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考试:天山碧血——记刘镇华烈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7:59:29

天山碧血——记刘镇华烈士

绥中县委党史办  田绍增

滔滔的松花江畔,巍巍的天山脚下,曾经有一位抗日救国的忠诚战士,在那里生活和战斗过。他就是边疆人民的优秀儿子——刘镇华。

刘镇华,原名刘树藩,曾用名刘进化, 1906 年生于绥中县永安堡乡小山口村。他少年立志出外谋生。1925年任吉林官银号宁安分号经理;1932年2月加同样吉林“抗日救国军”,任上校参议;1934年起任新疆塔城、伊绥霍特巩地区税务局长,新疆省财政厅副厅长。 1943年10月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时年37岁。


(一) 

刘镇华出生在一个生活拮据的普通农家。父亲刘文阁,母亲刘张氏,都是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其父在山海关一家百货店里站栏柜卖布谋生,家里的 10 几亩薄地因无人耕种而租给别人,靠微薄收入来维持 5 口之家的生活。

幼年的镇华,人小志大,求知欲强。他在本屯念了4年“私孰”居,又在前所屯读了二年高小,毕业后,考入了山海关田代中学。由于家境不好,只念了一年书就辍学在家跟着母亲干些零活。为了生活, 15 岁就跟着外祖父到营口市“四合客栈”学徒。

1926 年,镇华经人介绍到吉林被服厂驻奉天(沈阳)办公处充科员。翌年任运输股主任。 1928 年,入吉林永衡官银号,充粮业股一等行员,不久任会计课副课长, 10 月被派到宁安分号任经理职务。

镇华在沈阳、吉林、宁安,目睹日帝侵略魔掌不断伸进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国将不国,何以心安,他怒火心中烧,优国优民,渐渐地萌发了抗日救国的雄心大志。


(二) 

1931 年,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 · 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沈阳、长春、吉林相继沦陷。日寇如入无人之境,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中国人民不可侮,誓死不当亡国奴,在东北各地,在宁安,掀起了抗日救国的浪潮。镇华是有志男儿,怒视日寇的蹂躏,民族的危亡,心中燃烧着炽烈的抗日火焰。

1932 年 2 月 8 日,原东北军 13 旅 63 团 3 营营长王德林,揭起义旗,抗击日寇,在延吉小城子正式成立“中国国民救国军。”镇华高兴万分,认为救国的机会到了。当救国军总部参谋长、共产党员李延禄带着部队来到宁安时,他毅然把宁安分号的全部银款捐献给救国军,支援抗日,并带头参加了这支抗日队伍。

在救国军总部,刘镇华见到了总司令王德林,副总司令孔宪荣。二位司令见镇华年轻英俊,抗日坚决,很是高兴,当即委任他为抗日救国军总部上校参议。

从此,刘镇华随抗日救国军总部,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奋勇杀敌。


(三) 

刘镇华加入抗日救国军,把原名刘树藩改为刘进化。他作为总司令的高参,在共产党员李延禄、周保中等人的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为救国军献计献策,亲自参加战斗,为救国军作战胜利尽心尽力。

(一)首克敦化

1932 年 2 月上旬,抗日救国军总部决定攻打敦化城。刘镇华参加了王德林总司令召开的有各部队首领参加的军事参谋会议。会上他积极发言,分析了吉东的形势,阐明自己的观点。大家一致认为他判断正确。镇华受命同大家一起研究了具体作战方案。

敦化县城,位于长白山北侧,群山环抱,地势险要,又处于日军急欲修筑的吉会铁路的中心要隘,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战略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如夺下此城,即可得一处立足之地,据险击敌,煞一煞日寇的威风,又可以破坏日军修筑吉会铁路工程的进行,避免日军从朝鲜直接进兵侵略中国。

2 月 19 日,王德林司令下达作战命令,各部队按计划分别进入阵地。

20 日拂晓,敦化城被一片白濛濛的寒雾紧锁。城南门外,牡丹江水,如一条僵死的银蛇蜷伏在白雪皑皑的山谷里。这时,一支队伍沿着江面的雪爬犁道,卷起一团团雪尘,自北向南疾驰而来。走到近前人们才看清:这支队伍服饰不一,有的着东北军军服,有的着警装,有的则是普通农民装束。但是,他们的左臂都配带一条醒目的、红白相间的臂章,上书“中国国民救国军”七个大字,下角还缀有:“不怕死,不扰民”六个小字。镇华跟着队伍前进,走近城池,前方指挥吴义成骑在一匹洋马上举目向敦化城望去,只见城门紧锁,毫无动静。悬挂在炮台上的太阳旗,无神打采地缠绕在旗杆上,晨风吹来,旗角掠起,使这座阴森森的城堡增添了恐怖的气氛。

