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旗事件:全球通专刊259 | 中国移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48:31
【封面语】微小更能洞见生活,绝少空话,而多义理。
[语录]
>>“陶渊明也没办法与我相比。”
深圳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奎章在深圳东山湾修建了一所超豪华“海上皇宫”作为自己和朋友的度假之地和私人会所,他对此甚为得意。但这所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别墅却被认定为“非法占用海域”并在一年内遭到两次“强拆”。

>>“所谓‘京城四少’,也不知道由谁鼓吹而成,乃是汪雨、汪小菲、王烁、王珂四个富商公子哥儿,他们最大成就只是不断搞女明星,或者被女明星搞。”
随着台湾明星大S和“俏江南”少东家汪小菲的高调结婚,围绕这场婚礼的大量话题、口水战甚至官司也甚嚣尘上,网友这样调侃这些知名的“富二代”。


[专题]
>>微言大义
撰文/凌波
微博对于信息传播的力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无论是如刀的批评,还是温暖的互助;无论是静默地围观,还是畅快地直言,都证明了,我们来自生活,和对于自身与社会的关切。

公益
我们或许并没有参与过某个特定的公益项目,但我们肯定都转发过寻求帮助的信息。其实公益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得和我们的生活并没有任何区别。公益并不只是为别人做了点什么,更多的是为了我们自己内心的安宁。微博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传播善意与关爱的信息。
在139社区里,不少社区成员成为诸如阳光公益惠东协会这样公益团队的义工,定期参加公益活动。2010年岁末,,“责任中国”2010公益盛典在广州举行。“现场有多少人是微博用户,又有多少人曾经在微博上写过或转发过公益慈善短信的?”当主持人梁永斌的这个问题话音才落,他的面前举起很多双手,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从“茶缸”微博网站的捐米计划——— 每新增一位注册会员,网站即捐出10粒米,网友每写一篇微博,网站即捐出一粒米,到梁树新在微博上发起的“铅笔换校舍”活动,再到“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我们所传递的信息里有我们的关爱和关切。全体“微民”在当天的典礼上被授予“公益人物奖”。
微博传递释放着每个人内心的善良。正如颁奖词所言“以微博而民,将微弱、分散的个体为公益而集结,成为助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建言
2011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众多的委员代表们纷纷开办了自己的微博,征询网络建言。而更多的网友将自己对于社会的思考,或者只是想不明白的见闻传达给这些代表委员们。一位高中学生在网络发帖说:那天我下了课没事干,听说可以用中国移动的139说客和两会代表互动,就用139说客发了个微博,把我想到的一些问题说了说,说的都是真情实感,就是抱着没事干玩玩的心理,居然有两会代表把我的意见采纳了,还通过微博跟我聊了聊,……我觉得我都快成两会代表了!哈哈!
根据《2010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显示,微博去年一跃成为继新闻、论坛之后的中国互联网第三大舆情源。蒙牛“诽谤门”、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标等事件均以微博作为舆情源头率先披露。中国网民去年最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依次是征地拆迁、反腐倡廉、涉警形象。于此同时,政府也在积极关注网络民情,并通过网络来征集意见、完善立法、改进工作和进行政策解释。调查统计,2010年,网络舆论关注的前200个政策话题中,政府通过网络传达政策精神和解读公众疑惑的话题高达38.5%,借助网络平台征求民意进而完善相关法规占比高达24%。
围观
围观这个词一度带有些许的贬义,有着冷漠、无聊的意思。而现在,围观则称为微博最为重要的力量呈现之一。2010年,有人称为微博元年,在这一年具有社会影响的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上海大火后,人们献上的鲜花;还是宜黄强拆事件中无助的哭泣、厦门命案告破的线索。都可以看见微博围观的身影,甚至是微博围观者直接倡导、曝光和主导了事件的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对2010年微博用户经常使用的微博功能统计,排名前四的功能是:“评论”69.8%、“关注”60.9%、“热门话题”57.2%、“转发”39.7%。2010年在微博上影响较大的事件,有62%通过微博在1天内曝光,14%的事件在1-3天内曝光。
我们围观,是对弱者的支持,是对不公的抗议,也是对责任的承担。自然,并不是所有的围观都担负者道义,在笑话天地里,在创意空间中,或者在吵架的现场,在明星的周边,也有众多的围观者。公众的围观,可以让明星检点,让吵架收敛,让创意无限,让愉悦更多。


