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北斗星怎么换油浮:固本清源---中国画-----找回中华民族文化的自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30:23

《固本清源---中国画-----找回中华民族文化的自尊》

一、概述

[日期:2009-12-31] 来源:国画论坛坚东网  作者:李拙 [字体:大 中 小]

(转载或出版务必征得李拙先生许可)

从意识到以物挡羞起,人类便开始了走向文明的真正旅程。就简单地把树叶捆扎于身的方法,在初期的人类当中,先产生了仿效(即学),接着便产生了“教”。所以,“学”与“教”便成了人类社会传递文明的最基本步骤。
      由于生存的必需,人类最早便懂得了团结。更因为生存,人类又不得不产生“群体意识”。各群体中简单的呼叫及肢体表述,慢慢地也就产生了默识和肯许。长期存在于群体中的这种“约定俗成”,也就成了这个群体最早的“基本文化”。群体与相邻群体间的这些“基本文化”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又产生了更大范围的“约定俗成”,也就慢慢地成为了“社会基本文化”。
     在宇宙间的动物之中,人类可以说是最具贪欲的高级动物。为了满足人类各种无休止的贪欲,人们便学会了各种欺骗与掠夺手段。随之越来越先进的工具和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形态也就在不断产生。
     最早的对于物质获取后的庆贺,首先产生了舞蹈与歌唱。继而,为了对这种“美好”的记述和明显各群体间不同的崇拜,慢慢地就产生了图画和文字。我们不论到世界何处去考证,图画是明显要早于文字的。如果说文字时代是代表文明的高级阶段,那么,图画时代就是人类文明的初萌时期。随着文字的不断丰富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图画”便从为了记述和崇拜等的实用中一步步地走向了人们对于“美”的一个新的取向―――装点生活。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中,文明与野蛮便在无休止地较量着,它们同时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部分。作为文化形态之一的绘画,从一开始便成了“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最早的记述、说明、装饰直到后来的“成教化、助人伦”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未失其对于“美”的承载。它也充分代表着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美”的不同崇尚与共同的“审美取向”。就单从绘画本体而言,不论在世界各国,从抽象到具象更到意象,从绘形到取像再到写意,应该肯定地说都是在不断进步。因此,以线作为造型基本的中国传统对于绘画的“构筑理念”,和从“应物象形”、“形神兼备”到“得意忘形”的“审美取向”,永远是走在世界各种绘画的前列的。至于说它的“普遍性”或“世界性”,是其他各民族文化走到这一文明时期后的必然认识所以,只有上升为“文化”,才是“文明史”的真正代表;只有高于生活原样的“社会人文意识”,才是真正的“艺术”。更由于进入文明的早晚不同,寄潜于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时差”也就不能弥齐地永远存在着。因此说,世界各民族间有共同认为的“文化形态”,而不可能有共同享用的“艺术作品”。 
    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野蛮对于文明来说似乎总是暂时占具上风的。从中国历史上看,不论是马背民族的成吉思汗,还是清皇太极引领下的清兵入塞,虽然都是用血腥的镇压与屠杀登上了统治的宝座,但他们不得不最终服从和融入了中原大汉民族博大的文化及早己先行了的文明。
    再从八国联军到二战时期日寇的侵略,这些入侵者最终不得不放弃对中华疆土的占据,而对于中华文化遗产的掠夺,却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侵略的“最终目的”。所以说,民族间最大的侵略是文化侵略,人类最大的臣服即是信仰臣服。                       
    为了物质的富裕,向世界各民族间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是极具科学态度的。而抛弃自己已“先进了的文化”,去盲目学取他民族的“时尚文化”,显然是既不科学又不可取的。中华传统的道德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它能使人们把许多的犯罪扼杀在自我规范的意识之中。因此,我国历史上曾几度出现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祥和景象。而“法律”对于犯罪后的惩罚和复杂的取证,却对于律师自身遭人打之后,在那些丧失了道德者们的共同伪证中,使其经常所运用的“法律武器”在此时也变得苍白无力。
高明的中国先民们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中庸》开篇就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有通过“教”,才可使人识荣辱、辨美丑、明是非、知得失。只有通过“教”,才能使人从小树立正确的处世思想,才能正常人们的心态,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科技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是人类智慧在进步,而不等同人类意识在进步;这个进步带给人们的并不全是惊喜,同时它也带给人们灾难与恐慌。所以,任何先进的武器都是为了去杀人而准备的;任何更先进的医疗器械,也治不了因经济短缺而徘徊在医院门外的患者及其亲人们的心病。因此,它并不能代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的明显标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关爱。
