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形上调心托辊安装:马未都:国人何时能不再以户口而是以国家为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9:48:11

马未都:国人何时能不再以户口而是以国家为荣

2011-07-07 16:17 千龙网 我说两句(14)

老百姓一生下来的头等大事是户口登记,俗称“上户口”。随后的一生就伴随着自己的户口喜怒哀乐。这个自己无权改变的既定事实,让多少人一生遗憾。6月19日(起),著名收藏专家马未都在其博客七百篇之际,就《户口》之事,连发四篇美文,娓娓道来,引人深思。

(一)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国家对百姓强有力的管理手段,至少从战国起国家就开始建立户籍制度,几千年来从未放弃。“籍”的本义为登记造册,一家一户造册在案,方便国家约束百姓。

中国字非常有意思。古汉语中双开为“門”,单开为“户”,象形,因有门户之见、门当户对之说;“户”指在同一屋檐下的单一家庭组织,“口”指其家庭成员。户口算是户籍的俗称,也容易理解,所以解放后我们赖以生存的头等法律文书叫“户口簿”。

这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今制度。《汉书》里就有那时的全国户口记录,至今仍具有文献意义。以后的历朝历代,户口的管理及统计都在支持国家建设,以唐代开元盛世为例,其间共六次统计全国户口,第一次(开元十四年,726年)7,069,565户,41,409,712口;最后一次(天宝十四年,755年)8,914,709户,52,919,309口;近三十年的时间增加了11,509,597口人,平均每年增加40万人口。我非常惊讶当年的户口统计能精确到个位。

在农业社会中,户口数量的高低决定着生产力的高低,也决定着国家的税赋,民富则国强。进入现代社会,国家税赋不再与人口直接挂钩,遂户籍制度仅为管理社会的手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向着现代化管理迈进,向成人颁发了居民身份证,让百姓方便的同时感到了某些不方便(比如被盗用、忘记随身携带等等),让身份与户口结为了一体。

户口制度的管理曾经为国家建设和安定做出过巨大贡献,今天依然还需要这个古老的制度发挥余热。户口制度有利有弊,过去利大于弊,今天弊大于利。对于国家的制度管理,百姓只是希望趋利除弊,扬长避短,让它既有利于国家也有利于百姓。从趋势来看,户口制度的取消是早晚的事情,这一代人应该都能看到。

(二)户口苦恼

过去城镇居民发粮布票等,凡事凭户口簿领取,农民则分配口粮,给一份宅基地;那时城镇户口比农业户口吃香,1973年我插队农村时深有感受。可谁知风水轮流转,这些年农业户口某些地方好于城镇户口,尤其城市郊区农民,赶上城市扩建能一步登天,扬眉吐气。这是城乡差别。

中国疆域辽阔,发展十分不均衡,别说城乡之间,就是大城市之间,不同城市之间,首都与其它城市之间,有许多不同的人为规定待遇,有些令人匪夷所思。比如高考,我一直不明白为何北京的录取分数线低于它省的分数线,按说北京拥有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如有差异也应是高些才更合适。这是区域差别。

今天的人才流动,劳动力的流动是国家高速发展的动力,而与其相悖的限制比比皆是。比如出国,包括去港澳台,所有人必须回户口所在地办手续,这等小之又小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千里迢迢地浪费时间浪费人力浪费精力呢?电脑办不了此事吗!

还有结婚。结婚本是两个人的事情,国家制度本应帮忙添彩而不是添堵。我敢说为户口拆散结不成婚的事情每年全国各地都不少发生。即便硬着头皮结了婚,生儿育女会受户口钳制,两地户口,农业与城镇户口都可能让爱情接受一番考验,说起来真不厚道。

我们的户口制度短期内如得不到改变,那就应该人性化一些,让居住,工作,爱情等等不再为这个制度付出代价过多过重,百姓的宽厚忍耐不是政策制定者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