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塑包装材料:北京市十一学校课改的四个关键词(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4:28:56

北京市十一学校课改的四个关键词(1)

发布时间:2011-5-10 8:54:57  浏览量:204  【字体:大 中 小】

关键词1:课程整合

高效学习的前提

王云红

笔者曾对我校初一年级新生进行英语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很大,小初英语衔接出现断层。人教版初一教材起始阶段的内容对部分学生来说简单重复,无法点燃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学生缺乏系统有效的语音、词汇学习方法以及阅读策略指导,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明显不够,无法将知识转化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读写能力差,学习效率低。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针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特点,遵循认知发展规律,设置了“引桥”课程,进行了全面的课程资源整合。

 

整体设计

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我们将课内和课外教材整合,基本教材和阅读教材整合,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取学生资源,帮助学生整体构建初中英语知识体系。

课内外基本教材整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话题为主线,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心理、个性发展特点,添加、删减、修改,形成“模块-单元”的结构化组织。并在每一模块结束后,通过设计知识树。综合活动或主题任务检验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

阅读教材整合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极富内涵的作品;达到语言的整进整出,适当加强难度、广度,创设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语言和心智两方面都得到发展。

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到更贴近学习实际、生活和时代的信息资源,并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将课内外知识有效融合延伸,让英语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通盘规划

整体规划。学习人教版教材---新目标《go forit》,拓展学习外研社版教材——《新标准英语》,同时每年课外阅读量达到10万个单词以上。两年完成初中课程,达到英语课程标准五级要求。第三年初高中“引桥课程”,着重策略、文化、思维、性情养成,形成综合语言学习实践能力。

 

具体实施

语音和词汇的整合实施。为了搭建小初衔接的“引桥课程”,我们编写了《语音词汇巧学手册》,将自然拼读法与音标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发音规律和拼读规则系统学习七年级英语单词。初一开学即进行语音词汇教学,通过语音归类整体感知记忆词汇,为话题整合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作好词汇储备。

基本教材整合的实施。先确定模块教学话题,初一上学期将七年级上下册的24个单元划分成4个模块,分别是模块1——自我介绍、模块2——我的新学校、模块3——文娱活动、模块4——周末、假期与节日。然后将每一模块的相关内容和单元进行分类、排序、提炼和扩充。对于相关的子话题,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用整体的任务活动设计贯穿。

添加——提供更多同类型素材,整合两套教材中的相同话题、语法项目、词汇、练习等;增加不同质素材,两套教材中不同话题、词汇、练习等互补;增加阅读教材。

删减——结合学生实际,对比小学教材,删减七年级上下教材的部分内容。

修改——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及兴趣联系起来,设置更多的解决问题式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将整合后教材中的各个部分重新排序,使其更趋合理。

以初一模块1“自我介绍”为例,我们将两册书中有关人物介绍的8个单元进行了整合,涉及姓名、年龄,生日、外貌;爱好、能力、国籍、语言、家庭成员和职业等内容。以往逐个单元教学的方式,注重知识的循序渐进,却忽略了8个单元的内在联系。而“模块——单元”整合的教学更注重知识网络的建立,“学生己经会了的不讲”,将原来每单元3~4课时的内容删减、修改、增加、提炼,仅用4-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阅读教材整合的实施。英语教学每周5课时,3课时用于基本教材学习,2课时用于阅读。我们大胆尝试了体验阅读和技能阅读课,以全新的视角,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读英语书的兴趣。以《典范英语》、《书虫》等系列读物作为体验阅读的教材,引导学生大声朗读,以培养其英语语感。《超级英语》和《时文阅读》主要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保证时间、保证数量。

活动建构与实施。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开设系列活动课程、英语文化节。其特点是:将随意、低效的英语课外活动建构为系统的英语课内外活动课程,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各项课内外活动课程分别由各班设计、承办;所有活动由学生自主策划、主持、参与、评价,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由导演变为剧务。


(作者为北京市十一学校英语教研组长)

 

关键词2:学研导航

导向自主学习之路

郭祥锋

 

我们全体备课组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任务,精心设计编写“学研导航”,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研导航的编写体例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每课时必须都有的,每个学科的学研导航都有所区别。同时,当它完成学习“拐杖”和“工具”的使命后,应该立刻退出学生的学习舞台。

 

编写突出双重意图

学研导航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二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首先,学研导航不是简单地提供问题情境和参考资料,而必须在内容选择、活动设计上充分体现新课程新理念,通过这些设计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其次,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学研导航在初一阶段主要以1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容量来设计学习活动,提供学习资料。同时,又必须以课堂学习为主,兼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提高等学习活动,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更好地结合起来。

再其次,学研导航的设计必须着力在重点知识的引领与重点方法的点拨上做文章,给学生更多观察、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计的问题、选择的材料必须富有意义,而不是仅对教材上内容的重复罗列,它要能够引领学生观察、思考问题,感受思想方法,能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规则、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最后,导学讲义的设计必须具有保存价值,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再学习、再认识。

每节学研导航包括学习目标、自学导引、精题演练、理解质疑4个部分。其中,学习目标和自学导引是关键。

学习目标。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转变为不同层级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要达成的目标。分ABCD四级目标,目标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其中AB级是基础目标,每个学生必须掌握;而CD级目标较难,在学生小组和教师的帮助下绝大数学生可以掌握。

自学导引。提供与学生目标相对应的学习内容和例题习题。以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完成相应的书后练习为前提,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串”。设计这个“问题串”时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加大小组讨论的广度与深度,提高组内、组间质疑问题的层次。二是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系统。三是有利于学生对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四是有利于把学生引向更加深入的思考,加大学生思考的认真程度和深入程度。五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精题演练。学生自学后必须认真填写“自学后存在的疑问”和“对自学内容的理解”两部分内容。其中,质疑部分可选写,理解部分必写。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加强总结反思,让学生及时确认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存在问题。

另外,教师需要在每章的起始部分,给学生出示本章整体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清楚把握本章的知识脉络,明确整体学习目标。

 

使用关注用足用好

精心设计的学研导航,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关键看能否用足、用好,还必须有应用的技巧、实践的智慧。我们将学研导航的使用流程分为以下的四个环节:

自学环节。教师让学生带着四个任务去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学研导航上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阅读教材,完成自学导引,理解并质疑。

小组合作环节。学生利用课堂时间根据自学情况,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对“问题串”或代表性例题进行深入讨论。

教师精讲环节。教师精讲环节与小组合作环节互相结合,并非孤立存在,两环节合二为一,通过该环节实现思想方法上的提升和知识结构上的前后联系。

完善环节。学生课后对自学、讨论、精讲部分进行复习、完善,用红笔在讲义上进行记录整理,达到每节课学习内容的提升和前后知识串联的目的。

 

评价重在合理科学

以学习方式变革紧密相联的是评价方式变革。要充分发挥自学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优越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合理、科学的运用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初一学生在自学、合作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在初中起始阶段,我们需要设计较为详细和科学的评价措施,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发挥评价的指向与引导作用。

不可否认,当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到一定水平后,评价方式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变。比如,进入初二后,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教材能力的提高,学研导航在学习目标和自学导引的内容设计上就要向纵深和综合的方向发展。教师可以从整体结构上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和学法指导,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不同学习内容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该内容又应用了什么学习方法及数学思想方法,等等。

 

(本文作者为北京市十一学校数学教研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