     人类在拓展和优化自身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对周围自然环境进行着破坏。人们在一味追求个人物质享受的同时,更多地已不顾及水深火热之中同胞那乞求的目光。仔细地去想,狼和灾难并不是十分的可恨,因为狼要吃肉是它的本性,灾难的降临大多是自然或必然。而真正可恨的是把同胞送到狼嘴边和把同胞推向水深火热之中的那些愚昧的贪生者。这些可怜的愚昧者压根就不会去联想吴三桂及其后来为日寇跑前跑后帮忙去屠杀同胞的汉奸们的下场。当然,“唇亡齿寒”的故事永远只是讲给聪明的人们去听的
    对“人性化”的倡导和注重,只能使整体的国民素质难以提高。法律条款的不断增加和所谓的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证明人们道德观念的不断薄弱和不断地走向消亡。                                             
     一个国家的真正富强,是国人们的安定与团结,而不只是表象物质的丰富所呈现出的浮华。         
    一个民族一旦丢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首先会失去民族凝聚力,则表示着这个民族将走向灭亡。  
    那么,“民族文化”又是什么呢?
    人们把长期对某种事物的亲近和占有欲望叫做“企盼”;把为了实现这个“企盼”所运用的各种手段和所有付出叫做“努力”;把“努力”后的得到叫做“满足”;把对“满足”的不断拥有叫做“幸福”;把对“幸福”的美好回忆和对“幸福”美好的向往就成为了“精神享受”。
人们把对某种事物习惯地崇拜及对过去美好习惯意识的承继和自然延续叫做“传统”。“传统”更是先辈们祖祖辈辈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对“传统”及“精神享受”的交流以及不断地想方设法的记载形式和传递方法的不同,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形式”,当然,其中也包含着各种各样不同理念的绘画。在人们已达成共识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今天,就更见“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所以说,“文化”永远只是民族的。而盲目追随和奉迎他民族好尚的任何“文艺现象”,都不会成为真正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在社会历史中所创造出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民族赖以维系和联络情感的根本,而不是多民族的人们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因某种共同愿望所产生的某一共同“信仰”;这种“主义”式的“信仰”,往往在这一历史时期过后便会被人们所共同丢弃。因此,对“他民族”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交流更加方便,对“他民族”民族文化学习的真正目的,应是为了去了解其的民族“好恶”,然后更好地去尊重对方;而不是为了去讨好或迎合对方把自己变成“他文化”的奴隶,也不是生搬硬套地去模仿用以改变自己,更不是为了糅合或融合而使自己变成不伦不类。至于民族文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自然会产生多种新的文化现象和形式。当然,这种新形式也必须是建立在民族尊重的基础上的。就如河边的泥土一样,它既不叫做“水”也不叫做“土”,而叫做了“泥”或“湿土”。但“泥”或“湿土”却是“水”走到那里就会自然地出现在那里的,它也并不能将所有的“水”或“土”从根本上全部改变。所以,我们允许科学的自然存在,更应保护“大山”或“大海”的原本,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有多种的“新”来出现。如果大家都刻意去“融合”的话,这个世界就会变成“一滩烂泥”。



123456789..26下一页  GO 【内容导航】 第1页:一、概述 第2页:二、概说“中国的绘画” 第3页:三、“中国画”理论队伍的建设 第4页:四、固本清源 第5页:五、“中国画”的概念 第6页:六、“笔墨”的概念 第7页:七、“中国画”的功能与作用 第8页:八、“中国画”的三不朽 第9页:九、“中国画”的意境 第10页:十、“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第11页:十一、“图”与“画” 第12页:十二、“国画”家的品德 第13页:十三“国画家”自身的定位 第14页:十四、笔墨当随时代 第15页:十五、推陈出新 第16页:十六、对“中国画”的学习 第17页:十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第18页:十八、“中国画”的鉴赏 第19页:十九、概说“文人画” 第20页:二十、“水墨画”、“没骨画”与“彩墨画” 第21页:二十一、“山水画”与“风景画” 第22页:二十二、“花鸟画”与“静物画” 第23页:二十三、概论中国人物画 第24页:二十四、说“大师” 第25页:二十五、论“名家” 第26页:二十六、“中国画”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