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玩具万吨水压机:晋京民--央视热播剧《开天辟地》语言文字问题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43:42

——该28集电视连续剧已于2011年6月15日-7月4日在中央电视台1套黄金时段播出

 

说明:

1.粗体是有差异的部分,请重点关注。

2.括号里面的一般为正确和规范的读音、用字或用词。

 

说在前面的话:

2011年2月18日,广电总局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中央电视台,总政宣传部艺术局,中国教育电视台发出《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文字质量管理的通知》,通知说,近年来,电视剧的创作、生产和播出持续繁荣发展,受到人民群众普遍喜爱、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时,电视剧的文字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国家有关部门、社会各界要求进一步提高电视剧文字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文字质量关系到国家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纯洁度,关系到媒体形象和对社会公众的正确引导,确保电视剧正确用字、用语,提高电视剧文字质量,是广电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电视剧播出机构和制作机构应自觉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

根据本人的简单推算,本剧字幕中的错别字数量,已经超过了广电总局在通知中规定的每集2个文字错误(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电视剧平均一集大概在5000个汉字上下,每集2个错别字就相当于万分之四,这和万无一失的校对标准相去甚远但总算有部门重视了)的要求,应该要求该剧的制作方重新修订字幕之后再允许播出。同时,央视相关审查部门和责任人也应该反省和检讨,为什么让这个字幕文字错误如此严重的电视剧通过央视的审查而获得播出的机会!在履行确保电视剧正确用字用语的责任问题上,就本剧而言,不论是电视剧播出机构还是制作机构都没有担当起应有的基本社会责任。

 

1.     文字使用方面失误与失范问题颇多。

1)     弄不清疑问句与反问句之区别,语气助词“吗”与“嘛”混用。

本剧字幕在设问与反问句末用字失误很多,分不清“吗”和“嘛”。这样的错误几乎每集都有。诸如第6集中的“这不是才刚刚成立嘛(吗)”一句、第9集中的“你不是也结了婚破了规矩嘛(吗)”一句、第10集中的“我这不是带你出来散散心醒醒酒嘛(吗)”一句、第11集中的“我这不是没事儿嘛(吗)”和“鲍罗廷不是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嘛(吗)”两句、第12集中的“这走走不也锻炼身体嘛(吗)”、“你搞得(的)是什么名堂嘛(吗)”和“我不是在跟你讨论问题嘛(吗)”三句等,其余不一而足。这些对白中,就都应该使用“”字。

另外,第17集中的“当时你也正在忙于东征吗(嘛)” 一句中,应该使用“”字却错用了“吗”字。这句话中,说者是在陈述事实,并没有任何发问的意思。

注:

“嘛”是形声字,从口、麻声,读轻声ma。“嘛”一般在三种情况下被当做语气助词使用:1)用在陈述句句尾表示理所当然,例如“这是我的家嘛,我当然要回来”与“她本来就不愿意去嘛”等;2)用在祈使句末尾表示期望或劝阻,例如“不让你去你就别去嘛”和“不懂就向别人请教嘛”等;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引起对下文的注意,例如“学生嘛,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及“其实嘛,这种方法也不难学”等。

“吗”也是形声字,从口、马声。“吗”共有三个读音,分别是má(麻)、mǎ(马)和轻声ma。“吗”读má音时是方言音,属疑问代词,意思是什么,例如:“吗事儿”、“吃吗吗香”、“你为吗走得这样急呢”等;“吗”读mǎ音时,仅见于外来语“吗啡”(英文为Morphine,吗啡是从鸦片中分离出来的生物碱(含量约10-15%),以希腊神话中的睡眠之神孟菲斯(Morpheus)的名字命名)一词中;“吗”读ma音时,用在句子末尾表示疑问或者反诘,例如“窗前的月季花是你种的吗”与“你这不是找死吗”等。“干吗”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写作“干嘛”。

2)     “的、地、得”的使用上混乱,没有章法。

如第1集中的“你爸爸说得(的)对”一句、第3集中的“国焘说得(的)对”一句和第15集中的“我说得(的)对吗”一句等就是典型的用字错误,人物要表达的意思是对方说的“话”对,其中“你说的(话)”是句子主语成分;在第17集中的“这可以说是一次试探性地(的)进攻”一句中,应该使用“”字却错用了“地”字(此处“进攻”是宾语,名词);第23集中的“这次打得(的,即结果)比预想得(的)还要好”一句以及第26集中的“你说得(的)那么多到底哪句是真的”一句等台词中,应该使用“”字却错用了“”字。这样的问题每集都有而且往往不止一处,其他不赘。

