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装修贷款利率:全球通专刊271 | 中国移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3:56:48
封面语】
五百年前有这样一片土地,你可以在那里获得传说中的自由。那里的“王”是一个名叫“自由女神”的雕像,可就算她从不开口讲话,也有无数人为之疯狂。
[语录]
>>我照顾英拉像照顾女儿一般,我跟她有一样的思考方式,有一样的DNA,她就是我的克隆人。--泰国前总理他信如此评价自己和妹妹英拉的关系。在泰国选举中,英拉带领为泰党取得胜利,即将成为泰国首位女总理。不过,她否认自己是他信的傀儡,称自己是独立领袖。

>>中国的罗密欧们可以免费看见朱丽叶的相片,但如果他们要给对方发信息,则需要缴纳少量费用。--美国《华尔街日报》题为“在中国,把爱变成钱”的报道说,在中国,目前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通过相亲媒介如电视、广播、网络寻找自己的意中人。“艾瑞斯市场咨询公司预计,中国网络相亲的总收入将从2010年的7400万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2.9亿美元。”
[电影]
>>人人都爱纽约
文/霍彤彤

移民美丽岛
“当你清晨站在自由女神岛回望身后耸立在Hudson河彼岸的纽约城时,你会发现这个城市充满神秘感,它既带有一种苍凉和历史的回忆,又焕发着当代活力四射的激情”
最早发现纽约的,是坐船过来的荷兰人,后来来了大不列颠王朝,英国人试图改造以YORK公爵命名的城市,NEW YORK 就成了她的名字。新约克大兴自由贸易,他们派遣“中国皇后”号货轮把物品运向遥远的东方。大量被买来或骗来的奴隶,兴建着这座城市。于是有了黑人的新约克,犹太人的新约克,意大利人的新约克,中国人的新约克,NEW YORK就成了帝国的城市(THE EMPIRE STATE)。
人人都说纽约是一个巨大的熔炉(Melting Pot),包括在美国生活工作多年的Tina Zhang教授也认同这里是各种思想、种族、信仰交融并存的地方。“正像最早呈现在纽约的“Rap”这个黑人与白人杂交的音乐形式一样,它既标榜美国黑人的文化理念、信仰和黑人的自我意识,又象征着美国现代文化和流行音乐的进程,后现代文化学者Gloria Anzaldua称之为“新混血儿”现象。在纽约,东方与西方文化、黑人与白人文化相互碰撞,自然交融。”


这交融使纽约诞生了不少伟大的导演,而他们往往是少数族裔或是移民的后代。Spike Lee的作品《为所应为》(DO THE RIGHT THING)表现琐碎的普通黑人生活,种族冲突、文化磨合——这是黑人族群。或许你受不了Spike的暴力和直接,那让我们再看看小意大利区发生了什么。马丁-斯科塞斯--他是拍摄纽约黑帮题材的“神”,作为西西里岛移民,他的镜头始终关怀意裔美国人的生活,从初露锋芒的《穷街陋巷》,到奠定影史地位的《好家伙》都是如此。
人们仍然对纽约趋之若鹜,尽管美丽岛在天黑之后,有时也成了罪恶之城--种族歧视、犯罪、枪支管理松懈。影史上,我们为几个名字盖上过“纽约黑暗印象”的标签。《美国往事》(导演:瑟吉欧-莱昂)是一部让人心酸的纽约黑帮成长史,抢劫、仇杀、强奸…罪恶在人性面前失去单纯的善恶之分。这个城市如此巨大而丰富,以至于在纽约,为你开车的司机也可能是危险的。《的士司机》(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背景则更为深远,从越战退伍老兵的生存和心理问题,到不公正环境使好人用暴力才能惩治恶人的社会问题,大都市纽约成了潘多拉魔盒--打开它的人可得小心。
超级都市
“生活在这里你永远感到与这座城市之间会有种距离,尤其乘坐地铁,极度恐惧没安全感。”
Spike Lee拍摄纽约时,他镜头前的自由孤魂们生活在纽约肮脏混乱的街区,那就是著名的布鲁克林黑人区。可过了布鲁克林大桥,就是曼哈顿--纽约的宠儿!
在曼哈顿区,你可以在第五大道和华尔街烧光你所有的钱。如果你变成穷人,也可以睡在中央公园,或呆坐在百老汇门口看免费的演出。纽约从不缺乏追逐美国梦的人,电影《欲望都市》可以看作纽约女人的成长史。她们年轻、时髦、聪明,从不放过一个好男人,也不拒绝在天黑后与酒吧遇到的男孩谈情,然后就像灰姑娘一样,在午夜前回家。她们自信、成熟,在曼哈顿有份体面的工作,周末去购买第五大道的奢侈品。她们迷人、独立,“纽约女孩”可被看作是这个超级都市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身在超级都市,自然盛开许多奇葩。伊万-阿达勒(YVAN ATTAL)的《纽约,我爱你》选择了一个作家与一个应召女郎的故事,狡猾的作家用尽手腕搭讪他以为美丽不俗的姑娘,结果在自以为是的插科打诨和猛烈暗示下,被姑娘的真实身份泼了盆冷水。在纽约,这样的“黑”吃“黑”,坏蛋对坏蛋的有趣事情随处可见。艳遇、一夜情,惹火变成真爱的故事也稀松平常(ALLEN HUGHES《纽约,我爱你》)。如果你是一名缺乏故事题材的剧作家,那么来纽约这个超级都市吧!


