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度洗面奶:也谈张灵甫其人之死 金陵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9:01:17
                                                                  也谈张灵甫其人之死       金陵山           2004年第6期《军事史林》杂志登载了《受陶勇之命,为张灵甫验尸》一文,笔者读后心生疑惑。在此之前,笔者曾经读过《军事史林》几年前刊登的一篇谈张灵甫之死的文章,该文说张灵甫是投降后被华野6纵一位排长开枪打死。但是,《受陶勇之命,为张灵甫验尸》一文中所叙史实,系出自一位革命前辈之口,使笔者不敢妄加议论。现在看到李彬同志发表在《军事史林》2004年第10期中对该文提出质疑的信和文章,于是也想说说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在解放战争中阵亡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之中,没有一位将领的死像张灵甫这样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因为张灵甫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整编74师的师长,还在于他是国民党军队中一位有名的悍将。
  张灵甫,原名钟麟,字灵甫,1903年出生于古都西安城郊的大东村。其祖父是长工,父亲是目不识丁的庄稼人,吃尽没文化的苦头,因此节衣缩食将张灵甫送进私塾。张灵甫后考进西安的陕西省第一师范。1925年与同学邱维达一同南下投考黄埔军校,进入该校四期步兵科,1926年毕业后参加北伐,在蒋介石嫡系第1军第2师中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期间显示了带兵才能。但他崇拜希特勒,迷信武力,为人凶暴。1936年,他误听谣言,枪杀妻子吴海兰。他的上级长官胡宗南百般包庇,拒不将其送交警察局,引起西安各界的愤怒。在舆论压力下,蒋介石下令将张灵甫送南京投入模范监狱。一年后抗战爆发,国民党政府下令,所有监押中的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释放,回原部队戴罪立功。74军师长王耀武知道张灵甫能战,向蒋介石将其要去,任命张为74军51师153旅305团团长。淞沪战役中,张灵甫作战勇敢,亲率敢死队向日军冲锋,受到上峰嘉奖。1939年的万家岭战役中,74军作为主攻部队,攻击日军在万家岭地区的核心高地张古山。日军死守该山,74军苦攻不下。张灵甫自告奋勇,亲率突击队从山后攀绝壁而上,攻占张古山,为战役胜利立下大功。此役日军第106师团几乎被全部歼灭。新四军军长叶挺称万家岭大捷为与平型关和台儿庄鼎足而立的辉煌战役。战后,著名作家田汉和任光将此战写成话剧,剧中热情歌颂了张灵甫的勇战日寇。张灵甫因此战一举成名,先后提升为旅长、副师长、师长、74军副军长。抗战结束后,74军改为整编74师,卫戍南京。张灵甫由74军老军长王耀武、俞济时大力举荐,坐上号称"御林军"的整编74师师长宝座。
  解放战争开始后,张灵甫主动请缨,率74师开赴内战前线,在作战中异常卖力,成为蒋介石在华东战场的头号打手。蒋介石打内战不得人心,许多国民党将领都对这场内战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如在十年内战和抗战中极受蒋介石赏识的骁将关麟征,这次就没有再走上内战前线。张灵甫并非出身地主富户,与共产党无深仇大恨,何来如此打内战的劲头?也许是为报效蒋介石。据说,蒋介石非常赏识张灵甫的骁勇,有一次张灵甫在作战中受重伤,蒋介石不惜重金将其送往香港医治。张灵甫因此对蒋介石感恩戴德,一心为其卖命效劳。但另有一种说法:张灵甫如此热衷上阵与共产党厮杀,是因为迷恋南京一叫哈小苑的名妓。该妓有一规矩:非上将莫见。而张灵甫只是一位中将,想要晋升上将,唯有疆场立功一途。此说言之有证:当蒋介石准许张灵甫率"御林军"74师上前方后,张灵甫欣喜若狂,在日记本上抄录了汉高祖刘邦的《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并在诗后写道:迎着暴风雨,奋勇搏击,三年升上将。可见张灵甫之所以坚决要求上前线作战,主要是出于功利动机。张灵甫一向自视为军事天才,认为消灭装备窳劣的共产党军队乃是举手之劳,一心期望在内战中大显身手,平步青云。
