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黑帮教父皮肤:宣纸:长寿千年旷世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26:58

宣纸:长寿千年旷世绝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05-04-12 00:00:00

总有一种纸,让我们魂牵梦绕。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宜书宜画,不腐不蠹,一纸长寿千年,文书典籍、讲道经文、书画精品,大多赖此千古传存。
这就是中国一绝——宣纸。
新年伊始,记者慕名前往宣纸产地,进行宣纸探访之旅。
汽车在皖南山区道路上奔驰,渐渐明朗的徽派建筑和“宣纸之乡”的巨大广告牌提醒我们,泾县到了,中国“宣纸之乡”到了。
“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他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在中国宣纸集团厂区,首先映入笔者眼帘的是文坛泰斗郭沫若先生赞美宣纸价值和地位的墨宝。
负责接待的泾县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早在东晋时产生了藤纸,隋代又大量地制造楮皮纸,唐代出现了宣纸。宣纸始创于何人之手,已难考证。但宣纸是根据“造纸术鼻祖”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纸演变而来的。
杨大金著《中国实业志》云:“宣纸产于安徽泾县。泾县晋时属宣州郡,唐时属宣州,皆为贡品,世称宣纸。”泾县是宣纸发祥地,也是宣纸的唯一正宗产地。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山水之胜,不逊江南。境内分布着黄山、九华山两大山系的余脉,处处峰峦叠翠,松竹蓊郁,四时山花,簇拥如锦。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一书中。“好事者宜墨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这是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文章。据《旧唐书》载,公元743年,陕西太守韦坚组织向朝廷进贡时,各都贡品中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
泾县宣纸产生后,经历了由少到多,由衰而盛,盛衰交替的历程。到了宋代,由于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宣纸需求大增,宣州各地产的纸也供不应求了。宋末元初,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山迁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在无田耕种的情况下,“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逐渐发展成宣纸业中的佼佼者,并且曾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
元代建立后,南北统一,山水画派提倡山水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宣纸为此画法提供了广阔的发挥和想象空间,大大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清咸丰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泾县一带辗转争战10余年,纸槽大部分被毁,原料基地荒芜。同治后宣纸业复苏。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国土沦陷,交通阻隔,宣纸销路受到影响,生产也因此一落千丈,至泾县解放前夕,宣纸只剩下5帘槽在苟延残喘,解放时全部停业。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积极扶持,在泾县城东乌溪建立了新时期第一家宣纸生产厂家,使宣纸业得到复苏并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在严格的身份核实后,泾县县委宣传部安排记者到达中国最大的宣纸制造企业——中国宣纸集团采访。该厂所生产的“红星”牌宣纸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宣纸品牌。由于宣纸工艺属于国家机密,在不泄露国家机密的前提下,中国宣纸集团允许记者参观捞纸、烘干、包装等生产环节。
宣纸取材于青檀皮、沙田稻草和杨藤汁,前二者为基础原料,后者作天然粘合剂使用。中国宣纸集团董事长佘光斌告诉记者:制造宣纸的传统方法有18道工序100多道操作,生产周期长达300多天,生产中除了以上3种原料外,还得另添加石灰、碱、漂液等原料,除经过每道工序的具体操作外,还需结合天气完成日光漂白。整个过程需要“水火相济、日月光华”之功。
宣纸作为一种传统的特种手工艺纸张,自创制时起,就名噪艺林,因而对于它的生产技艺,制纸者一直秘不示人,外界人士一直对此扑朔迷离,觉得神妙莫测。
宣纸为纸中极品,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外界对宣纸的制造工艺垂涎已久。外国势力对窃取宣纸生产工艺的努力从未停止过。关于宣纸保密,有着许多故事。
根据可考的材料,大约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直至今日,一些国家的情报人员特别是经济情报人员,相继对我国的宣纸产地进行过探访,千方百计地搜集宣纸生产技艺的情报,企图进行仿制,以假乱真,便获取高额经济利益。英国人白恩首开宣纸窃密之例。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受英国人控制的芜湖海关就派出情报人员到泾县打探宣纸的制作过程。
不久以后的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有一位日本人,曾化装潜入泾县探查宣纸制作技艺,回国后写成《清国制纸取调巡回日记》。
20世纪初,有一名名叫内山弥左当门的日本人,多次深入产纸地区,特别是泾县小岭,偷盗宣纸生产情报。回国后,于光绪32年(1906年)写了一篇名为《中国制纸法》的文章,刊登在《日本工业化学杂志》第九编第98号上。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利用侵略中国的机会,多次派遣特务深入皖南,搜集了一些泾县的青檀树籽,运回日本精心种植,因气候、土质等条件不尽相同,所以,生长出来的檀皮质量低劣,用之制造不出高质量的宣纸,润墨性差。
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外国人无法进入宣纸产区对宣纸技艺进行窃取,有关国家只能在祖国大陆和香港等地购买我国的宣纸,然后用现代科学手段化验出了宣纸所含的各种成分,然后竞相仿制。
到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外交流越来越频繁,某些采用了多种手法,千方百计地套取有关信息和资料。如某国就曾于1986派了一个“造纸工业考察团”前往安徽泾县有关厂家参观考察。其中有人顺手牵羊地“牵”走了一些生产原料,带回国反复研究,意欲造出真宣纸。
外国人窃取宣纸技艺,仿制宣纸,铁证如山,但从盗探到仿制的结果来看,均未制出真正的宣纸。
出生于泾县宣纸世家、中国造纸委员会纸史委员会的曹天生教授,在其著作《中国宣纸》一书中认为真正的宣纸技艺没有泄密,也不可能泄密。
曹天生教授认为,宣纸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条件的融合,缺一不可。天时、地利、人和构成了宣纸自我保护的三道屏障:一道是天然屏障,即原料、药料和水,任何外国和外地都是无法设置这些条件的;一道是技术屏障,即手工操作的微妙,即使部分流水作业是机械化甚至现代化的,但生产宣纸的关键环节还是要依赖手工,其奥妙和精髓非代代相传,长期实践而不可得;还有一道就是人文社会屏障,这主要是泾县宣纸经过长期的使用检验,人们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心理认同,只有泾县的宣纸才是正宗宣纸,已经成为人们共识。所以我们可以毫无忧虑地说,真正的宣纸技艺没有泄密,也不可能泄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