注:

(杜永道)

在汉语书面语中,“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一般情况下,三者的区别是显著的,但有的时候容易用错。下面说说几种容易用错的情况。

先说“的”跟“地”。你一定知道,定语的后面写“的”,状语的后面写“地”,这一般不会用错。但有一种情况却容易搞错:在偏正词组中,修饰成分是双音节形容词,中心语是双音节动名词,也就是具有名词作用的动词。“彻底de解决”就属于这种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判定用“的”还是用“地”的方法是,如果这个词组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写“的”,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写“地”。下面以“彻底de解决”为例来说明:

1)彻底的解决,还需要一些时间。

2)矛盾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3)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难题已经彻底地解决了。

4)我们必须彻底地解决这个阻碍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1)中“彻底de解决”处于主语位置,(2)中“彻底de解决”处于宾语位置,所以这两个句子中都用“的”。(3)(4)中“彻底de解决”都处于谓语位置,所以用“地”。在实际使用中,这种结构处于主语位置时,中间写“的”写“地”都比较常见。

应当注意,有的时候这种偏正词组充当宾语的时候,“的”“地”都能使用,但用“的”跟用“地”意思有细微差别。例如:

5)他喜欢剧烈的运动。

6)他喜欢剧烈地运动。

体味一下这两个句子会发现,(5)是说喜欢很用力、动作猛烈的运动项目,表明的是喜欢的运动种类。(6)是说喜欢很用力、动作猛烈地进行运动,表明的是喜欢的运动方式。这时,要根据表达的意思来细心确定使用“的”还是“地”。

再说“的”跟“得”在使用中易混用的情况。

有的时候,句子里可以用“的”,也可以用“得”,都说得通,不过意思有明显区别。例如:

7)快得谁也追不上。

8)快的谁也追不上。

7)是述补结构,整个句子是说明“快”的程度。(8)中的“快的”是名词性的“的”字结构,整个句子是主谓结构。这里的“快的”是说话人所指的某个人或事物。例如指跑步跑得快的人:“操场跑道上,慢的落在后面老远,快的跑得像一阵风,谁也追不上。”又例如指跑得快的汽车:“赛车的时候,快的老跑在前面,慢的总是跟在后面。”

“得”跟“地”也有容易混淆的情况。例如:

9)高兴得跳起来。

10)高兴地跳起来。

这两个句子都能成立,但意思有所不同。

9)是说明当事人的心情,语义侧重在“高兴”。我们可以将其扩展,使意思更显豁,例如:“刘敏听说自己考上了市重点大学,高兴得跳了起来。”因此,“高兴得跳了起来”是说“跳起来”时的程度。

10)是说明“怎么样跳起来”,语意侧重在“跳”,我们可以将其扩展,例如:“王东辉刚到操场,几个同学就邀请他跳绳,王东辉跟同学们一起高兴地跳起来。”所以,“高兴得跳起来”是说“跳起来”的状态。

因此,应细致地根据表达的意思来选择“地”或“地”。比如,“这次测试,她考de特别出色”中,应该用“得”;“村民们正在紧张de收割麦子”中,应该用“地”。

3)     以“啊”字代替“呀”、“哇”、“呢”、“哪”等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有时以“啊”字代替“呀”、“哇”、“呢”、“哪”,有时乱用,与演员实际发音相悖,这个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重视。诸如:第1集中的“他们奉行无政府主义啊(呀)”、“饿殍遍地啊(呀)”和“他在湖南开闸放水啊(呀)”三句,第2集中的“我是担心周恩来啊(呀)”、“到上海去见谁啊(呀)”和“真乃蓬荜生辉啊(呀)”三句以及第3集中的“不是我是谁啊(呀)”、“你当是谁啊(呀)”、“你们两个才来啊(呀)”和“这个会议啊(呀)我参加不了了”四句等,都是典型的用“啊”代替“呀”的台词;而第1集中的“谁是你的狗啊(哇)”、“谁喝你的酒啊(哇)”、“好啊(哇)那今天是你我的诀别”和“这也要烧啊(哇)”四句,第2集中的“快走啊(哇)你”、“你可真难找啊(哇)”两句,第3集中的“你回来就好啊(哇)”、“罚你喝酒啊(哇)”两句等,都是典型的用“啊”代替“哇”的台词;第2集中的“这可怎么办啊(呢)”一句、第3集中的“这信啊(呢)还是你亲自写”一句等,都是典型的用“啊”代替“呢”的台词;其他诸如“都是大活人啊(哪)”、“我力不从心啊(哪)”和“军令如山啊(哪)” 等,都是典型的用“啊”代替“哪”的台词。实在太多,平均下来每集几乎都要出现几个这样的问题,应该给予重视。

