铠甲勇士召唤器折纸:李孝萱讲述现实对创作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4:07:11
 在邹建平主编的《现代水墨二十年》中,他给李孝萱的创作划分了三个阶段:1983-1993是李孝萱的特写阶段,比如画中有一两个边缘性的人物,再配上各种各样的背景。1993年以后就是一种大场面的描绘,比如说《大轿车》。现今又是一种特写场面的回归。但这个特写场面与之前的特写场面有差别,李孝萱的表现方式改变了,由繁复变为简练,用墨也多用淡墨,还有表现人的机械的异化。

  李孝萱上大学的时候,学习与创作只有一种手段,那就是"写实主义"。大家判断艺术作品和学生业务水平的好坏都持这一种标准。那时根本没有像现在这样眼花缭乱的所谓风格,所谓主义。至于西方绘画能够看到的也就是古典主义、印象派和野兽派的作品,而西方十九世纪后在艺术上发生的革命,李孝萱都知之甚少。大家孤立在"写实"这一个标准上,地球另一端的世界,他们的生存状况,在艺术上的行为与现象,包括各种流派,各种主义的形成、发展乃至被一个个新的主义取代变革的状况李孝萱全然不知。那时候若是稍有个性的学生,有些新鲜的想法也只有揣测、捉摸的余地,却不敢落在纸上实验一下,然而李孝萱大都不觉得有压抑之感,因为李孝萱从小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自然也就习惯了。李孝萱生长在城市,对农村、农民少有了解。如果试图搞些创作就得隔开自己了解的生活,到农村或厂矿企业体验生活,这才叫有意义。

  读大学之前,李孝萱就具备了一定的写实能力,当然那时所建立的写实能力肯定有更多是概念化的。当时李孝萱上中学常在市少年宫搞创作,当时的中央文化组副组长王××曾多次表扬李孝萱的写实能力。恢复高考那年李孝萱考入了天津美院中国画系,那时候中央美院的体系一直影响着李孝萱的教学,这个体系说穿了就是素描指导下的中国画,一切按素描的观察方法,它的好处不待多说了,但它的问题也很明显。天津美院有一批老先生一直倡导对传统绘画的继承,所以李孝萱在学习中既把央美的写实能力拿过来,同时又非常重视笔墨的传统,才没有使李孝萱偏执。

  直到毕业那年,李孝萱着手创作《1976年7月28日晨……》,即表现唐山大地震的毕业创作,那年李孝萱21岁。这幅创作长约7米,高有2米5左右,它对李孝萱后来的人生与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场灾难李孝萱亲临过,可谓死里逃生,李孝萱的生命逃过这一劫,却没有逃过因地震这幅画给李孝萱的命运带来的劫难。李孝萱清楚地记得在搞这幅毕业创作的时候,指导教师的要求是画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最强烈的、最想表达的,于是李孝萱决定画这张大画。老师了解了李孝萱的创作意图,激动地说:"好!这是个永恒的题材。"李孝萱倍受鼓舞,充满激情,充满幻想,没日没夜的投入到这幅画的创作中。然而,正当李孝萱激情跃然的时候,意外和不幸就跟着李孝萱来了。先是毕业创作被禁止画下去,成了有问题的画,然后是李孝萱母亲患了绝症。有问题的画令李孝萱不甘心,依旧继续画着,由此引来了公安局的干涉及一系列的罪名和人格上的侮辱。与此同时,母亲的病在日益加重,生命危在旦夕。背负着双重的压力与痛苦,令李孝萱实在难以承受,简直令李孝萱绝望。

  因地震这幅画,李孝萱没有如愿以偿地留在学校任教,被分配到天津塘沽图书馆,一个根本没有画画条件的地方,在那里暂时驻留了脚步。没多久李孝萱母亲就离世了,强烈的打击使李孝萱一蹶不振,几乎失去了画画的兴趣。

  经过很长时间的调整,李孝萱带着自己的作品到了中央美院去见卢沉先生,卢先生看了李孝萱的画后特别激动,予以李孝萱很大的鼓励,并执意让李孝萱考他的研究生,但对外语李孝萱一窍不通,为此让先生失望了。1985年9月,经过几年的漂泊、流浪、镇痛,在李孝萱的老师陈冬至、白庚延等先生的呼吁下,李孝萱调回了母校。当李孝萱重新拿起笔,整理自己大脑的瞬间,李孝萱的兴趣全变了。李孝萱曾经想象的现实主义,曾经建立的那些写实能力,驻足于李孝萱过去和当时受伤的灵魂里行走的当中,一下子产生了对抗。不知不觉之中,在李孝萱的潜意识里发生着异变,所呈现的人物在审美中无形的指向了审痛与审丑。从此,便开始了李孝萱的离经叛道的路程,一个伴着艰辛、压力、谩骂,且又自由的世界。李孝萱沉迷于蒙克、德国表现主义以及一些更前卫的语言和形式,尝试着种种不同的表现手段,画了一批创作。在这当中,李孝萱的情绪也随着一会儿沉入地狱,一会儿又爬上来想见到光明。面对现实和强大的社会压力,为了改变李孝萱当时的生活困境,李孝萱暂时想放一段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度也曾着手写实创作,最简单的也是最功利的想法就是想在全国美展中得奖。而这种想法连接着李孝萱着手的几幅创作均被美协的官员打入冷宫,李孝萱的命运好像被规定好了一样,春风永远吹不到李孝萱身上,从此李孝萱再没有任何兴趣与这类展览发生关系,李孝萱的行为开始彻底的"放纵",在情性中游荡,那种忧伤的激情常常激发着李孝萱,不时的产生着创作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