普通纽约人的生活
“全纽约人都为扬基队狂热,只有在扬基队主场,才能不分种族、宗教和政治派别地,把纽约人和谐地聚在一起。”
如果《欲望都市》不能代表普通人的纽约,那么普通纽约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Tina教授这样描述一个普通纽约人的周末“上班,下班,晚上去影院看电影,体育馆看球赛,或在家里看电视,或到酒吧喝酒聊天。”
芝加哥大学学生安德鲁是一个地道的纽约人,在他看来,美国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一般拥有2-3个孩子,夫妻白天都要出去工作,周末才与家人聚一聚。“我父亲是股票经济人,妈妈是急诊室护士,他们要努力工作才能为我们付大学学费,周末我们会去祖父母那里看看”。 安德鲁一家是保守的纽约中产阶级,他的姓氏来源于德国,但他却说不清这姓氏的来源“那太复杂了,父亲一家来纽约很久了”,而他妈妈却是来自爱尔兰的新移民,他们仍然有许多亲戚住在爱尔兰。或许是《欲望都市》真的成了纽约的名片,安德鲁谈起他的邻居时兴奋地提起Sarah Jessica Parker。Sarah的房子就在他们家附近“我看见过Sarah一家和她的孩子们”安德鲁不无骄傲地说。这就是纽约!即使你在比佛利山拥有豪宅,也要在纽约拥有一套公寓。
比Sarah在纽约购买房产要早几十年的,是一位擅长编俏皮话的知识分子--伍迪-艾伦。伍迪曾说,他最值钱的财产不是每年拍电影挣的钱,而是在纽约的老房子。在电影里常常絮絮叨叨的伍迪热爱纽约,在很多人看来,纽约就是伍迪的情人。“纽约人住在宽敞明亮的公寓里,喝咖啡,听音乐,谈论人生的哲学问题。”他就这样把他想像中的纽约搬上了荧幕。从70年代的《安妮-霍尔》到近年来的《无论怎样》,老伍迪总在想尽办法表现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荒诞。直到新世纪,伍迪离开纽约奔向欧洲拍片,纽约人仍旧对他念念不忘。伍迪的电影尽管小众(更偏重表现知识分子的心灵),但却在社会学层面上为研究纽约城市文化提供了一个影像范本。“他代表的是纽约特定层次的人”Tina教授也认同伍迪的电影诠释了纽约精神。

