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活的最高年龄:多媒体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27:01

摘要:为了适应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本文对多媒体技术以及远程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多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影响等有关问题作一些讨论。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远程教育  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为标志的电子信息技术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广泛应用又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教育革命,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和应用要靠计算机。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使数字化信息成为现实。
一、多媒体技术与远程教育
多媒体就是指使用一种以上的媒体,或者说载体来对信息进行表示的技术,它们将信息按一定次序有效地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具有人机交互能力的系统。所谓多媒体技术是指信息载体,可以是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的集成,它集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于一体。与通常我们所使用的人机交互系统比较,多媒体技术显得更加直观、生动,更易为用户所接受。
远程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将课程传送给校园外的一处或多处学生的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则是指通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像)以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
二、多媒体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1、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结合通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建立了一种开放型的教学环境,由共同化趋向个人化,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远程教学中的反馈问题也不再是难题。学生采用以个人化的学习和交互式集体合作学习相结合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终端前听远方教室中教师讲课,也可通过联网共享信息资源等等。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建成将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冲击和革新,使得教学从传统的密集型课堂教学走向个别化、分散化、社会化。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中,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得到了无形扩展。
2、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影响。多媒体对教学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其在外在形式和内在结构上都产生了变化。(1)外在形式的变化:利用多媒体可以克服了其它媒体单一表现及难以协同的弊端,有很强的易读性。而且多媒体的信息符号有文本、图形、图表、图像、声频、视频、动画,这些媒体信息形式通过计算机的集成处理,形成了一种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结合体。具有高趣味性与启发性,同时可以补充实践教学环节之不足。(2)内在结构的变化: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模式,把信息的组织形式与信息内容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为各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给受众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多媒体技术对远程教学传输模式的影响。现代多媒体技术使远程教学传输过程网络化,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传播的范围和时效,使教育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地域、国界、气候等的影响,只要网“撒”到哪里,网上的课件就可以通向哪里。真正打破了明显的校园界限,一改传统“课堂”的概念,学生能突破时空限制,可以接收到来自不同地区、国家、教师的指导。具体的传输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1)在线教学模式:在线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直接通过网络进行实时教学;(2)离线教学模式:离线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发送教学材料,学生在接到这些材料后在非上网时间进行学习。将在线与离线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是现行远程教育值得采用的一种模式。
4、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虚拟现实,使学习者如身临其境,从而优化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远程教学,它创设了一个多媒体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里,可以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它可以给使用者造成一种强烈的幻觉,使得置身其间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周围的虚拟现实世界中去,并对其真实性丝毫不产生怀疑。在这种环境中学习的人,不仅能强烈地感知而且能动手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从而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5、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强调用系统观念分析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并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而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并不等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并不在于表面媒体的使用,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更新。大力加强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全面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关键,只有教师具有了强烈的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意识,而且懂得了如何在教学和管理中使用,计算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资料:
[1]沈逸.多媒体教学应用与CAI的比较研究.开放教育研究.1999.5.
[2]徐海等.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电化教育研究.1999.5.
[3]冯锐.论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中国电化教育.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