注:

虽然“啊”这个语气助词之读音,是随前字尾音而变的,但这种知识,只有受过语音训练的播音员或者有较高普通话语音水平的人才会明白。广大群众习惯上是以“呀”、“哇”、“啊”、“呢”、“哪”等来区分语气的。如以人为本的话,应该考虑以广大普通受众的习惯为准,还是不要以“啊”字代替“呀”、“哇”、“呢”、“哪”等为好,否则创造这些与发音相同的语气助词就没有现实意义了。

虽然,专业的播音员都知道“啊”字有变音一说,但是,这是个见字辨音的“识字”问题,不能想当然地反过来应用,不论演员发音是什么,都用“啊”取而代之,听音辨字这可是一个“写字”的过程,写出来的字要和说者的发音一致,否则造那么多语气助词就没有意义了,同时更不能强求听众们都受到过专业的语音训练,知道这个所谓的“变音规则”。

4)     以“呐”字代替“哪”作为语气助词。

本剧在第1集中的“不能直呼其名呐(哪)”和第4集中的“这可怎么办呐(哪)”两句对白中将“”误写作“”了。

注:“呐”字做动词,主要用于呐喊、声呐、唢呐等词;而“哪”字则是发nà音的语气助词。剧中演员的嗓门的确很大,但这也不是把“呐”字当做语气助词使用的理由。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读nà音的语气助词“哪”字,就没必要再迁就那些用错字的人,非把“呐”字也定义成语气助词了。

5)     “义正词严”误写作“义正言辞”。

本剧第19集中就在“义正言辞(义正词严)地拒绝了蒋介石”两句对白中将“义正词严”误写作“义正言辞”了。

注:义,道理;词,言辞。义正词严就是说道理正当公允,措词严肃。本剧此处不论是字幕还是演员说的台词,都出现了“义正言辞”这样的错误。难道是剧本中就错了?

6)     “把势”误写作“把式”。

本剧在第1集中的“你是赶车的好把式(把势)”和第5集中的“我不是耍把式(把势)的”两句对白中将“把势”误写作“把式”了。

注:须使用规范词形。

7)     “决”与“绝”分不清楚,“决不”与“绝不”搞混淆。

如本剧第2集中的“张敬尧决不(绝不)会死心”一句、第8集中的“我们决不(绝不)是一般的党派”一句、第16集中的“许崇智决不(绝不)会束手就擒”一句和第28集中的“如果进攻长沙决(绝)难摆脱敌人的两面夹击”一句等台词中,应该用“绝”错用了“决”;而第10集中的“(我)绝不(决不)允许他们加入我党”一句和第15集中的“我绝不(决不)会把武器交给蒋家军”一句等台词中,应该用“决”错用了“绝”。

注:“决不”跟“绝不”都表示否定。但两者意思有细微差别。

“绝”是会意字,从糸( 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其本义就是把丝弄断。一些古代的“绝”字都有些像人用刀切割丝线的情景,所以“绝”字就有“断开”、“断绝”的意思。断开的东西前后不相连属,“绝”便有了“后无继者”的含义(比较典型的词语包括绝交、绝情、绝笔、绝唱、绝代佳人、恩断义绝、绝无仅有等),从而引申出“极”、“最”、“唯一”等意思,进而发展出“绝对”这个意义。“绝”用在否定词“不、无、非”等前面,表示完全否定。“绝不”可以理解为“全然不”,进一步说,就是“所有情况下都不”或者“任何情况下都不”。因此,“绝不”所表达的意思偏重于对客观事物否定的程度,表示完全否定。

“决”是形声字,本来写作“決”从水、夬( guài)声。从夬得声的字多有“断”、“缺”的意义,比如“抉”是“挖出”、“玦”是“有缺口的佩玉”、“缺”是“器皿破损”等。“决”也和“断”、“缺”有关,它的本义是“挖开堵塞物使水流动”。人们在做出判断或决定之前,总是要经历一个走出困惑、豁然开朗的心理过程,“决”的本义和这个心理过程相似,所以“决”自然就引申出“判断”、“决定”等意义,并进而有“肯定、一定”的意思。“决”用在否定词“不、无、非、没” 等前面,偏重于表达坚决否定的主观态度,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决不”就是“坚决不”的意思,它是在表达说者的态度而不一定是最终的事实或结果。

