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被盗刷案例:首曝曾国藩秘密家书?细解“发迹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43:25

 

    
    曾氏家族的家系表可以回溯到中国历史的发端,并且自孔子的时代就相当清晰了。曾国藩是从著名哲学家曾子算起的第70代人,而他的那位远祖是孔大圣人最早的门徒之一。湖南的曾氏家族所由衍生的那个支派在元朝定居于衡阳,于17世纪移居湘乡,在这里世代务农。他们当中无人引人注目,直到其祖父曾玉屏,曾国藩在其文章中通常称呼他的另一名字——星冈。他对孙儿施加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随孙儿的年龄与日俱增。这位祖父年轻时好逸恶劳,但他听说外人预言曾家将会毁在他的手上,他便沉下心来,成为热情的模范农民与园丁。他怀着对祖先的深切敬意,首倡建立一座像样的宗祠,他认为,在所有的神灵中,祖先的神灵最值得敬畏,因为他们的兴趣和影响,无论好坏,都在家族之中,比那些更加遥远的神鬼重要得多。

  曾国藩在这么一位个性强大的长辈陪伴下成长,有了强烈的家族团结感。他的思想以家族为中心,他为了在兄弟和子侄中维护秩序井然的家庭生活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的一些最著名的书信都与家事有关。其中有一封写于他在京城升居高位时,获悉祖父得了重病,他为自己在京城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其双亲在家辛勤劳作而懊悔;但他为几位弟弟的孝行而高兴。他写道:
  
  诸弟仰观父、叔纯孝之行,能人人竭力尽劳,服事堂上,此我家第一吉祥事。我在京寓,食膏粱而衣锦绣,竟不能效半点孙子之职;妻子皆安坐享用,不能分母亲之劳。每一念及,不觉汗下。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若不能看透此层道理,则属巍科显宦,终算不得祖父之贤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则我钦佩之至。澄弟(国潢)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谓我是肖子贤孙,殊不知此非贤肖也。   
  
    曾国藩认为,家庭生活建立在孝敬父母与兄弟和睦的基础上是最重要的,这种团结而纯洁的家庭关系,一旦因仕途上升而失其单纯,就会遭到威胁。所以,他时常劝谕弟弟们不要放弃对农业的兴趣,因为家人必须靠此为生。他说:
  
  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我若有福罢官回家,当与弟竭力维持。老亲旧眷、贫贱族党不可怠慢,待贫者亦与富者一般,当盛时预作衰时之想,自有深固之基矣。
  
  在另一封信中,曾国藩敲响警钟,叫家人不要屈从于好逸恶劳、逃离俭朴生活的诱惑:
  
  甲三、甲五等兄弟,总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生当乱世,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多财则终为患害。又不可过于安逸偷惰。如由新宅至老宅,必宜常常走路,不可坐轿骑马。又常常登山,亦可以练习筋骸。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
  
  在曾国藩看来,最好的精神药方就是牢记他们经历过的艰难。他在1867年写道:
  
  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吾则不忘蒋市街卖菜篮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坳拖碑车风景。昔日苦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自知谨慎矣。
  
  不过,曾国藩还有强烈的家族自豪感,同时希望家族成员们的言行永远维护其已有的尊严。这意味着他们应该远离低级官吏,以免其交往伤害在京城身处高位的长兄,也可避免他们滥用权力。当曾国荃考取秀才时,按照惯例,曾国藩理应写信给主考官表示感谢,但他在家书中说他不愿这么做,因为那个官员声名狼藉。他接着写道:“我家既为乡绅,万不可入署说公事,致为官长所鄙薄。即本家有事,情愿吃亏,万不可与人构讼,令官长疑为倚势凌人。”这种行为不但会伤害家族的声誉,还会导致京城的高官们因曾国藩亲属在家乡的活动而给他记上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