这一天,恰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城内敌人戒备森严,岂知救国军已兵临城下。晨六时许,攻城战斗打响。救国军连副史志恒率领战士搭起云梯,第一个越过城墙,冲入敌阵。各路战士也相继破门而入,同时高呼:“同胞不打同胞,省着子弹打日本人”以此瓦解伪军。

机枪,喷着火舌;小钢炮,冒着蓝烟。皑皑雪地不断地开着点点“红花”,冲杀声不绝于耳。硝烟陪伴着英勇的战士冲入敌群,顿时,伪军四处逃散,日军守备队乱了阵脚,拼命争夺西门,落荒而逃。

此战击毙日军 50 多人,一个团的伪军溃散,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救国军旗开得胜,军威大振,使人民对抗战充满了信心。

(二)海林阻敌

1931 年入冬以来,日本侵略军在吉林省境内连续遭到抗日武装力量的打击,损失惨重。深感如不尽早消灭这些义勇军,不仅吉会铁路永无接通之日,而且由于抗日力量的迅速强大,会把他们赶出东北。于是, 1932 年 3 月,日本关东军司令长官本庄繁一,命令第 2 师团长多门二郎,以该师团的天野旅团为基干,辅之以驻海、宁一带的日军和汉奸叛逆部队,匆匆向海林、宁安进攻。

救国军总部侦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召集军事会议。李延禄、刘镇华等参加研究作战方案。他们认为:海林是中东铁路东线的重镇之一,该地与其东邻宁安息息相关。而宁安境内,多是高山密林,又有镜泊湖天然屏障,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救国军要阻止日军东进,确保宁安持久抗战,必先夺取海林,给日军迎头一击。与会者表示赞同。接着,拟定了一个以攻为守的作战方案。

3 月 3 日,日军天野少将指挥的部队乘车由哈尔滨出发,4 日午后 6 时到达海林车站。

天野旅团,是日本侵犯东北的王牌军之一。攻奉天(沈阳)、侵长春、占吉林,都是以这个旅团为先锋。为了对付这股强敌,狠挫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镇华和战友们决心打胜这一仗。

3 月 7 日晚,队伍披着夜幕,沿着中东路两侧的山路出发了。

8 日拂晓,战斗按预定计划打响。北路的吴营首先冲进街里,呐喊着向商会大院扑去。顿时,枪声大作、掀起一股风暴,直向日军旅团司令部冲去。日军卫队惶然无备,措手不及,被击毙数人。天野旅团长惊闻有变,强作镇静,想指挥日军抵抗,但弄不清救国军来了多少人,急忙命令部队突围。救国军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高呼“活捉天野 !”战斗殊为激烈。一时间,炮声隆隆,声震全市,战斗一直打到午时,天野在其卫队的护卫下,仓惶向宁安、牡丹江方向溃逃。

是役,毙敌 84 名,缴获给养车 7 辆,手榴弹 12 箱,子弹万余发,洋马 6 匹。巩固了吉东的抗日根据地。

(三)“墙缝”之战

1932 年 3 月 12 日,救国军总司令部在驻地虎林召开军事会议。根据侦察的情报,总部参谋长李延禄,上校参议刘镇华等人提出建议:救国军必须在“墙缝”一带打好伏击,防止铃木旅团渡江,从对岸大道向吉敦线进剿。会议采纳了这条正确建议。

“墙缝”,位于额穆县东部,是从敦化通向宁安的咽喉要道。这里原是一条古老的通商道路,依山傍水,一侧是巨石叠起的石壁,一侧是波涛滚滚的牡丹江。大江对岸的开阔地上,有一条大道通向宁安。

3 月 18 日拂晓,敌小川松本大尉带领日军,以伪军曲团李营为先头部队,经官地向石塘开进。在万籁俱寂的清晨,敌人人叫马嘶,很远就被我伏兵听到。各部队马上各就各位,静候日军大队的到来。

