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侍卫大人:“竖子”工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1:03:07

“竖子”工程

  老子终于在河南灵宝竖起来了,高28.09米,重60吨,紫铜铸造,33公斤黄金贴面,总投资2588万元,很昂贵的一个物件。
  
  灵宝的老子比天安门的孔子要高出许多,这是不同地价的缘故,与老孔各自的出场价无关。天安门孔子9.5米,寓意“九五至尊”,不知灵宝老子的28.09米有什么用意。当然一定是有什么用意,只是我们肉眼凡心,参不透彻罢了。国人的聪明才智通常体现在这类地方,怕就连小数点里都蕴含着玄机。还有60、33、2588等,多半也是“玄之又玄”的东西。
  
  老子清净无为了两千多年,终于熬到金袍加身,阔气无比,这是令谁都意想不到的。即使他绝顶天才,大约也会困惑,那张曾经发出过“名与身孰亲?身上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式终极追问的嘴里不免也要憋出一句“螚这是揍啥唻?”。
  
  他当然不能理解,中国所有的塑像其实都归属“工程”,一是关乎地方形象,二关乎政绩,三关乎经济,反倒与本人关系不大。前段时间各地很热,凡能牵附,便竞相塑像,如雨后春笋,就连模样也仿佛春笋般大同小异了。
  
  诸子一面,百家一型,是中国造像的通病。你可以当他庄子,也可以当他孙子,还可以“混搭”一下,当他“庄孙子”,大家都以和谐为准。
  
  作为中国人分不清此“子”彼“子”多少有些尴尬,我就一直混淆着孔老庄屈,总觉得他们可以互为替身,至多就是一个人不同的生理时期,一些须眉短点,一些皱纹多点罢了。虽然可以从衣冠配饰、铭文路牌上区别他们,但那也就失去了塑像的意义,倒不如竖块牌匾的好。我想大多的中国人——包括那些塑像者——也都是这样“子”虚乌有的状况吧。
  
  “竖子”工程自然不是单一塑像,而是一举多得:既能拉动内需,填加GDP,又可彰显“文化传承”,还能制造富人官贾,也不失为“子”的福荫所在。造像毕竟强于造路,据说河南已有四任交通厅长不幸“落榜”,第五任也正在“赶考”的路上,谁知道他最终会不会将路修到监狱?这是大家比较提心的。
  
  中国的“子”毕竟不多,资源限量,奢华一些也是正常。尽管他们生时各异,身后塑像却一概堂皇,绝不会有罗丹的《巴尔扎克》般的造型。无论老子怎样“低调的华丽”,这次也必须披金戴银。你从巴尔扎克的晨袍上能刮到什么?除了一些铜粉尘埃,怕是连个包工头的口袋都填不充实。
  
  老子与道家的油水本来就不及孔儒。在现实,孔子比老子聪明许多,虽然也常布衣,也常落魄,但他的心学却是绫罗绸缎,镶金嵌玉。只是在大智慧大聪明上,孔子永远都是老子的学生。事实也是如此。
  
  老子生于乱世,所以他宁要“无为”。他的人与学委实不是趋炎附势、争名逐利的好教材。尽管许多官宦商贾据说都是《道德经》的忠实拥趸,更有人潜心研读,一副“道德”满满的样子。但研读是一方面,作为是另一方面,仿佛婊子比任何人都要了解牌坊,骗子比任何人都要精通心理,而他们的专业却在另外的地方。中国的人与事这样看也就对了,就像你不能将“婊子”“骗子”也列为“子”——尽管他们那么渴望塑造金身。
  
  世事过眼,如今众“子”早已各安其命,各有归属,余下的一些还在“正宗”与否的争夺之中,比如庄子、墨子、孙猴子……。这正是中国地大物博、文化悠久的一个证据。我想也不妨各竖各的,就像各地楼高的攀比,许你有甲“子”,就许我有乙“子”,或者索性“二乙子”。谁不想分得一杯“千年老汤”,为自己招揽招揽生意?
  
  我想了想中国的“竖子”艺术,其实就审美品位而言,中国最伟大最杰出的塑像当属秦桧跪像。寥寥线条,廉价材料,就在简单质朴间完成一次杰出的创作。在我看来,拿秦桧像与贴金诸子相比,简直就是天上与“天上人间”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