8)     “够戗”误写作“够呛”。

本剧第2集中就在“你们冻得够呛(够戗)”一句中将“够戗”错写成“够呛”了。

注:须使用规范词形。

9)     “浑蛋”误写作“混蛋”。

本剧第4、14集中在“混蛋(浑蛋)东西”一句、第16集中在“这个混蛋(浑蛋)要嫁祸于人”一句以及第28集中在“这个混蛋(浑蛋)就是个疯子”一句等台词中,将“浑蛋”错写成“混蛋”了。这个错误,全剧中笔者发现的不下七八次之多,其他不赘述。

注:“浑蛋”原指鸡蛋打开后,蛋白蛋黄浑浊,即臭蛋。该词一般用来比喻不明事理的糊涂人。本剧中将“浑蛋”误写作“混蛋”。岂不知它与词义相近的另一个常用词语“混账”在用字上是有区别的。“混账”则指做得乱七八糟的账本,延伸的意思应指做事和态度是非不分、错误百出、牵强无理。

10) “浑小子”误写作“混小子”。

本剧第11集的“这混小子(浑小子)该不会是谎报军情吧”一句以及第12集中的“我那两个混小子(浑小子)也入了党”一句等台词中,将“浑小子”错写成“混小子”了。

注:剧中的“浑小子”基本上和“浑蛋”同义,属于骂人的词语。

11) “交待”与“交代”搞混!

本剧第7集字幕中的“让孙中山给我等一个交待(交代)”一句、第16集字幕中的“这两个人交待(交代)了暗杀罪行”一句、第17集字幕中的“他们交待(交代)清楚没有”和“好像你交待(交代)的就是这几项任务”两句以及第18集字幕中的“我是怎么交待(交代)的”和“你就是这样交待(交代)的”两句等对白中就用错了词形。这个错误,全剧中笔者发现的不下十二次之多,其他不赘述。

注:“交待”一词表“完结(指结局不如意的,含诙谐意)”义,如“如果飞机出了事儿,我这条命也就交待了”。现实的语言应用中,凡与死亡无关的同音词,则一律使用“交代”词形。

12) “绿阴”误写作“绿荫”。

本剧第13集中就在“绿荫(绿阴)树下养精神”一句中将“绿阴”错写成“绿荫”了。

注: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8512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规定,荫yìn(统读)(“树~”、“林~道”应作“树阴”、“林阴道”)。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之前的辞书中,基本上也都按照该表的规定进行注释。其中,199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语文出版社;首席顾问:吕叔湘;主编:李行健)中还特别在“荫”字的注释中加入了上述内容。原本只有一个读音的“荫”字,在现汉(5)中干脆多了一个读音“yīn(阴)”,如此一改,也就解决了读音和用字之间的矛盾,如此没有道理和缺乏原则的媚俗行为值得批判。

13) “启程”如改用“起程”则更加规范。

本剧第13集中就在“我已经决定启程(起程)北上”一句中将“起程”错写成“启程”了。

注:“启程”如改用“起程”则更加规范。后者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正解的规范用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起步、起身、起程、起跑以及起航等,都是规范词形。

14) “待”与“呆”分不清。

本剧第14集中的一句“你老老实实在营房里呆(待)着”对白中就出现了用字错误。

注:“待”字是表停留的专用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就不应再用发呆的“呆”字来代替“待”。当然,并不能说“交待”就是不规范词语,“交待”一词表“完结(指结局不如意的,含诙谐意)”义,如“如果飞机除了事儿,我这条命也就交待了。”

15) “谋取”与“牟取”分不清。

本剧第14集中的一句“当政者以权谋取(牟取)私利”对白中就出现了用字错误。

注:“牟取”跟“谋取”都包含“设法取得”的意思,但两者在使用上有差别。“牟取”带有贬义色彩,一般指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名利。

“谋取”是中性词语,涉及的事物除了某种利益外,还可以是职务、职业、生存、发展、幸福等。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指用不正当手段图谋私利,另一种是指用正当手段取得某种合法利益。另外,两个词语比较起来,“牟取”的书面色彩要比“谋取”重些。

如果某文中“牟取/谋取”的对象全都是不合法或不合规定的,那么,可以用“牟取”,也可以用“谋取”,但是应当注意前后一致。如果该文要特别强调其不合法、不合规定的性质,可选用“牟取”。

