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麒麟服:苏州开辟非遗保护新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43:40
苏州开辟非遗保护新路
                   发布时间:2011-07-18 09:06:18   来自:苏州日报

贯彻落实国家《非遗法》

 


    “苏州城市因文化而闻名,苏州经济因文化而繁荣,苏州人民因文化而儒雅”,历史悠久的吴文化造就了苏州门类齐全、丰富多彩、典型性强、成就卓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非遗资源丰富,目前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已分别达6项、29项、64项和118项,在国内同类城市中首屈一指。
    今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步入有法可依的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非遗法》给非遗保护带来怎样的契机?有了这道“护身符”,苏州如何开创非遗保护新局面?
    进名录不是目的保护传承才是初衷
    □张澄国
    十年前,昆曲第一个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当时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还比较陌生,然而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非遗法》的颁布和实施,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一个重大的进步。
    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优秀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就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它不仅是我们的文化记忆,而且成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基础和依据,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竞争力。这些年来,苏州在保护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普遍调查、摸清家底、申报名录、明确传承人,制订保护传承方案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我市已有118项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然而,进入名录不是目的,只有真正得到保护传承才是我们的初衷。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繁多、家底雄厚,保护传承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必须统筹规划,分门别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坚毅刻苦的努力,才能取得实效。否则,自视家大业大,珍宝盈门,放任自流,任其散落遗失而不心痛无所谓,不做艰苦细致的保护传承工作,那么,在加速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量流失和急剧消亡将会是无法逃避的,其结果将导致一座曾经活力四射的文化城市竞争力的衰退和丧失。
    至此,不仅联想起了昆曲、苏剧、评弹苏州艺术的这“三朵花”。 “入遗”之后,昆剧、评弹在保护传承方面有规划,有措施,得到重视,加大了力度,然而苏州唯一的地方剧种苏剧,尽管特色鲜明,唱腔优美,而且首批进入了国家非遗名录,但却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多年来一些文艺工作者奔走呼吁,奋力抢救,终因队伍长期不健全,扶持力度不够,仍然步履维艰,抢救苏剧刻不容缓。
    由此可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从实际出发,区别轻重缓急,下决心,动真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把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不要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喧闹声中把本属于自己的优秀传统品牌给丢失了。
    (作者系苏州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从“招人进城学艺”到“择地传艺扎根”
    □李荣森
    《非遗法》中有一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品种繁多,工艺复杂,抓紧时间培养接班人,也是苏州剧装戏具公司作为非遗保护责任单位的第一重点。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在苏州这块土壤上发源、扎根、茂盛、延续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中间技艺传承,代代相袭是维系这门技艺500年不衰的关键!而这500年中绝大多数岁月,中国还是农业社会,上世纪初我国也仅有少量手工业经济在少数城市中存在,在当时,作为手工技艺,其从业人员的来源还是相当丰富的,以剧装戏具这个行当来讲,在解放前、后30年中,从业人员构成基本是以苏州本地市民和准苏州人为主。
    前30年,手艺人温饱也能差强人意,而后30年城市职工收入无甚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手工行业不存在人力匮乏的问题,只有学得进、学得精、能否成材的问题。但近二、三十年间,苏州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生很大变迁,城市里各行业收入差距明显拉大,而周郊农村中大量的劳动力进入了工厂。形势的变化使得传统手工行业陷入了困境,由于其相对的低收入和学艺时间长这两大缺陷造成了后继乏人这个状况。
    在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公布之时,该技艺就已属于人员老化、后继无人的尴尬时期,而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保护又必须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来完成,即在制作实践过程中,使该项目的工艺流程、核心技艺得到有效的传授,以达到保护的目的;因此寻找一块“土壤”来扎根生存并传承传播这门技艺是当务之急。
    在多方的撮合下,我们将生产基地落在了胥口这块传统文化气氛比较浓郁的“土壤”上。在新的生产基地周边,我们招收了相当数量的青年员工,由老师傅进行技艺传授,通过几年的培养,这批员工已成长为生产骨干,有几名还逐步挑起了技艺重担,基本上解决了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后继乏人的局面。在被列为非遗保护责任单位的5年中,我们与时间赛跑,改招人进城学艺为择地传艺扎根,跳跃式地寻找合适的“土壤”,将剧装戏具制作技艺这一项目在新的土壤中生根,发展。
(作者系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生产性保护+政策性扶持
    □单存德
    在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的生存均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从根本上增强它们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保护和传承,是当前贯彻落实国家《非遗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大力开展了“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推荐和命名了一批代表性传承人,并采取了一定的经济扶持措施,不仅使一些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转机,而且通过唤起民众的保护意识,使之生存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但是,要使它们真正从整体上得到保护和传承,加强“生产性保护、政策性扶持”是一个重要途径。
    “生产性保护”的实质,就是保护其生产,即保护其核心技艺,完善其产品,并不断刺激市场需求,激发其市场的生存活力。自有商品交换以来,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一直是手艺人谋生的一种重要手段,正是这种“生产性”的特质构成其世代相传、绵延千年的根本动力。
    劳动密集型和劳作技巧型是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的特点,也是它的弱点,在制造成本和销售价格上,与规模化生产的类似产品相比,必然缺乏竞争力。因此,实行“生产性保护”,就必须根据其各自特点和生存状况有针对性地落实“政策性扶持”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当前苏州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代表性项目的生存状况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市场需求较旺盛的,如玉雕、明式家具等技艺;第二种是虽有市场但存在困难的,如剧装戏具、民族乐器等技艺;第三种是生存有困难而处于濒危状态的,如裱画(古旧书画)、常熟花边(手工捏绣)等技艺;还有一种是处于严重濒危状态,如宋锦、仿古铜器、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等。因此,分门别类地制定“政策性扶持”措施是促进其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
