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瞳孔:难得糊涂”对现实社会的提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23:47:32

郑板桥200多年前写下“难得糊涂”,无数中国人曾把这句话挂在自己的书斋里。这些人都不糊涂,“五四”以来,“德先生”、“赛先生”风靡中国,“难得糊涂”依然像中国哲学中富有粘性的调料,发挥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作用。


  实证主义扫荡了人类生活的几乎全部领域,“糊涂”早就没了空间。主义像丛林一样茂密,论辩盛行。今日之中国,科学精神终于战胜蒙昧,民主思潮势如破竹。现在谈“糊涂”,似乎很不合时宜。


  然而中国的事,不理性不行,理性至上的设计也不太好用。实践理性优先又常常遭到不同方向的攻击。比如我们搞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人非说它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光这一个话题大概100年也争辩不清。稍微“糊涂”一点,是对非搞得明明白白的叫停。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然而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不是也算“修正主义”?别较真,成功就是对的。有史料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有中共领导人说过,马克思主义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太多。这是大清醒,你说它是“糊涂”也行。


  所有主义在中国都能找到根据,但任何主义在中国原汁原味地贯彻到底,又都会在某个地方“中邪”。把它“中国化”一下,你就硬说是背叛。这个主义参考点别的主义,你也说是背叛。社会上到处是“思想者”,都觉得自己最正确,这时的社会就像航空表演队在空中突然散开的一刹那。


  中国的大方向永远都是论证不清的,永远都会有人对它质疑甚至反对。主流对异见的宽容,以及异见对主流的挑战,正给中国社会挖出深坑,或许只要有足够多思想的水,它最终会像北京颐和园挖出的昆明湖一样美丽。


  但我们不仅要会挖坑,我们还得前进。中国不会有一条绝对正确的路,走带点弯的路,总比站在原地争论该往哪走要强,没人想犯错误,但回头看看,有些错误真的就是前进被迫付出的代价。无论眼睛盯着前进还是盯着错误,都有道理。


  以批判为己任的人,能把中国的所有问题一一揪出来,堆成堆,让人嗅到中国的臭气。其实你仔细闻,很清新的空气里,就包含着鸟屎和牛粪的气味。或许我们既要有搞清空气中不洁成分的能力,又要有注重整体感觉的“稀里糊涂”,它们不是非对即错的关系。


  中国可以处处较真,天天阔论,13亿人吵成一团该是多大的派对,想一想都让人过瘾。但最没劲的也是这种热闹。邓小平30年前说了句“不争论”,正是这句“不争论”让我们走到了今天。其实他并没有阻止中国内部的争论,他只是让这些争论适可而止。


  在世界各地的中华社会,“难得糊涂”在不同的意境和环境中引申发展,它追求大智若愚的高智慧境界,也追求在一个大方向上社会对具体纠结的豁达。作为复杂历史中形成的个人修身哲学,它对转型期社会遭遇的困境亦有所提示。科学精神必须弘扬,“难得糊涂”可以成为主义冲击社会的减震器。社会变革的目标越高, “难得糊涂”的哲学内容就越丰厚。它可以帮助我们甄别并锁定主要目标,忽略扰乱我们视线的各种枝枝杈杈。


  真理越辩越明,这个“明”,常常包含了某种“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