  客观地说,张灵甫确实极善用兵,其战术方面的才干在国民党军队中罕有匹敌。他率74师开赴华中前线后,曾取得一连串作战的胜利,连陷淮南、淮阴和涟水等战略要地,一时大出风头。这些战役显示出74师不仅装备精良,具有凶悍的突击力,而且作战灵活,战术狡诈多变,为国民党其他部队所不及。论实力,74师在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并非最强。"五大主力"中的新1军、新6军、第5军因为是军级编制的部队,兵力都比74师强大,且作战常有美式155毫米重型榴弹炮(该炮为军属重炮,是当时国内威力最大的地面火炮)和战车配合,火力也远强于74师。"五大主力"中的另一个师级部队--整编11师,其兵力、装备和官兵素质也不逊于74师。但是74师却号称"五大主力"之首,这固然是因其训练优良而被蒋介石称为"模范部队",更主要的还是内战开始后的表现。74师之所以在内战初期兵锋甚锐,煊赫一时,主要是张灵甫的用兵才能较国民党军大多数将领要强,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当时,他被华东野战军视为头号对手。粟裕自淮阴之战后,就一直将歼灭74师作为首位作战目标,他看清了这是敌军一支行动大胆、战术灵活、战斗力很强的精锐之师,对我华东野战军威胁最大,只要打掉了这个敌军的骨干兵团,就能给蒋介石对解放区的进攻以最沉重打击。于是,就有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孟良崮之战。
  孟良崮战役的经过人们已经熟知,但时至今日,关于张灵甫之死仍是众说纷纭,扑朔迷离。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自杀说。此说法来自国民党方面,其根据是:一位在孟良崮侥幸突围的74师副团长向南京的国民党国防部报告说,张灵甫在74师覆灭之际自杀"成仁";另有一位声称目睹张灵甫死亡经过的74师下级军官说,张灵甫在解放军攻击部队进逼其指挥部所在山洞的最后关头,将师部军官集中,宣布要集体自杀,"报效总裁",然后命令副官刘立智用汤姆枪将自己、副师长蔡仁杰和旅长卢醒打死;二是击毙说。此说法长期是解放军方面的主要说法,据称:张灵甫和卫兵据守山洞顽抗,解放军先以手榴弹攻击,然后以汤姆枪扫射,将其击毙。三是投降后被杀说。这是近年新的说法,并得到参加孟良崮之战的我军若干高级指挥员的认同。按照这一说法,张灵甫并未像他宣称的以自杀来报效蒋介石,而是在我军攻入山洞时举手投降,但是华野6纵一位干部痛恨他在涟水之战中对我军造成的血债,以汤姆枪将其击毙。
  我们首先分析第一种说法。人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对解放战争中战死的几位国民党有名将领,如张灵甫、黄伯韬、邱清泉,解放军方面最初都宣布他们是被击毙,考虑到发布战报时战斗刚刚结束,尚未准确查明情况,这样做无可厚非;而国民党方面则讳言是被"击毙",一律说成是自杀,似乎自杀要比被击毙壮烈。蒋介石一生最崇拜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和胡林翼,一部《曾胡治兵语录》是他的治军宝典,但他的许多行事却与曾胡南辕北辙。曾胡视自杀为耻,总是将那些兵败自戕的将领粉饰成临阵战死。如1858年的三河之战,湘军头号悍将李续宾所部被太平军后起之秀陈玉成、李秀成两将歼灭。据李秀成说,李续宾是兵败势穷,"自缢而死",但胡林翼在给清帝的奏报中,却绘形绘色地把李续宾描写成怒马持矛,与太平军奋战阵亡,引得咸丰帝为之垂泪。