我们爱纽约什么?
“纽约市内居住的多数是穷人,黑人扎堆的地方,但也是艺术家们最喜欢的地方,因为纽约的时装与艺术潮流引领世界。”
当代艺术,从来都是纽约的骄傲。先锋艺术猎手安迪-沃霍尔,不仅喜欢拿名人开玩笑,也喜欢戏弄一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1964年7月25日的晚上,安迪打开摄影机,对准对面一座高大的建筑奇观,镜头有且只有一个--帝国大厦。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八个小时后,安迪才关掉摄影机。最初版长大八个小时的《帝国大厦》,不可不称之为先锋电影的杰作。而这,只可能发生在艺术家聚集的纽约。
我们爱纽约什么?《穿PRADA的恶魔》告诉我们,在纽约,人人都为时尚疯狂。立志成为新闻记者的女孩,也要先过时尚圈那一关,才有机会展露才华。纪录片《九月刊》告诉我们,不作“女魔头”不能成就最顶尖的时尚传媒,像个男人一样才能不被纽约虚无的一面笼络。老伍迪的《子弹穿越百老汇》告诉我们,不是让子弹在百老汇飞一会儿,而是用黑色幽默和讽刺揶揄,来体会纽约的爱恨交织和残酷无情。
纽约的成长史与美国电影发展史几乎一致,火花四溅,创造革新,领先世界。在Tina教授看来,纽约并不能代表美国最有文化的一面,“纽约文化更具商业性和都市性,它是美和丑,精华与糟泊的集合体。”
美国90后大学生安德鲁,声称纽约人的语速比一般美国人快些。他承认这给他与中国的老师沟通带来许多麻烦,但他仍然为这个纽约本土人的标志而感到轻松愉快。


[阅读]
>>做生命的无名氏
文\茱莉小
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我们的世界并不缺少这样的人:有追求,有欲望,循规则,遂成功。但是,这样的蜕变并不是智慧。
心灵单纯,不经世事,以参悟真善美为己任的心灵,最多是人生表层的彻悟,但这样的力度达不到真正的感知。
如果你没有了解过作者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学和思想,你可以先去了解一些有关译者胡因梦的成长。
她曾是个演员,活在社会最浮华的表层。她也是李敖的前妻,人们围绕这她的爱情谈论她的叛逆。直到现在,从事身心灵研究已经几十年,围绕着克式的灵修翻译了二十几本包括哲学神秘学心理学在内的书。她从中看到了真理,找到了解答。
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你去保持一个状态,你是追求者,或者是纯洁者,甚至不在乎你是否怀着善意。而是在于你去经历它:聆听过,反省过,你由未知到已知,心灵被累积,产生空隙,在空隙中,你能安静的在这些空间里去顿悟。就像译者一样,从一个外求的人,开始向内探索,甚至改变了人生的目标,致力于让更多的人把生命最重要的根基打好。适时得做一个生活中的无名氏,脱离束缚、找到自我。
书里有一个例子很有意思:“心如果不塞满东西,就能听见附近的狗吠声、火车经过远处的那座桥所发出的声响,同时也能觉知到眼前那个人话语中的真意。”有空隙的心才能产生悟,心若太满,便会僵死,你由已知到未知,还不知道,这才是学习的真正开始。书里没有对问题的解答,只有不断的对你的生活发问。找寻真相,是给每个人的任务和悬念。
“真相”不会自动出现在你的面前,需要你的努力,换句话说,你要去体验生活,感受自我和其他,“一个饱经世故却不累积经验残渣的心才是纯真的”, 去感受“眼前的流水”“生病的动物”“即将被火化的尸体”“扛重物的穷苦村民”等等这些人生的折磨与不幸。再从中抽离出来,回归真正的纯净。
由无到有,感知人生的苦难,由有到无,给你的心留出空间,才能不断自我认知。生命便会在自我觉察中完成转化,会在你心灵的空隙释放出爱、自由和悟等等一切你无法追求来的东西。
三百五十六天,就像是一张心灵地图。每天一个关键字,让初次接触身心灵的读者能更好得领略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诲,又能让那些感知者们能随时提取出一些感悟检阅自己,译者胡因梦的笔触刚好让他们能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仿佛和朋友一样的安静交流和分享。
“没有奋力,没有意志力,也没有选择,没有欲望、没有念头、没有波动”,不管你现在是否年轻,你也会老。从不断的“doing” 回归到“being”仅仅是存在,你也许现在还不能洞悉这样的无名氏人生有何妙处,这一本《生命之书》是你最好的选择。

****感谢您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