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栗者:创新引领新苏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17:19

创新引领新苏州

本报记者 贺广华 杨晴初 王伟健

《人民日报》(2011年09月17日  01 版) 

  苏州与众不同,苏州一直在变。

  “丝绸之府”、“园林之城”、“东方威尼斯”——放眼世界,没有哪座历史文化名城像苏州一样,汇聚如此多元的诗情画意;实践在前、探索在前、发展在前——纵观中国,没有哪个地级市像苏州一样,承载如此多重的殷切期望。

  如今,站在科学发展新的历史起点,苏州又有了新的目标、新的使命、新的召唤: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率先,就是要以创新之勇,争天下之先。”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表示,“苏州要在工业化、城市化之后,继续领跑现代化,唯有依靠创新,在发展中转型。”

  以理念创新引领发展模式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率先。苏州人深明此理,更谙熟此道。

  从“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到苏州工业园区经验,从乡镇企业到“世界工厂”,从以城带乡到“城乡一体”;这片蕴藏着无穷智慧和创新动力的土地,产出了占全国近5%的GDP总量;其下辖的昆山、常熟、吴江、太仓、张家港5个县级市,均列全国百强县(市)前列。

  但我们苏州之行一路切身感受的,不是苏州人对发展成就的陶醉与自豪,而是他们对自身发展模式不足的审视与反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苏州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GDP增幅,外资对本土品牌显现挤出效应,土地资源消耗过多,生态环境承受重负,诸如此类的矛盾和难题开始凸现。

  如何使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前不久,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苏州调研,明确要求苏州更上层楼,以理念创新引领发展模式创新。

  苏州新的发展理念与省委要求不谋而合。“十二五”期间确定的“六大战略”,首推创新引领,然后是开放提升、城乡一体、人才强市、民生优先和可持续发展,并立志在2015年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在苏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层眼里,苏州要成为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必然要在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社会管理等各方面想在前、干在前、突破在前。

  7月10日,国家“千人计划”首家创投中心,在苏州工业园区沙湖股权投资中心设立。这个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打造的创业平台,吸引了全球华人的目光。未来10年,创投中心将力争聚集100家基金团队、2000亿元创投基金,全力孵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

  “苏州工业园区与苏州创新园区的英文缩写都是SIP,但同样的英文缩写,却是大不一样的发展路径。”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马明龙告诉我们,“通过整合人才、资金、载体、平台等创新要素,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是实现从工业园区到创新园区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低调务实的苏州人,正是以这种先人一步的创新精神,力求换个姿势继续领跑。

  以“苏州创造”驱动转型升级

  “世界工厂”的集聚,成就了“苏州制造”的光环。

  因电子产业“代工厂”而快速崛起的昆山,笔记本电脑产量在全球数一数二,生产线上流动着畅销世界各地的电子产品。3年前的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却让昆山人惊出一身冷汗;接踵而至的民工荒、土地荒甚至电荒,令昆山人再也坐不住了。

  居安思危。6月中旬,在昆山市委务虚会上,市委书记管爱国放声发问:“我们要GDP总量全国县域第一,还是要可持续发展第一?我们是否到了需要自我扬弃、开辟新路的时候?”

  自我加压,大胆创新,是昆山的成功秘笈。如今,昆山一方面将目光投向毗邻的大上海,精心打造花桥国际商务城,承接国际金融外包转移;同时不惜花费数亿巨资,劝退26家扎根昆山多年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搬迁外地,腾笼换鸟发展智力密集型产业。

  远不止一个昆山,以丝绸纺织业为支柱的吴江,“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已600余年,但传统家庭作坊式的织造模式,也越来越力不从心。

  思则变,变则通。吴江市委书记徐明告诉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再造传统优势产业,现在一米丝布的价格,已由20年前的3元钱人民币跃升到30美元。”2011年上半年,吴江300家丝绸企业揽得10亿元外贸订单,其中超细纤维国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

  苏州人说,苏州未来的新高度,取决于新兴产业的成长速度。近年来,苏州大力引导各种创新资源向新型平板显示、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8大新兴产业集聚,催生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昆山小核酸制药产业、张家港智能电力产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群茁壮成长。

  为建设创新型城市,苏州致力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到今年7月,连续三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吸引了上万人次产、学、研、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与会;而人才高地造就新兴产业发展高地,目前已有2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落户苏州。

  7月12日,来自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聂开宝博士带着两个研发项目来到苏州。他说,他们团队开发的医疗电子耳蜗全球市场价值超过3万亿元,而苏州是理想的创业“天堂”。

  “高端产业引领、高端人才集聚、高端研发支撑”,引领“苏州制造”大步迈向“苏州创造”。

  以“城乡一体”建设和谐幸福新苏州

  如果说,近万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2740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是苏州的硬实力;那么,70%的城市化率、2∶1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则可视为苏州的“软实力”。

  为给共同富裕的“苏南模式”开辟新的道路,苏州不是简单模仿照搬国内外破解城乡二元难题的成功经验,而是立足自身实际,致力探寻如何把拴在土地上的农民解放出来。

  作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苏州的做法是,以土地股份合作,推进土地流转;以产权制度改革,再造集体经济;以新型合作经济,引导农民抱团发展。同时通过“三置换”,将农户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

  一个多月前,吴江市横扇镇沧洲村村民黄宝康从村委会拿到了1万多元的分红款。他对我们说,离他家不远的太湖绿洲农业园,是一个按照土地入股形式建立的合作组织,村里人除了可以在农业园内种田拿工资外,还可以拿分红。

  苏州城乡一体的创新实践,让全市百万余农户基本实现“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村村有物业、年年有分红”。苏州市委副书记徐建明表示,由股份合作而带来的分红,不仅构建了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亦使之分享到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的红利。

  着眼于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苏州市更进一步从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等多个层面,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并通过统筹安排城乡居住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致力于营造诗意般的幸福新家园。

  如同苏绣的两面,从来都是相映成辉,随着全市2.1万个自然村逐步调整为2517个集中居民点,乡村“就地城市化”步伐加快;随着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家庭,在义务教育、合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扶贫帮困等实现“全覆盖”并逐渐与城市并轨,“城市乡村一个样、市民农民一个样”的目标,可望在未来3年化为现实。

  但苏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层并未因此而满足停步。7月9日,在苏州市委全会上,蒋宏坤书记用“宜居新苏州、创业新天堂、幸福新家园”,激励全市上下一心,在新一轮发展中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成就更多梦想、感受更多幸福。

  这是从“发展经济学”到“发展社会学”的再次转身,也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深刻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