当日伪军进到滴达嘴子,预先埋伏在那里的救国军按既定计划,将敌人全部放过。当爱国猎户陈文起前去诱敌,将敌引入“墙缝”一带伏击圈时, 5 里多地长的伏击队伍一跃而起,向敌人猛烈射击。顿时,枪炮声,喊杀声震撼山谷。骄狂无备的日伪军,此时如丧家之犬,东撞西窜,乱作一团,激战 2 小时后,伪军举白旗投降,日军仓惶撤退。

这一仗,毙敌指挥官小川大尉以下日军 120 名,缴获给养车 17 辆,辎重车 25 辆。

(四)宁安血战

宁安,北濒哈绥路,南与敦化呼应,东面又与救国军总部东宁毗邻,既是战略要地,又对救国军大本营构成威胁。自从依田旅团兵逼绥宁,占领宁安以后,这支日军便是威胁吉东抗日区的一颗硬钉子。救国军总部认为:宁安不下,救国军终难立足,必须不惜代价拔掉这颗钉子。

在救国军总部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周保中参议长、刘镇华参议参加制订了作战方案:决定抽调救国军精锐 5600人,兵分五路,夺取宁安。

1932 年 10 月 1 日,各路人马分别进入指定地点。5000 余抗日健儿英姿飒爽,信心百倍,等待那动人心弦的总攻号令。

夜幕,悄悄地降临,宁安古城披上一层黑纱,从牡丹江东岸开来一队人马,涉过冰冷刺骨的江水,向城门摸去。

守卫卡子门的伪军见城外飞来一支队伍,急忙把枪栓拉的“哗啦啦”山响,高呼着口令。他们哪里知道救国军早有准备,对答如流,毫无破绽。伪哨兵真的把救国军当成出城剿匪的自己人,毫不提防,大开城门。这时,总攻的炮声响了,各路人马按预定方案杀进城内。驻守各处的敌军弄不清救国军来自何处,盲目操枪使炮,狂轰滥炸。他们这样一来,反而暴露了目标,被救国军一顿猛揍,东逃西窜,鬼哭狼嚎,一片混乱,救国军占领了城内大半。

天色放明,敌人组织队伍反扑,在城中心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双方对峙到中午,敌军救兵涌至,救国军为保存实力,下令撤退,待机除敌。

此役,救国军炸毁了日领事馆,毙敌大尉 2 名,获日军手枪 7 支,三八式步枪 26 支。以后,救国军又第二次攻打宁安,进行拉锯式的战斗。救国军虽给敌人以很大杀伤,但因形势恶化,敌人不断增援,救国军弹药告竭,抵不住日军的凶猛攻势,终于在 1933 年 l 月 13 日全线撤退。刘华镇随同部分救国军将士撤出东宁,转入苏境。(四)

刘镇华同救国军战友们告别了白山黑水、父老乡亲,退到了苏联的乌苏里斯克(双城子)。他整天心急火燎,思潮起伏,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日寇践踏,想到 3000万同胞在受苦受难,抑制不住对日寇的满腔仇恨。他吃不下,睡不着,痛恨自己壮志未酬,愤愤地说:“小鬼子,你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回来收拾你们的。”

几天后,刘镇华同战友们一同乘车到了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这里有吉林救国军、自卫军两万人左右。所带武器全部被苏军收缴,只给每人留下生活用品。

在义勇军驻地周围有苏军的岗哨,不准自由出入,医疗、洗澡、开饭,都得站队报数,由苏军引导。当时,正值苏联经济困难时期,每人每天只能领到四百克的主副食,人们只能吃个半饱,个个饿得面黄饥瘦,四肢无力,躺在铺上不愿动弹。冬季的西伯利亚,气温常在摄氏零下四五十度,天气很冷,燃料不足,每个人又没有御寒的冬服。但镇华和战友们是祖国的优秀儿女,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了回归祖国,重返前线,消灭日寇,困难再大也无所畏惧。就这样,他度过了一个多月的时光。

1933 年 3 月初,镇华和战友们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部队领导宣布分路回国。决定第一路是高级将领,从欧洲取道回国;第二路是其余官兵,经西伯利亚铁路由新疆塔城回国。大家听到这个喜讯,整个营房都沸腾了,恨不得插翅飞回祖国,重返前线。

