使行者于念诵时,又忆起全经之要义,而深入此法门之义理中。供养偈中,不只列出资具、供品,而包含种种法行,因为能使佛欢喜的,无过于如法之心行及践履。念偈颂时,可使用引磬、铃、杵、鼓等法器。
  礼拜以通常之跪拜或密宗之大礼拜皆可。此轨所列两种方式,皆为三十拜。行者可自择其一。也可一座拜一种,而轮修之。
  诵经或者恭诵全经,或者将全经上、中、下三卷,一座诵一卷而轮修之。
  持念之圣号谨依佛教通常习用之“南无地藏王菩萨”。日常行住坐卧亦当常提起默念。
  一九九七年七月廿八日 养和斋 于加州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4089.htm)-------------------------------------------------------------------------------------------------------------------- 净空法师:要把地藏经当戒经来读
 发布:心源 []   日期:2011-2-21 20:56:00       出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   《正法念经》里面说,阿鼻地狱的苦千倍超过十大地狱。我们经上常讲八寒八热,十八层地狱,阿鼻地狱、无间地狱的苦,超过他们千倍都不止。寿命短的一劫,一劫给诸位说,大劫不是小劫。造作地狱的业因很容易,堕落地狱之后想出来,太难太难了。所以这个业因果报,我们要明了、要清楚、要记住,这种事情万万干不得,决不能贪眼前一点的小利,造作这么重的罪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提高自己的警觉,高度的警觉,所以这经说实在的话来说要常读,我们要把它当作戒经来读;戒经半月诵戒,每半个月要念一次。现在人根性跟过去不一样,半月已经没效果了,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所以我要求念佛的同修,每一天在晚课之后,把《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念一遍,把它列在晚课里面。这两篇东西文字都不长,两篇合起来大概只有两千字,并不长,把它当作戒律来念,天天提醒自己,时时刻刻反省,才能保住人身不堕恶道。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52887.htm)-------------------------------------------------------------------------------------------------------------------- 竺摩法师:《地藏经》以称佛名号为正行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3-4 14:58:00      以称佛名号为正行    佛法的修学,分难行道与易行道。难行道是正行,易行道是助行。如六度四摄等菩萨所修的难忍堪忍,难行能行的,都属难行道的正行;如念佛、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随喜等都属易行道,属于助行。但本经的观点不同,推扬因果业报,主张解除众生现实的烦恼障、业障、报障,故以称名念佛的简便之行为正行,以布施修福等行为助道,于是就有称佛名号与校施功德两品的产生。科注谓:“前来诸品,或发明六道之相,或赞叹地藏威神之力,或广明利益存亡之辈;若不明出苦成佛之因,则初地藏救拔之心,期与众生同成佛果之愿未满。欲成佛果,必须称名,故有称佛名号品之来也。”   第一节 本经所称的佛名   十方世界,都有佛土,众生称念,随愿往生:如欲生东方琉璃净土,则称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欲生西方极乐净土,则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欲生上方兜率净土,则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这几尊佛是与此界众生特别有缘的,故名闻极为普遍;其他十方许多净土许多佛,如能专心称念,都一样地可以往生。又诸佛名号,名实皆真,才举鸿名,万德全备,一称嘉号,众罪齐收;且十方世界,佛佛道同,如能如法如理而念,则称一佛名亦等同称十方一切佛号,固不容拘泥固执于其间,而自生障碍,反而失去了念佛利益的意义。   