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明德学院校草:小学生自拟“想得美”课表 “玩”成主要课程(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23:15

小学生自拟“想得美”课表 “玩”成主要课程(图)

2011年03月29日 10:19 来源:光明日报 

  “痛快玩、随便玩、继续玩、自然醒……”这是来自武汉的小学四年级男生麒麟自拟的“想得美”课程表(见附表)。每天七节课,“玩”是主要课程,其天真状跃然纸上。这份课程表近日被麒麟的妈妈贴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赞成者有之,质疑者也有之。采访势必打破这对母子的平静生活,因此,记者将视野投向“围观”的人们。

 

  一些人认为,这反映了孩子爱玩、松懈的天性,应该给予正确引导。更多人则认为,孩子“玩”的时间太少,压力大、负担重,以至于“玩”变成了“想得美”这样充满“自嘲”的事情。专家表示:“‘玩’不该只是孩子的梦想,如何让孩子们放心玩、有益玩,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上学是否真的不快乐?

  在这份课表中,周一是最“忙碌”的一天,分别安排了两节电脑课和三节体育锻炼类课程。作为调剂,下午最后一节课是“吃东西”。而双休日也排满了课程,当然,第一节课是“睡觉”,要到第二节课才“自然醒”。课表每天都安排了“玩”的课程,周一“玩游戏”,周二“痛快地玩”,周三“再玩”、“继续玩”,周四、周五“玩一下午”、“玩累了”、“休息一下”。除了玩的课程外,还有“练琴”、“看课外书”、“田径”等课程,相信这是小麒麟的业余爱好。

  麒麟的妈妈透露,麒麟今年10岁,学业负担不轻,由于参加了“培优班”,双休日也不能休息。这份课程表是她在收拾儿子房间时发现的,看后既忍俊不禁又五味杂陈,于是就把孩子的“梦想”贴在网上和网友分享。

  在采访中,很多家长表示“深有同感”;很多小学生也表示,真正上一堂“想得美”课表里的课程是他们的梦想。五年级学生萌萌正面临“小升初”的压力,他告诉记者:“我想痛痛快快地玩一天,我想有机器猫那种时间机器,在玩的时候可以把时间拨慢一点,让我敞开玩一次。我特别希望有‘遁地术’,这样在爸爸妈妈唠叨我的时候可以逃走。我最希望的还是有个能‘快进’的按钮,跳过上学的日子,直接工作。”

  上学是不是真的这么不快乐?很多学生家长也坦言,想让孩子“痛快玩”、“继续玩”,但一想到“小升初”等激烈竞争,只好“剥夺”孩子的休息时间。

  “学”和“玩”

  真的是一对矛盾吗?

  来自大环境的压力重重,就业、竞争压力慢慢下移,很多家长形成了一种刻板的观念:“上不了好幼儿园就很难上好小学;上不了好小学,读好中学就更困难;念不了好中学,读好大学的机会变小;上不了好大学,好工作就十分难找。”于是,在层层加码的压力下,上学变成了这么一段枯燥难过甚至想要逃离的经历。

  “学”和“玩”真的是一对矛盾吗?怎样让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又不留遗憾?就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王晋堂说:“玩不该只成为孩子的梦想。玩是孩子的权利和天性,实际上,‘培优班’、‘奥英’、‘奥数’等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孩子长远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王晋堂表示,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育均衡,“由于各学校硬件、软件差别较大,学生、家长都希望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往往自觉自愿地利用业余时间补课、上各种补习班。”王晋堂说,“如果各学校资源相差不多,同学们面对同一个起跑线,相信这种额外负担会减少一些,小学生能更轻松一些。”王晋堂说。

  如何真正给学生减轻负担?

  除了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本陆认为,“家长期待过高”、“学校希望进一步提高成绩”等压力也都结实地压在每一个小学生身上,让他们的童年并不轻松。“为什么在一些师资条件相对好的学校,小学生也十分辛苦呢?可见,这个压力来自于多方面。”王本陆说。但是,他同时认为,过于追求“轻松”也是不科学的。“学习并不是件很轻松的事,应尽可能有效果,减少一些题海书山的无用功。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有兴趣的学习。”王本陆说。

  而如何真正给学生减轻负担,王本陆认为,一些细则还应具体修订。“其实,只要读书就一定有负担。哪些负担是合理的,那些负担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负担又来自哪里,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定论。比如,每天应有多少固定休息时间、锻炼身体时间等指标如果能推广落实,相信对减轻学生负担会起到积极作用。”王本陆说。

  北京海淀区校外教育研究室主任吕文清则用“误区”形容当前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他告诉记者,“误区”来自两个方面,家长认为,孩子学习越早、越多,以后发展越好。但是“知识、技能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学习是有规律的。在小学也是孩子的少儿阶段,应以体验学习为主,像《朱子家训》中提到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等是十分必要的,除了体验,更能和家长交流,从中获益。初中阶段,学习任务应该逐步增加一些,但也要适度。现在的孩子,两三岁就要识字,什么都学,压力太大,同时生活能力、创造力也没有提高。”吕文清说。

  吕文清认为,学校在教学方面也存在误区。随着知识量的越来越大,老师总希望孩子能学到更多知识,而缺乏对知识的选择。“安全”、“艾滋病防治”等知识都想灌输给孩子,“其实,最核心的问题是把应用知识传授给孩子,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见得把所有知识都装进孩子的脑袋。”吕文清说。(本报记者 姚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