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窗结构图:美国学者解析历史:假如马克思去指导美国内战(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11:47

    《考验美国:奴隶制、解放与人权》(The American Crucible: Slavery, Emancipation and Human Rights),新左翼书局2011年5月,512页。 

    如果卡尔·马克思当时住在纽约或芝加哥,他会给美国内战制定怎样的策略呢?一种可能是:马克思看到废奴在内战开始时的重要性,肯定会集中力量“打赢民主之战”,并要求他的同志用更灵活、更可能成功的战略来确保政治自由和社会平等。

 

    奴隶制和人类的交通、通讯、战争、劳役、金融、贸易、消费、制造、农业乃至内部革命和外部扩张等都有紧密联系,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一直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研究。很多有影响的著作认为,是奴隶制度和它的被推翻造就了现代西方社会。

    作为罗宾·布莱克伯恩的心血之作,《考验美国》一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时间跨度达500年,涵盖了美洲、欧洲和非洲的很多国家。书中的基本立场和许多元老级学者保持一致——强调奴隶在西方工业扩张中所起的作用,把奴隶制的灭亡归因于政治斗争,并且探究了奴隶制度灭亡后,曾经至高无上的白人统治者怎样在物质和意识形态上对社会加以重建。

    海地:被轻视的革命

    在本书的核心部分,布莱克伯恩谨慎地重构了海地革命这一标志性事件的年表,着重描写了这场被轻视的革命对美国、拉美各地的自由运动的影响。曾有某些学院派研究者评价说,海地革命“格外血腥”,本书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它跟同时代的其它革命没多大差别。在作者看来,18世纪末的海地革命者秉承了来自欧洲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并且把它扩展到整个美洲,对奴隶制度造成巨大冲击。不仅如此,海地革命还创造了新的概念——“人类自由与人类团结”,其地位可与现代社会的民主与人权理念比肩。

    《考验美国》一书汇集了大量数据,来支撑一种备受广泛争议的观点——奴隶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金融方面的支持。具体来说,除了从奴隶贸易直接得到的利润之外,奴隶制度还通过制造廉价产品出口海外、发展种植园、以及从国外进口大量便宜的原材料、增加对奴隶制产业的贷款等各类经济活动,培育了英美等国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工业。

    不过,布莱克伯恩没有接受经济决定主义者的主张,不认同“奴隶制度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它让资本家无法取得最大利润”。相反,他在书中把奴隶制的灭亡归因于它已经没有政治上的出路,广泛的公众争论,以及自由与平等观念在社会上的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