本经所列出应称的佛号,有无边身佛、宝性如来、波头摩胜如来、师子吼如来、拘留孙佛、毗婆尸佛、宝胜如来、宝相如来、袈裟幢如来、大通山王如来、净月佛、山王佛、智胜佛、净名王佛、智成就佛、无上佛、妙声佛、满月佛、月面佛等。因这些佛都是福慧庄严,与此土众生愿力大,缘力亦大,故能至诚礼念,便得种种利益。或灭重罪,获福无量;或于无上道,永不退转;或得千返,生六欲天中;或得无量诸佛,摩顶授记;或为天上梵王;或永不堕恶道;或得阿罗汉果;或遇恒河沙佛;都成为自己得道的胜缘。又这些佛,在普通经典里,亦是老僧常见的。大宝积经中且举此等三十五佛,说我们众生欲求福慧辩才,每于午夜清晨,沐浴焚香,志诚礼念此等诸佛名号,则一切所愿,必可随所乐求。则此经举此诸佛,自然亦别具胜义的。   第二节 称佛与念佛   净土宗谈到念佛的法门,有持名念、观像念、观想念、实相念。在净土三经中可以见到:如阿弥陀经,是重在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是重在观想念;无量寿佛经,重在广修念佛的功德。现在本经所说的“称佛名号”,是近于持名念佛。   念佛与称佛,若加以研究,是有区别的。念佛之念,不是专指口念,是指观念之念,约观心而说的;由观心而念佛,才会得到念佛三昧;不然,光指口念,那就任你念佛一世,念到头发胡须都白了,也不易获得念佛三昧。所以从前智者大师,立了四种念佛三昧,通名念佛,都约观心念佛而说的,唯观心才能达到三昧的定境。如慧远大师在念佛三昧中,曾三见弥陀与西方净境。善导大师念佛一句,口放一光。这些都是由观心念佛而获得成就的。而此经为重罪众生从惑、业、苦中获得解放,故特为赞扬称念佛号的功德。在五停心中说:“多障众生念观”。业障深重的人,无力做别的工失,只有念佛先消宿障,则做起其他行门来,才会渐上规道。故此经为重障罪人,开示称念名号的法门,是很对的!禅秘要法经云:“有禅难提罗汉,问灭罪法。佛告禅难提及敕阿难:汝等当教未来众生罪业多者,为除罪故,教使念佛。以念佛故,除诸业障、报障、烦恼障。念佛者,当先端坐,叉手闭目,举舌向齶,一心系念,心心相注,使不分散;心既定已,先当观像……”这是由持名念进到观像念,以至于实相念,皆由一心系念,专趋一境(即心一境性),而得成念佛三昧。   称佛,或如本经的称佛名号,即同阿弥陀经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称佛既然亦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则念佛三昧亦是成功的。这样看来,念佛与称佛,又是不分而分,分而不分;其原故或在念佛的念字,称佛的称字,不作口念口称,要作心念心称,那就会异曲同功。其实这都是些实际功用的境界,说多也是无用,做来便知,真是“法无定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又智者大师说:“一心称名,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不间,名事一心;若达此心四种不生(自、他、共、离四种性计),与空慧相应,(四性既离,即知无生),是理一心。”念佛称佛,既由事一心而融于理一心,那还谈得到两者分别吗?故念佛宝王论说:“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则知不论念佛与称佛,都可达到理想中同一的目标。   第三节 人生与念佛的关系   人生一定要念佛吗?不念佛不可以吗?当然可以;不过不念佛,就没有那么好──为什么呢?因为人生在世,不懂佛法,胡胡涂涂,造了许多罪业,都不自知觉;若知佛法,明白众生是因业缘而来,你以为自己是一身清白,毫无瑕疵,其实没有业缘罪障,你是不会来的。那么你若懂佛法,当然不会大言不惭,说自己都无罪垢了。既有罪垢,就要凭佛法的念佛忏悔来解决,这就与人生有起关系来了。况人生在世,光景无多,寒暄数十,如驹过隙,其间虽有不少的快乐,却都是暂时性质;那生老病死的无常之苦,却是长久的。佛说四不可得经云:“世有四事,不可护致:一曰年幼,颜色炜烨,众人爱敬;一旦忽耄,头白齿落;欲使常少不老者,终不可得。二曰身体强健;谓为豪壮;疾病卒至,众患难喻!欲免常安无病,终不可得。三曰欲求长寿,五欲永存;非常对至,如风吹云,冀念长生,终不可得。四曰父母兄弟,恩爱荣乐;宿对卒至,如汤消雪,欲求不死,终不可得。”古今以来,天地成立,无免四难之患;以斯四苦,佛兴于世。诸佛兴世,既为解决人生四苦,可见人生与学佛、念佛,还是很有关系的。因为今生的四苦是果报,其由来由于前世的业因,欲忏业因的愆尤,莫过于念佛。经谓:“念佛一声,可灭八十亿生死之罪。”