如果某文中“牟取/谋取”的对象有的是不合法规的,有的是合乎法规的,那么,宜用“谋取”,不宜用“牟取”。当然,也可以在该文中分别处理:对合乎法规的,用“谋取”;对不合法规的,用“牟取”。

16) “仓促”误写作“仓猝”。

本剧第19集中就在“此事起于仓猝(仓促)”一句中将“仓促”错写成“仓猝”了。而在第21集中,却在“起义太仓促”一句中使用了“仓促”词形。

注:“仓猝”如改用“仓促”则更加规范。后者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正解的规范用词。

17) “遏制”与“扼制”分不清。

本剧第20集中就在“北伐的胜利也未能扼制(遏制)国民党右派的反共势头”一句中将“遏制”错写成“扼制”了。

注:

“遏制”的“遏”是“阻止”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遏制”的解释为:“制止;控制”,举例:遏制对方的攻势;遏制不住的激情。

“扼”是“用力掐住”的意思,构成复合词“扼制”,语义为“把守;抑制;控制”,《现代汉语词典》举例:扼制心里的怒火;扼制通往内河的航道。

“遏制”、“扼制”两者都有制止义,但是“遏制”重在阻止,“扼制”重在把守、控制,动作的对象暗含着狭长孔道的语义。对照《现汉》的释义和例句,这些区别能够体味出来。

18) “叫做”误写作“叫作”。

本剧第18集中就在“有句老话叫作(叫做)上场容易下场难”一句中将“叫做”错写成“叫作”了。

注:查字典,使用规范词形。

19)  “包谷”误写作“苞谷”。

本剧第21集中就在“我这一院子苞谷(包谷)多好”一句中将“包谷”错写成“苞谷”了。

注:“包”可以表示“表面呈半球形的东西”,如“蒙古包”,玉米的形状类似。“苞”指花没有开放的时候包裹着花蕾的小叶,如“含苞待放”一词就表现得十分形象。虽然,“苞”字多了个“草”字头,但是并不代表着,就可以用于很多与植物有关的词汇,这种误解是典型的望文生义。据查,玉米是明朝时西方人从南美洲传入中国的粮食品种,因其米粒被植皮包裹,故中国人意译为“包米”或“包谷”,辞书中一般也有此词形。

20) “付诸”误写作“付诸于”。

本剧第21集中就在“蒋介石已经付诸于(付诸/付之于)行动了”一句中将“付诸”错写成“付诸于”了。

注:“诸”是“之于”或“之乎”二字的合音。付诸,就是“付之于”的意思,因此,不能出现“付诸于”这样的用法。

21) “潮汕”误写作“潮山”。

本剧第28集中就在“我分兵南下潮山(潮汕)”一句中将“潮汕”错写成“潮山”了。

注:

潮汕,指广东三大汉族群落之一—潮汕人的集聚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海内外人士习惯于将潮汕一词称之谓“潮州”(即原潮州府),由于自潮州府建立至 “潮汕”一词取代“潮州”两字的一千四百二十年间,潮汕地区行政区划历经二十多次大变革,潮汕地区并无作明确划分,但为海内外近三千万潮人所认同的潮汕范围有两种版图:一种按现代行政区划界定,范围包括今日的潮州、汕头、汕尾、揭阳四座地级市,另一种则是按传统的划分方法:即在以上四地级市的基础上加多梅州市的丰顺县,这四市三县的组合便基本上是海内外潮人所认同的“潮属八邑”了。

1927年南昌起义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83起,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计划,指挥起义军分批撤出南昌,沿抚河南下,计划经瑞金、寻邬(今寻乌)进入广东省,先攻占东江地区,发展革命力量,争取外援,尔后再攻取广州。会昌战斗后,起义军陆续折返瑞金,改道东进,经福建省长汀、上杭,沿汀江、韩江南下。922,第11军第25师占领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主力继续南进,于23日占领潮安(今潮州)、汕头。

22) “一喜再喜”误写作“以喜再喜”。

本剧第28集中就在“以喜再喜(一喜再喜)多喜临门”一句中将“一喜再喜”错写成“以喜再喜”了。

注:无法理解这样的错误!

