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锯:养成好习惯的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48:40

养成好习惯的方法

文/韩三奇

 

习惯是一种定型的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好习惯是助人成功,坏习惯侵蚀一个人的心灵,甚至出现行为障碍,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掌握不了学习方法、社交困难、冲动好斗或胆小怯懦等状况,影响孩子成长,或者走向歧途。

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养成好习惯,可是,到底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呢?

影响行为的方法只有两个:奖励和惩罚。

如果你想消除孩子的某个行为,可以惩罚他,直到那个行为消失。如果你想保留孩子的某个行为,可以鼓励他。掌握这两种方法似乎并不难,每个家长不必学习,就能掌握这两个方法。然而,效果却不见得好。

其中的原因是,奖惩无度。

犯了一个小错,却受到严厉惩罚,犯了一个大错,却不受什么惩罚,鼓励孩子的时候也是如此,那么,奖惩不会起到什么作用。

有一个心理实验是这样的:

把一只老鼠关在一个有机关的笼子,老鼠无意之中会按下笼子里的一个开关,于是,食物就会掉进笼子里。过不了多久,老鼠就能掌握按开关的动作,只要想吃东西,它按一下那个开关就行了,预期的食物就会出现。

如果改变一下机关,出现食物跟按开关的次数没有规律可循,可能依次按三次、二次、五次、一次、三次、六次、一次、八次开关,换句话说,第一次按了三次开关,食物才出现,第二次按了二次就出现了,没有什么具体规律,出现食物的具体时间不可预期。

那么,你推测一下,老鼠按开关的行为会增加呢?还是会消退?

实验的结果是,老鼠按开关的行为增强了,直到出现食物,否则它会一直按下去。它知道按下去有食物,不按则没有食物。

此实验的结果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不可预期的奖励更能激励一个人养成一个习惯。

6岁之前,孩子的心理特点比较简单,对孩子的好行为采取可预期的奖励,让他事先明白地知道如何做才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孩子为了得到一个预期的奖励,会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做得越好,得到的奖励也越多。

6岁之后,如果孩子能够预期到父母的奖励,为了得到更多的奖励,他会产生投机心理与行为。比如,他知道父母晚上几点到家,几点检查作业,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之后,他只要在特定的时刻做个好孩子即可,在其他时间则可以放纵自己。拿工作中一个事例再说明一下,某单位领导一般8点45分到办公室,某员工发现这个规律之后,每天在8点45分前后,在楼道打扫卫生,每次被领导看到,就称赞他一下。于是,这个员工即使其他时间不干活,只要在领导出现的时候才干活,照样可以得到领导的赏识,领导的称赞并没有激励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只是强化了他的投机心理与行为。

所以,当孩子进入小学,如果想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奖励的策略要稍稍改变一下,不能让孩子掌握父母奖励的规律,只是让他知道表现好能得到相应的奖励,但是不告诉他什么时候奖励他,也不告诉他奖励的东西是什么。

假如在开学之初,允诺孩子:进入前五名,奖励给你一块精美的电子表。那么,期末考试果真考入前五名,可奖品的吸引力已经被他消化了一个学期,即使兑现承诺,对他内心的冲击也不是很大。假如只是告诉孩子考入前五名会有一个特别的奖励,不告诉他具体什么奖励,而是在平常注意观察孩子的需要,默默记下他想要的东西,直到兑现承诺前,孩子都不知道奖励是什么,那么,当孩子收到奖励的时刻,一定激动万分,经久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