而蒋介石却以自杀为荣,这是由于他早年留学日本所受的影响,认为将领兵败时理应自尽,因此对将领们广赠"军人魂"短剑,提倡"不成功便成仁"。由于蒋介石的这一思想,国民党官方宣传机器便将在解放战争中阵亡的蒋军将领,统统说成"自杀殉国"。既然国共双方说法不同,国民党方面自然要竭力寻找人证,以证明自己一方说法正确。而那些战死的将领们,也确有旧部站出来以目击者的身份证明他们系自杀身死。例如,张灵甫、黄伯韬和邱清泉都有其部下声称目睹了他们的自杀经过,但是研究这些人的证词,却令人疑窦丛生。自杀说的最大疑点是,张灵甫和邱清泉身上的弹洞都不在太阳穴(黄伯韬的弹洞位置国共双方均无明确记载),而太阳穴是军人自杀通常所取的枪击部位。淮海战役中,杜聿明被俘时就举枪对准太阳穴企图自杀,被副官夺下枪来。笔者注意到,这些证人们在他们的说法中,总是竭力使这几位将领身上的弹创部位与共产党方面所说的击毙过程吻合。如建国后我方的出版物,最初都说张灵甫是顽抗而被乱枪击毙,国民党方面的证人就说张是让副官将自己乱枪打死的。我军公布的邱清泉尸体照片,弹洞都在胸腹部,邱的部下就说是邱先朝腹部开了一枪,未死,于是命令部下们朝他的胸腹部再补两枪。但人们不禁要问:张灵甫和邱清泉都是希特勒的崇拜者,他们为何不仿效希特勒,朝太阳穴开枪呢?对一位高级将领来说,既然要自杀,就要给人以自杀殉国的形象。许多将领在自杀前都是穿好将官服,至少也要正好衣冠,然后再对太阳穴开枪。尤其张灵甫这样一位自命不凡的人物,更会重视死后的形象,不大可能采取让人乱枪打死这种做法。这样做既使自己尸体形象狼狈,人们也不知道其死是自杀还是为流弹所中。而对久历沙场的邱清泉来说,他应该知道腹部中弹不一定毙命,为何要徒增痛苦,而不直接朝太阳穴或心脏部位开枪?笔者并不完全否定自杀说,但认为这种说法至少在目前难以服众。
  我们再分析第三种说法,因为第二种说法已为我军高级将领所否定,因此我们着重分析第三种说法的可能性。当年亲历孟良崮战役的原华野6纵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谓清都说,张灵甫是被活捉之后,被6纵一位对他怀有刻骨仇恨的干部开枪打死。粟裕在解放后接受《红日》的作者吴强采访时也说,张灵甫的致命伤口是汤姆森枪弹从左脑后打进,右下颚穿出,而张灵甫身材高大,这样的弹道只有在他下蹲或弯腰姿态才有可能形成。换言之,张灵甫只能是被俘后遭到枪杀。笔者曾读过有关当事人写的回忆埋葬张灵甫的文章,也说尸体下葬前不仅穿好了衣服,而且下颚的伤口也经过整饰,这也证实了粟裕所说的情况。据说陈毅因此干部会议上大发雷霆:"哪一个把张灵甫打死了?"与会将领无一人敢吭声。华野司令部追查的结果是:4纵30团在战役结束当天向野司报告说俘虏了张灵甫,但却未见将其押来,据查是在押解途中为6纵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所枪杀。为此,陈毅在华野团以上干部会议上严厉批评说:"此次对俘虏政策的破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对放下武器的自由杀害,各级干部不加责备,不追究责任。"笔者认为,在三种说法中,以被俘后遭到枪杀的说法最为可信,因为讲述此事的是我军的高级指挥员。众所周知,枪杀俘虏既违背我军的俘虏政策,又违反国际公约。对于王必成和江谓清来说,无论他们对张灵甫怀有怎样的仇恨,对方既已丧命孟良崮,无论是自杀还是被击毙,已经足够解恨,何必还要找黑锅来给自己背上,把张灵甫说是被俘后遭枪杀呢?6纵是他们一手带出来的华野主力部队,他们珍爱这支部队的荣誉胜过自己的生命。6纵的前身6师在涟水失利之后,陈毅认为王必成作战不力,要将他撤职查办,王必成对此的回答是:"给什么样的处分,我都无怨言,只是希望日后打74师,绝对不要忘了6师!"因此,王必成和江谓清绝不可能给6纵抹黑,凭空把张灵甫说成是被俘后遭枪杀。那么,6纵的人为何要枪杀张灵甫呢?这是因为在涟水之战中,6师向74师反击未果,伤亡达5000多人,如此高的伤亡比例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我军部队中极为罕见。