第二天,镇华和大家一起乘闷罐车西行。列车穿过西伯利亚荒原,路过贝加尔湖,几天后到达离新疆边境塔城最近的一个车站——阿牙古斯站。部队稍事休息,又换乘苏方运羊毛的卡车向塔城方向前进。车只走了三站,因春融路泞,汽车无法前进,大家就下车步行。这里离塔城还有六七百里,要走七八天,但大家的给养只够吃四天的,困难又增加了。镇华面对现状,动员大家节约粮食,勒紧裤腰带,咬牙也要回到祖国。经过五天的急行军,越过荒凉的戈壁滩,渐渐地接近了新疆地域。最后的两天,吃的东西几乎都光了,为了前进,把身上带的生活日用品如:毯子、手表、衣服、皮带等等拿出来,向当地居民换几片面包、几棵白菜、几个土豆、几根酸黄瓜、酸柿子充饥。他们踱着脚、咬着牙,日夜兼程,艰难地走着、走着,有一些人没有死在战场,而默默地倒在这荒凉的戈壁滩上。疲备、饥饿、死亡威胁着镇华和他的战友。他坚定、顽强,以惊人的毅力,同大家结伴同行。

经过七天七夜的拼搏,镇华终于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胜利地到达了塔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五) 

镇华踏上祖国的土地,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塔城各界代表,高呼着“欢迎东北义勇军”,“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夹道欢迎,非常热烈。沿途还摆着茶点、水果之类的食品,慰劳义勇军官兵。归国的将士们沉浸在无比幸福之中。

在塔城休息一个星期,镇华随部队启程去迪化(乌鲁木齐)。一路上看到了战乱的景象,一片凄凉。原来新疆在 1932 年爆发了“四 · 一二”事变,赶跑了新疆督办金树仁,盛世才纂夺了军政大权。他为了欺骗人民,巩固他的统治地位,提出“实行民族平等”、“保证信教自由”、“建设新疆,收复东北”等口号,当时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和东北义勇军的拥护。镇华审时度势,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他决定留下来参加边疆建设。

由于镇华在东北金融界工作多年,有丰富的经验和很强的业务能力,被安排在新疆省银行任总稽核兼任省财监会委员。他为国为民,勤奋工作,表现出卓越的才能。 1935 年 l 月,他被委任为祖国边陲重镇——塔城税务局长,掌管财经大权。

1935 年 12 月,镇华的理财能力被发现重用,提升为伊、绥、霍、特、巩地方税务局长,负责西北边疆各县的财政工作。驻地伊宁是通商口岸,位置十分重要。此时,镇华正值中年,精力充沛,思想进步,政绩突出,给边疆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加入“反帝分会”。

镇华在伊犁工作期间,反帝爱国的思想仍在滋长。适逢联共党中央派中国共产党员俞秀松(化名王寿成)到新疆帮助督办盛世才稳定政局,实施建设。他为了作盛世才的统战工作,在迪化成立了一个“反帝联合总会”,盛世才出任名誉会长,他为秘书长。反帝总会下设若干分会。镇华了解到:“反帝会”的任务是领导全新疆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保持和平稳定的局面,以便集中力量建设新疆。反帝总会、分会的主要负责人多是共产党员。他想,自己参加救国军就是为了反帝,适逢反帝组织又成立了,正是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他积极报名参加“伊犁反帝分会”。由于他态度坚决,认识较高,被伊犁群众公举为“伊犁反帝分会”委员,负责青年工作。

参加反帝分会以后,他不仅自己带头接受反帝总会的宗旨与任务,遵守反帝会的纪律,履行会员的义务,执行一切决议,还积极宣传和落实中国共产党帮助盛世才制定的“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他同分会其他领导人一起办“训练班”,培训干部,教育会员,搞好“救亡”活动,推行节约竞赛。还组织召开纪念“四·一二”、“五月国耻”、“七 · 七”、“八 · 一”、“九 · 一八”等应时报告会、晚会。还发展会员,扩大反帝队伍。利用张贴标语、组织宣传队到街头宣传等形式进行宣传工作。镇华以身作则,亲自参加排练节目,扮演角色,在伊犁群众大会上演出,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此外,他还号召青年们,在业余时间参加挖冰抬雪等义务劳动。由于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伊犁地区反帝活动轰轰烈烈,社会形势一派大好。

(二)组织“汉文学会”