    实行“生产性保护、政策性扶持”,一是要大力扶持传统手工技艺与传统美术类项目的保护责任单位。这些保护责任单位不但拥有传承人,而且是高端技艺人才的集聚之地;二是要保护和扶持最优秀的大师级传承人,使之技艺不失传;三是要激励传承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使之与现代生活环境相适应;四是对一些不那么适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项目做好保存和保护工作,使之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不致过快湮灭。
(作者系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专职副秘书长)
    保护传统工艺美术延续文化命脉
    □马建庭
    苏州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工艺美术生产基地,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根据2006年公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主要品种类别》11个门类中,苏州的工艺美术品种几乎涵盖了所有大类,它已经成为苏州城市的靓丽名片和历史文化象征之一。
    近几年来苏州开展了大量有效的保存、保护工作,而《非遗法》的出台,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的保护从法律层面得到保障,这对广大工艺美术工作者和生产者来说是值得欢欣鼓舞的喜事,这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所以,应该加大对《非遗法》的宣传力度,特别是要加大普法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各种载体用不同的形式,形象、生动的对《非遗法》加以宣传和普及,通过唤起民众的保护意识,使全社会一起参与,让传统手工艺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有很大的改观,以达到形成共识来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保护工作具有艰巨性和长远性,如何更好地保持和延续我们的文化命脉,使其更好地为当代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为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资金和人力的有效投入。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由于保护资金和人力的有限,保护的效果还在浅层次。如按 《非遗法》的要求,对苏州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就目前投入的保护资金和保护队伍来对比保护的非遗种类和数量只是杯水车薪,如不及时加以调整或增加,那保护工作只能是事倍功半,起不到实质性的效果。
    政府应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优秀传统手工艺生产性方式的保护力度。政府应对传统工艺的骨干企业和保护责任单位在税收、保护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不同的保护对象要区别对待,必须分轻重缓急,既不能蜻蜓点水,也不能面面俱到,这对当前处于危机之中、后继乏人的传统手艺的保护和传承无疑是一个重要举措。
    (作者系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势在必行
    □蔡利民
    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文件。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非遗法》更将“区域性整体保护”写入法中,成为《非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现象,和生物界有某些相似之处,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与置身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其它文化现象等复杂因素构成的文化生态密切相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必须有文化生态的概念。试想,如果没有了听得懂苏州话的观众,昆曲、苏剧、评弹还能传承下去吗?没有了书画的用武之地,没有了书画欣赏者和收藏者,制笔技艺、制墨技艺还能得到传承保护吗?
    苏州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存继状态良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加之政府重视,群众对文化保护工作的热情和自觉性也很高,完全具备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条件。作为全国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苏州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苏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真正的保护,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尤显得急迫和重要。要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千头万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宣传普及。对于许多人来说,文化生态和文化生态保护区还是非常陌生的概念,因此要广泛宣传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意义,普及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知识,让人民群众,特别是文化、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和相关领导有这种知识与意识,有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高度责任感与紧迫感。
    研究先行。苏州非遗项目数量巨大,究竟哪些是必须予以保护的,哪些是应该保存的,究竟应该维护怎样的文化生态才能真正有效保护、保存这些项目;城乡一体化建设与保护文化生态是一对矛盾,怎样兼顾两者,寻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和可行方案……这些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都需要我们组织力量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只有研究在先,才能科学施行。
    搞好试点。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项全新的任务,特别在这样一块文化土壤丰厚、现代化进程飞速的苏州,几乎没有先例可供参考,可资借鉴,因此我们只能一步一步走,积极试点、稳妥推广。
(作者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
    让“吴门医派”在非遗保护中发扬光大
    □任光荣
    《非遗法》的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件大事,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传统医学作为一门医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属性。中医学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传统医学,它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我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毛泽东主席曾多次强调“中国对世界有很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许多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既是医学著作,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医又是采取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中医传承,中医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传统医学——中医,是弘扬祖国医学,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赋予的使命。
    苏州具有古老的历史。自商朝末年就开始了“吴国”的历史,直至明清两代,农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苏州进入了极盛时期,吴文化也鼎盛一时。苏州的文化底蕴深厚,使苏州的中医极负盛名,保持较高的水平,享誉天下,被称做“吴医”。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吴门医派”的形成,“吴门医派”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400-500年时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名医,多有杰出之辈,且医学著作多。吴中医学广传天下,为世人所瞩目,吴门医派传承不衰,具有“名医多,御医多、医学古籍多”的特点。 “吴门医派”具有丰富的内涵,流派众多,每一个流派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独特的学术特点、一定的传承关系,决定了加强“吴门医派”保护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任务十分艰巨。
    (作者系苏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