眼见众多的战友倒在血泊中,6师的将士自然在心中燃烧起对张灵甫和74师的怒火。孟良崮战役前夕,其他纵队的动员口号是"歼灭74师,活捉张灵甫,"而6纵的动员口号却是"歼灭74师,报仇雪耻。"在6纵飞兵孟良崮的路上,就有些战士议论说,以往战役中捉到的国民党军大官,都受到优待,吃穿比解放军还好,这样太便宜张灵甫了,干脆捉到后悄悄一枪崩了他,为牺牲的战友报仇。如此发生枪杀张灵甫之事也就不足为怪,但自然不会是何风山这样级别的干部所为,据查,打死张灵甫的人是一位排长,这位排长因此被关了禁闭。其实,华野痛恨张灵甫和74师的并不只是下层官兵,许多高级将领同样如此,因为74师骄横异常,口出狂言,不把我军放在眼里。孟良崮战役结束后,王必成巡视战场时,看着往昔不可一世而如今却垂头丧气地成了俘虏的前国民党"御林军"官兵们,忍不住冷笑一声说:"你们也有今天!"但是,尽管当时我军上下对张灵甫和他的74师满怀仇恨,但并不想打死他,而是希望捉活的,各纵(除6纵外)战前的动员口号中就有"活捉张灵甫"。陈毅曾说过,张灵甫是位能打仗的人,如果将其活捉,打算请他当军事教员。此话非虚,我们可以看看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孟良崮战役时,74师副师长邱维达正奔丧回家,因此得以漏网,战后他奉蒋介石之命,收集残部重建74师。淮海战役中,该部再度覆没,邱维达本人也做了俘虏。因为他是蒋介石"模范军"的主要将领,因此被提前释放,到解放军最高军事学府南京军事学院当了一名教员,他的学生中就有当年挥兵鏖战孟良崮的我军将领。由此可见共产党人胸襟的博大。只可惜个别下级官兵被仇恨蒙住了双眼,才发生了令人遗憾的事。解放后,尽管张灵甫因小说和电影《红日》而成了臭名昭著的顽抗解放军被击毙的反动将领,但他的一对子女却同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一样受到人民政府的关怀,儿子大学毕业后在西安担任中学校长,女儿中专毕业后在西安一家医院当医生,都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张灵甫之妻王玉玲在改革开放后也经常回国,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张灵甫之死,虽然目前尚无为人们一致信服的权威结论,但笔者相信终究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因为张灵甫的尸体至今仍埋葬在山东沂水县野猪旺村,将来其家属或有关方面为其迁葬之时,可以开棺敛尸,根据尸骨的弹创部位确定死因。若弹洞在头骨部份,与粟裕所说的部位一致,即可证明是被俘后遭枪杀。若弹创在胸骨部份,亦可根据射击的方向判断是顽抗被击毙还是被手下乱枪打死。许多重大历史疑案都是通过验尸弄清真相的,如建国后对唐永泰公主李仙蕙的尸骨检验,证实其为难产而死,而不是正史上说的被武则天杖死。光绪帝的死因也是通过对遗骨的检验,否定了其为慈禧毒杀的说法。
  但是笔者认为,无论张灵甫是何种死因,并无多大意义,因为张灵甫即使如国民党方面所说的是"自杀殉国",也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解放战争中,为蒋介石尽忠战死疆场的高级将领寥寥无几,只有戴之奇、张灵甫、刘戡、黄伯韬、邱清泉等屈指可数的几位。国民党800万军队的统兵将领们,除起义或逃往台湾的外,绝大多数没有选择"成仁",而是进了共产党的战犯改造所。他们中有些人被俘之初,也像张灵甫和邱清泉一样顽固,例如,杜聿明、黄维、宋希濂、杨伯涛等人,在被俘前后也都企图以自杀效忠蒋介石,但他们经过改造之后,无一例外都站到了人民的立场上,成了共产党的同路人,致力于统一大业。张灵甫和邱清泉如果也进了战犯改造所的话,与这些人不会有多大差别。作为曾抗日有功的将领,他们在历史转折关头未能认清政治形势,为腐朽已极的蒋介石政权殉葬,是历史的悲剧。
  (金陵山文,军事史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