镇华自幼酷爱学习,虽没有上过大学,但经过自学,对汉族文化颇有造诣。自抵新后,对边疆地区文化落后的状况深有感触,他立志发展民族文化,提高文化水平。在他积极倡导及努力下,于 1939 年 1 月成立了“伊犁区汉族文化促进分会”,(上属迪化总会)其宗旨为:发展以民族为形式,以六大政策为内容的各族固有文化,提高伊区汉族文化水准。在各机关、各社团首领并汉族公务员及市民约 300 人参加的大会上,根据“汉族文化促进会”之章程,全场一致推选 16 人为执行委员会委员,刘镇华被公举为委员长。镇华不辜负群众的重托,挑起了重担。从此他领导分会同全体会员一起为边疆人民的文化事业做了许多工作,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促进了伊犁地区文化的发展。

(三)协助毛泽民做好财政工作

镇华对新疆省财政厅长、共产党员毛泽民(化名周彬)采取的整顿新疆财政、训练干部、发行新币、修订限制金银出境暂行办法、建立财经委员会、发放农业贷款、成立商业银行等措施,非常欣赏。因此,他在工作中积极贯彻执行这些措施,把整个地区的财政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对税金的利用,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精打细算,不铺张浪费。他努力工作,赢得了伊犁各族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成为全新疆有名的模范税务局长。

1941年初,镇华被调到毛泽民身边,任省财政厅副厅长,兼新疆工程委员会副委员长。从此,他如鱼得水,努力学习毛泽民的先进思想,优良的工作作风,丰富的理财经验,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为了更多地接触毛泽民,他还把家属从伊犁迁到迪化来,同毛泽民做邻居。

1941 年 4 月,镇华同毛泽民厅长一起,为解决新疆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在全省发行了计划为 500 万元的建设公债,动员各族人民积极认购,支援建设。为了实现这一措施,刘镇华同毛泽民一起亲临“迪化市民大会”、“工商界群众大会”、“反帝总会”讲演,阐明发行公债的意义和人民认购公债的责任。会后,认购公债的热潮在天山南北迅速地掀起来了。伊犁城四天内,各族群众认购 30 万元;吐鲁番三天内认购 15000元;迪化工商业在一次各业代表会上就认购 50 万元。由于宣传、组织得好,各族人民踊跃认购,所以很快就发行了建设公债 670 余万元,超过原计划的 34 % ,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

在执行财经纪律上,镇华非常坚决,不畏权势。如: 1941 年 4 月 29 日,批复盛世才的御用工具、省公安管理处的预算时,他坚持“照实际需要”“对公安管理处,各监狱及警察学校进行‘清查’‘核编’”。他坚持原则,辅佐毛泽民为新疆人民掌好财权。


(六) 

镇华从东北到西北,一直积极反帝抗日,拥护共产党的主张。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和他从少年时起就阅读进步书籍、马列主义著作分不开的。在抗日救国军中,他同共产党员李延禄、周保中等人朝夕相处,有较好的共产主义思想基础。在伊犁地区工作时,伊犁同苏联接壤,受苏联共产党的影响较多,加之新疆督办盛世才采取亲苏联共政策,八路军在迪化设有办事处,在伊犁有学兵连,共产党参政议政。特别是受实际上是共产党领导的“反帝会”的影响又很深,因此,发展了他的进步思想。在机关他的办公桌上,家庭的书架上,都摆着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列宁主义问题》,以及毛泽东、鲁迅的著作。工作之余,他认真学习这些书籍,反复领会精神实质,经常孜孜不倦地学到深夜,从中吸取了很多政治营养。他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共产主义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日臻成熟。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同盛世才有个“三不”协议,即:共产党的组织不公开;不发展党员;不宣传马列主义。所以,镇华没有机会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同盟者。

镇华身居上校高参、税务局长、财政厅副厅长的高位,但他一生平易近人,为人慷慨大方,做事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从不搞歪门邪道。他经常对家属们讲:“有国才有家,国家好了,不愁家里没饭吃。”他的钱就放在机关办公桌的抽屉里,从来不上锁,哪个人有了困难,随便拿去用。新疆物资缺乏,职工生活困难,他经常给大家批点东西,但他自己从来不要。他对家里人说:“好事要让给职工们,让他们买。”那时的税务局每年都有提成钱,他都分给职工,自己一文不要。


(七) 