又云:“佛灭度后,若众生欲灭罪者,佛虽不在,系念谛观形像者,诸恶罪业,速得清净。”   本经前面说了许多地狱罪苦众生,皆因在生不知佛法,没有念佛,所以堕落;   故学佛念佛,能使自己心念清净,辗转增胜,至于佛位。增一阿含偈云:“诸有皈依佛,不堕三恶趣,尽漏处人天,便当至涅槃。”佛经里说:我们众生,本具佛性,个个平等,只为业重,积迷不返,生死轮回,头出头没。烦劳了地藏菩萨等费煞苦心,终是度脱不了;如果自己由学佛因缘,一旦觉悟,翻然改图,断惑契真,则众生也当下是佛了。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如贫女舍宝,众物具存,力士额珠,圆明顿在。但未遇智者点示其处,日受贫穷之厄,时怀失珠之忧;才闻指示,即知本有,贫女发藏,受用无穷,力士见珠,欢喜无量。”这又见得学佛念佛与人生的关系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54480.htm)-------------------------------------------------------------------------------------------------------------------- 净空法师:地藏经是大乘法里的根本法,真实基础
 发布:心源 []   日期:2011-2-27 19:27:00   
  摘自净空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玄义讲记》   下面这两句是赞叹。“功莫京焉”,“京”是大,功德太大了。“义”无量无边,意义深广无量。这一段是说世尊启动地藏法会的因缘,就说到此地。下面说法师注经的因缘:   【桀虽生末运。】   这个字就是现在大、小乘的“乘”,这是古写,现在不用古写,这是一个字,一个意思,法师的法名灵桀。“虽生末运”,他是清朝康熙年间人,这已经是佛的末法时期,虽然生在末法,“运”是法运,法运里面的末法时期。  【幸遇真乘。】   这是自己庆幸自己有这个福德因缘,遇到真正的佛法,希有难逢!“真乘”里头特别指这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大乘法里面的根本法,大乘法门里面的真实基础。他遇到了,我们有没有遇到?还不一定,遇到了对它不认识,等于没有遇到。遇到的说法也有它的深义,遇到了不信,信了不解,解不了行,行了没有结果,都等于没有遇到。所以真正讲遇到,“信、解、行、证”四个字都要圆满,你是真的遇到,真正得到受用。大乘法在中国确实是无比的殊胜,中国的祖师大德,其中很多都是诸佛如来应化而来的,为中国人建立佛法,建立道场,树法幢,度化这个地区根熟的众生。这是这个地区人的福报,这个地区人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才会有这个现象。他们以四大菩萨,就像一个房子四根支柱,显示大乘佛法的教学,这四根支柱就是中国的四大名山、四大菩萨,教导我们大乘佛法怎样修学。……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53818.htm)--------------------------------------------------------------------------------------------------------------------净空法师:诵地藏经释疑
 发布:心源 []   日期:2011-1-1 16:26:00    
    1.专弘专修的道场在农历七月份,是否要诵一个月的《地藏经》?
  答:没有必要。如果说诵一个月的《地藏经》,或是诵一个月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那是特殊原因,这个地方遭了大灾难,很多众生死亡,这是求消灾免难,替他们超度,替他们诵的,不是自己需要的。为自己求生净土,决定是一门深入,绝不夹杂。    2.每天诵《无量寿经》,十斋日加念《地藏经》,是否夹杂?
  答:可以,十斋日为了消除业障,为了化解冤亲债主,《地藏经》是专门为他们诵的,这个行。    3.如有冤亲债主,要让诵《金刚经》或《地藏经》,是否夹杂?
  答:这个不算夹杂。因为这不是长时间的。冤亲债主来,要你诵一部、诵三部,你是特别为他诵,这个可以。我们自己主修的功课,一天都不能间断。替别人修,抽出一点时间帮助别人,这是好事情。可是要记住,不能够喧宾夺主,我们主修的要重视。    4.假如在房间里有躺着的人,可不可以在这个地方念经、听经,对躺着的人有影响吗?
