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魂神乐穿越猎人:梁启超说孔子的《春秋》是流水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3:35:48
  
  关于挂一漏万。一部二百四十多年时间跨度的史书,记叙对象有七十多个诸侯国,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婚嫁、丧葬、礼仪、祭祀、天文、灾异,城建诸方面,已经够为困难了,而要用不足两万言表达,根本不可能!不可能的事情毕竟发生,必然带着与生俱来、挂一漏万的缺陷。
  
  这类缺陷太多了,今试举几例,鲁僖公22年,有四个条目,记录了鲁邾井陉之战和宋晋泓之战。第2年四个条目,又记录了两场战争,两件丧事。桓公四年两个条目,一件记载桓公正月“狩于郎”,一件记载“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即周王派人到鲁国做礼仪性访问。鲁宣公六年四个条目,除了只有时间没有内容的两个条目外,一条记“晋国赵盾、卫孙免侵陈”,一条记“秋八月,螽”,即虫灾。春秋时代是一个军阀混战、社会动乱、阴消阳长、新旧更替的时代,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何至千万。这一切,都被孔子以漠视态度通统 “削”掉。肆意砍削的结果,使一部历史仅留下极其破碎的残片,如果不是《国语》和《左传》,这一段历史势必成为有字天书。
  
  关于叙事无状。一部史书,必须在记叙历史事件时,清楚地勾勒出事件的眉目和框架,即具备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方能称为完整的史例。《春秋》则不同,每一件史例都残缺不全。六要素俱备的史例全然没有,有些只有二要素或三要素。作者清楚是一回事情,然而读者不明白,要让后世弄清楚更难。编修史书时,当然应考虑读者特别是后世读者。今之学者研究孔子时,常常发生认识的尖锐分歧与对立,其中很一些,则是孔子本人叙事无状造成的。比如鲁国季孙氏的“用田赋”,孔子在《春秋》一书中,只记了:“十有二年,春,用田赋”(见鲁哀公十二年)。至于有关的具体内容,当时为此发生的争论,施行后的效果及反映,全“削”掉了。这种叙事无状的笔法,直接导致了后世的众说纷纭,很多专家据此认为“用田赋就是承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在奴隶制解体时,这是顺应历史的进步”。又有人认为:“用田赋”实际上是把过去那种只在发生战争时才征收的军赋改成经常的赋税,并计亩征收。因而它是“贪冒无厌”的倒行逆施。在“用田赋”上发生的分歧,理所当然地发展到对孔子、季孙氏评价的分歧。前者认为季孙氏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者,孔子则顽固维护即将崩溃的奴隶制;后者则相反。就是一件简单的水灾、虫灾、火灾等,也看不出发生以及延续的时间,灾情的程度,涉及的范围;甚或,发生在那个或那几个诸侯国都不确定,因为一个条目中,往往只有一个“大水”、“螽”。
  
  由于《春秋》的选事失当,挂一漏万和叙事无状,后人只好作传补充,到汉代,就有了五种《春秋传》,其中的《春秋夷氏传》、《春秋邹氏传》已经失传,如今留下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如果脱离开春秋三传,特别是《春秋左氏传》,一部《春秋》,直成了有字天书:有字无法读,有文弄不懂。
  
  王安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梁启超说是“流水账簿”。评价似乎刻薄了,但细想一下,并不过分,甚或更糟于二公的评价。朝报再残缺不全,但在叙事议政中还有头有尾,残存的片断内容,后人能读懂。“流水账簿”虽然很烦琐,却是完整可信的记录,商家就是依据流水账簿进行经营核算,并依据它进行决策。
  
  这不是孔子的颟顸糊涂,是他头脑中的历史观作怪。在著述《春秋》一书时,孔子如同打扑克——大吃小,大王吃一切,将权力标准贯穿始终。社会运动中,只选择权力最大的入史,有周王在,则忽略诸侯;有诸侯在,则忽略大夫;有大夫在,又忽略陪臣;至于民众,不过是供养英雄伟人的,并由英雄伟人任意践踏杀戮的群氓,当然没有他们的地位。在周王与诸侯矛盾时,周王有理;在诸侯与大夫矛盾时,诸侯有理……在男人与女人矛盾时,男人有理。这是典型的帝王标准,强权标准,谁的官大,谁的表准。受权力标准的支配,当然无是非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