1941 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暴发,希特勒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了苏联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几个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逼近莫斯科。国内的抗日战争也进入了最后阶段。日寇向我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疯狂扫荡。蒋介石又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此时新疆的形势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新疆督办盛世才认为“亲苏、联共”靠不住了,便露出了反革命的狰狞面目,开始转向国民党,步步投靠蒋介石。把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逐渐从要害部位上撤下来,紧接着又制造了几个所谓的“杜重远阴谋暴动案”、“崔荣昌案”、“陈培生案”、“六星社案”,诬陷、迫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一时间,新疆上空乌云滚滚,一片白色恐怖。盛世才的御用工具——公安管理处的特务们上窜下跳,搜集情报,妄图扑灭亲苏、亲共、反帝反独裁的革命烈火。

不幸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1941 年 8 月 31 日晚,乌鲁木齐明德路 40 号大院,突然开来一辆坐满刽子手的汽车。他们闯入刘镇华的家,大声叫嚷:“刘镇华,跟我们走一趟!”这时,镇华的妻子张襄华不在家,这帮匪徒连拉带扯地把镇华推上了汽车。

这时期,人们不知什么时间被扣上什么罪名让盛世才抓去。当地流传这样一首童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狗咬;

夜来汽车声,天亮抓多少。

镇华被捕后,家也让匪徒们翻了个底朝天,抄出了好几箱子马恩列斯、毛泽东的书籍。他们把这些书叫“红胡子”,都给烧了。刘镇华的父母及亲友们、财政厅的同事们,都不知道刘镇华犯了什么罪,只知他爱国爱民,日夜操劳,为边疆人民谋幸福。他的家一贫如洗,为政清廉。后来人们才知道是因“杜重远阴谋暴动案”被诬陷入狱的。

所谓“杜重远阴谋暴动案”,发生在1940年秋季,是盛世才一手炮制的,矛头是指向共产党的。

1939 年 7 月,杜重远任新疆学院院长。他为了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生活,经受锻炼,并向牧区广大群众宣传抗日,组织了一个有 200 多名学生参加的“新疆学院暑期赴伊犁旅行团”,这是经盛世才同意的。他们每到一地,在墙壁、电线杆等醒目的地方贴上大标语,宣传抗日,召集群众作形势报告,表演《新新疆进行曲》等文艺节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群众纷纷募捐寒衣,开展献金运动,为支援抗日前线作贡献。此时,刘镇华正在伊犁,支持了这一活动。

宣传抗日有什么罪呢?盛世才是一个多疑善变、善于政治投机的封建军阀。他诬蔑杜重远去伊犁等地是网罗党羽,图谋不轨,说他与“汪精卫勾结”,企图组织一个“阴谋暴动集团”,还给他扣上了秘密共产党员的帽子。这个案子,目的不仅在于逮捕杜重远,而是清除异己。受此案株连的包括刘镇华在内的进步人士达 400 人以上。

刘镇华被捕前,省公安管理处曾收到密探密电:地方税务局长刘镇华,在伊多年,每遇地方事宜,如开会等,把持一切,各机关首领对刘某暗表不满。”加上刘镇华在省财政厅与毛泽民来往密切,盛世才早就把他列入重点监视对象。逮捕刘镇华只是借“杜”案之机,达到他反共反人民,铲除异己的罪恶目的。

刘镇华在狱中受苦受难。盛世才利用他的 137 号秘密审讯委员会进行野蛮地刑讯逼供。 137 号委员会设在市内天主教。这里阴森森、血腥腥,各种刑具应有尽有,酷刑花样翻新。如上大挂、坐飞机(吊杠子)、坐坦克(即火椅子)、坐唱针、戴脑匝铁匝和橡皮匝、抽皮鞭、跪炭渣、挖肋骨、钩舌头、锥刺腮、打手板、钉手掌、背杠子、穿尿道、夹子弹、冷气冻、热气熏、灌辣椒水等刑法,穷凶极恶,惨无人道。

刘镇华被审讯多次。他气宇轩昂,坚贞不屈,据理力争,申诉抗日爱国无罪,揭露他们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共反人民的罪恶伎俩,控诉他们陷害无辜、肆无忌惮地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暴行。在审讯室里,他宣传反帝抗日思想,赞扬共产党为国为民,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

由于刘镇华不但不认罪,并且横眉冷对,慷慨陈词,击中了他们的要害,敌人恼羞成怒,终于在 1943 年 11月,继共产党员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之后,将刘镇华秘密杀害。

刘镇华为了抗日救国,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利益,为了追求和实现共产主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原载《新疆烈士传》本刊有删节)

(赵  犁  编辑)欢迎访问辽宁双拥优抚工作图书馆http://lnsyyfgz.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