[阅读]
>>勤劳才能致富
撰文/茅于轼
--------
1999年的时候,苏洪涛(苏东)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中国人过分节俭的作风是经济发展的一大危害,为此他还写了一本书,书名是《走出节俭的误区》。当时我很不以为然,因而与他有过争论。那时我认为节俭有利于储蓄,有利于投资,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经济的发展就得靠储蓄。他未能说服我,两人也因此结缘。中间也看过他写的另一些文章,很有力量,犀利,有见地。对他,我不光是欣赏,而且还一直有些惊奇,虽然他并没有受过特别好的教育,但对很多问题却能够直觉式地看出其内在本质,这也常常让我感叹其过人的才华。我还欣赏他的为人,既能尊重别人,又能约束自己。
关于节俭和消费的矛盾,我到最近才想通。长期的节俭确实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从动态的发展看,消费不足可以用投资来弥补,到了下一周期,生产能力因为上一期的投资而扩大,但是消费依然不足,还要用投资来补足,于是下一周期需要更多的投资。如此循环,造成为投资而生产,而不是为消费而生产。全社会陷入越来越大的投资陷阱和面临生产能力过剩问题。这正是中国当前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我们的经济增长非常成功,可是百姓的生活改善却有限。高增长和低消费,就是储蓄过度的结果。
在2009年9月份的时候,洪涛跑来我家里一趟,跟我说了他要写这本书的想法。最初我是有些反对的,因为初听上去这像是一本流行的民族主义方面的书。但是,听他认真解释之后,我就释怀了。他的基本观点我是认同的。中国经济的成功有许多因素,大家都谈过了。但是中国人的勤劳却很少有人提到过。其实这一点极其关键。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中国人和外国人,或者比较一下有儒家传统的人和受其他传统影响的人,这个特点就很明显。中国工人的生产效率高,听话,吃苦耐劳。这些特点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中国人对很薄的利润也会不辞辛苦地追求。最典型的是温州人和四川人。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人跑到全国各地弹棉花,西到新疆,北到黑龙江,到处都有浙江人的踪迹。弹棉花赚不了多少钱,但是他们肯舍得远去万里之外,追求那一点点微薄的利润。改革开放后,温州人跑遍世界各国,在十分困难而且危险的环境下求生存。四川人也不怕吃苦。重庆的棒棒队,一个瘦小个子能挑150斤的货物,能爬很陡的坡,非常让人感动。这种精神是世界上少有的。这种传统可能和生活环境的艰难有关。因为这两个省都是人口众多、资源稀缺的省。
全局而观,和别的国家相比,中国就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地方。这一现状也造就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精神一旦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中国的落后局面也为以后的经济改革成功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在农村,从一个极低的水平出发,任何改善都能受到欢迎。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最主要的劳动力是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为中国建造了无数的高楼大厦、道路桥梁,为中国积累了两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挖了上百亿吨的煤。一切最苦最累的活都是他们干的,不但流汗而且流血。而他们的所得却只是一份极低的工资,但是比起以往在农村吃不饱的情况,还是有了根本的改善,所以没有发出任何抱怨。只有当这点微薄的工资有时还被克扣时,才会提出微弱的抗议(往往以自杀为代价)。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数量的几乎无限的、勤劳平顺的劳动力。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改革是别的国家无法模仿的。
但是在30年后的今天,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进城打工的农民已经不是吃不饱的农民,而是有着更高要求,权利意识也逐渐觉醒的一群人。如果认识不到这一逐渐发生的变化,仍然用老旧的劳动政策,是肯定会碰壁的。
关于中国人的勤劳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我觉得特别有价值的是,过去对这点很少有人提到,而苏洪涛在《了不起的中国人》这本书里却着重做了强调,我认为这是非常可贵的。

****感谢您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