  答:有影响。如果这个房间有躺在那里睡觉的人,我们不在那个地方读经,也不在那个地方念佛。除非他有病,有病可以,那是例外。    5.在诵《地藏经》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害怕,总是感觉到身旁四周有许多看不见的众生,这种情形也常常发生在朋友身上,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种事情不要害怕,四周围确确实实是有许多看不见的众生,他们来求超度。你念经,他们在那边听经,是一桩好事情。你不要害怕,他护持你,将来他们都是你的护法神,你怕他干什么!我们诵经的时候更真诚、更专心,所有这些众生都得利益。    6.临终常识
  答:佛经里说人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是五识,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第八识是阿赖耶识。八识离开身体有先后次序的不同,我们细心观察,可以肯定人在临终的时候前五识先离开,眼、耳、鼻、舌、身这时不起作用,然后第六识离开、第七识离开,最后是第八识离开。因为阿赖耶识最后离开,所以古大德教导我们,人死之后至少要八小时以后才动他,就是指断气之后八小时后。为什么?他神识(阿赖耶识)没有离开,在我们想象当中第七识、第六识也都没有离开。虽然断气,他还有分别执著,因此我们触动他的身体,他还是有感受。为了安全起见,都是十二个小时之后再动他。在这当中不要去碰他,不要让他听到动感情的音声,就是连身体躺在床上,床都不能碰。这是应该有的常识。(详情可依照《饬终须知》)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47238.htm)--------------------------------------------------------------------------------------------------------------------净空法师:觉悟的境界
 发布:心源 []   日期:2011-3-10 9:20:00   
「宗门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是禅宗里面常说的,这是觉悟的境界。真正觉悟了,也就是说对于宇宙这许多现象,真正了解、明白它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搞清楚、搞明白,这就叫通达诸法实相。通达的好处,就不会再迷于这个幻相当中,这是好处的第一个。第二个实际上的好处,你不再造业,换句话说,不造业你就不受果报,自然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们学习佛法目的也就在此。为什么要学习?迷惑颠倒的生活太苦了。这些苦实在说是冤枉的,为什么?根本就没有这些事情存在,正如同作梦一样。梦中也造业吗?也显示出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这个事可不是假的,只要你有执着,这个事情就真有,有这些幻相。哪一天觉悟了,原来这些现象就像佛在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真的明白了、真的觉悟了,你在这些现象里面,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都无动于衷了,真正从内心生起智慧、慈悲来帮助大家觉悟,那你所过的生活就是现前,现前的生活确实跟《华严经》上法身菩萨所过的生活无二无别,这才是人间所梦想的幸福美满的生活,你达到了。然后才证实佛经上所说的离苦得乐,因为你真的离苦,你真的得到乐,你把离苦得乐这句话证实了,这句话不是假话。
  所以宗门的大德,就是禅宗的大德,这两句话说得好,最重要的是要你无心于万物。这个心是什么心?执着的心、分别的心,也就是说,要我们对于一切万事万物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执着,因为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我们在《还源观》里面学过,比现代的科学讲得更清楚。现代的科学发现,所有一切现象,无论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从哪里来的?从无中生有。这个发现也了不起,无中为什么会生有,这他就没说清楚了。而《还源观》上讲得很清楚,无中为什么会生有?因为那个无中是自性。自性不是真正开悟的人你没有办法觉察到它的存在,因为它不是物质现象,前五识不起作用,眼耳鼻舌身都接触不到,因为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现象,所以第六意识也感触不到,第六、第七都感触不到。它真的存在,而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是万事万物的本体,哲学里面所说的万物的本体,在佛法讲是万事万物的自性,名称虽然不一样,说的是一桩事情。所以科学家、哲学家不能见性,原因是他们没有把分别执着放下。不过近代科学家也是讲要把分别执着放下,但是不起心、不动念他没讲到。果然能够把分别执着放下,这个人生在哪里?生在四圣法界,他是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佛,是这个境界。这高,的确是很高,可是要知道,他没有见性,所以他出不了十法界。诸佛如来的生活状况是实报土,这个他不知道。他能够知道、能够体会得到的是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这已经很难得、很不容易了。所以放下重要,他们现在也教人放下。这个放下就是此地讲的无心,无心于万物,对万物决定不能够执着、不能够分别,一定要知道它跟自己是一体。《金刚经》上所讲的「一合相」,这个意思说得很深。所以一切万物在我们的周边丝毫没有障碍,虚空不碍万象发挥,万象发挥也没有丝毫障碍虚空的存在,这叫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
  你没有彻底觉了,你得不到自在美满的人生。我们从大乘经教里面体会到这个事实真相,这在佛门叫解悟,信解,解的程度浅深不一样,这是相当深度的理解了。解了之后,最重要的,我们要想把它做到,认真去做到,这就叫行。行,《华严经》上讲得很透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清凉大师在科判里面的科题说它叫「历事炼心」,真的行,要真干!这个历事炼心就是前面我们读过的,「当相离相,不随物转」,就炼这个。这叫什么?叫真修行。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这叫当相。一般凡夫也是这样的,当相,当相他不离相,他取相。什么叫取相?他执着这个相,分别这个相,这就错了。对这个现相他想控制、他想占有,他想来转变,这都错了。诸佛菩萨怎么离相?现相现前根本就不管它,随它去。在现相上确确实实不用心,不用执着的心、不用分别的心,也不用去改变它的心。为什么?因为相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何必自找麻烦?道理在此地。你就不会被外面境界转了,不被外面境界转,境界就跟着你的意念在转。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三四集)2010/9/5 檔名:02-039-0134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5953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