 

2.     关于儿化音的问题。

本剧的字幕在儿化音词语的处理上相对比较好,但有一些有儿化音词语的对白,在字幕中没有得到文字上的体现。儿化音在用字原则上不能始终一致,这样的态度不可取。诸如“想到一块(一块儿)了”、“几个局长都蔫(蔫儿)了”以及“这个弯(弯儿)我拐不过来”等对白中,就都应该加“儿”字。其他如“娘俩”必须写作“娘儿俩”、“爷俩”必须写作“爷儿俩”,而“大家伙(指东西大)”则同样必须写作“大家伙儿(即大家)”。

注:

北方话中常有儿化音,这个“儿”字,在儿化不是很突出的时候,在字幕中省略掉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一些儿化读音很重的情况下,则不可省略。比如“玩意儿”、“媳妇儿”、“娘儿俩”、“碰瓷儿”等。

像“媳妇儿”,不加“儿”字,“妇”字就只能读成“(副)”,而一旦加上“儿”字,听起来就好像是“fèn’er(份儿)”音,听起来差别还是挺大的。“今(儿)”、“这(儿)”所要表述的是“今天”和“这里”的意思,要是不加“儿”字,恐怕观众会误以为这里漏字了。

 

3.     部分常用字误读严重,主要演员应该加强语言文字素养。

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1)        “尽”:“尽管”、“尽快”中的“尽”字误读严重。

注:“尽”字在这里应该读jǐn(紧),三声,演员误读为jìn(近)音了。

“尽”字读三声jǐn音时,主要有四个义项,分别是:(1)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如“尽早”、“尽快”、“尽量”、“尽先”、“尽可能”等;(2)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不得超过(一般与“着”连用),如“尽着三天完工”;(3)让某人或物优先(一般与“着”连用),如“尽着旧衣服穿”、“尽着老人孩子”等;(4)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与“最”同义,如“尽里头”、“尽北边”、“尽底下”等。“尽自”是方言词,表“老是、总是”义,如“这几天尽自下雨”;“尽管”则是副词或连词,使用率很高,如“尽管如此,我还是不赞成”、“尽管天下着大雨,他仍然没有迟到”等。

“尽”字读四声jìn音时义项虽多,误读者却极少,诸如“一言难尽”、“想尽办法”、“取之不尽”、“山穷水尽”、“尽力而为”、“竭尽全力”、“尽善尽美”、“尽心尽力”、“人尽其才”、“仁至义尽”、“尽职尽责”、“人尽皆知”、“尽数收缴”、 “白日依山尽”、“劝君更尽一杯酒”、“不尽长江滚滚来”,乃至“悬梁自尽”、“雪尽马蹄轻”等,就未曾听见有人读错过。这里特别要提到“尽如人意(义为事情完全符合人的心意)”一词,该词往往以否定的形式出现,因此也常见“不尽如人意”这样的写法。但是,往往在表达否定意思的时候,不少人就莫名其妙地把“如”字给省略掉了,结果变成了让人糊涂的“不尽人意”,这是错误的。可能如此用词的人在使用的时候,与“不近人情”这样的词语混淆了,但是二者的“尽”和“近”可是完全不同义的两个字。

2)        “血”:“血性”、“血债血偿”、“血口喷人”中的“血”字出现误读。

注:“血”字在这里应该读xuè(谑),四声,演员误读为xuě(雪)音了。

“血”字在读xuè音时,主要有以下几个义项,分别是:(1)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如血型、血脂、血压、血糖、血迹、血汗、血泪、血洗、血书、血雨腥风、血海深仇等;(2)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如血统、血缘、血亲、血脉相连等;(3)喻刚强热烈,如血性、血气方刚等。

“血”字读xiě音时,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

3)        “召”:“召唤”、“召集”、“号召”中的“召”字误读严重。

注:“召”字在这里应该读zhào(兆),演员误读为zhāo(招)音了。

“召”字在一般情况下读zhào(兆)音,其义项为:(1)呼唤、叫人来,如召集、召唤、召见、产品召回、召开会议、号召、感召、征召等;(2)寺庙(蒙古语音译,现多做地名用字),如新召庙、乌审召、树林召、罗布召等。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吕叔湘先生担任首席顾问、李行健先生任主编,语文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663页中特别指出,(在表示上述义项的时候)“召”字今天统读zhào,不读zhāo

“召”字还有另外一个读音shào(邵),一般出现在古汉语中,是周代的一个国名(在今天的陕西凤翔一带);《诗经•国风》之一的“召南”中的“召”字也应该读shào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召”字还是姓氏字,在当做姓氏字使用的时候,则分别可以读zhào或者shào两个音。在读zhào音的时候,为我国傣族人的姓氏字;在读shào音的时候,则是汉族人的姓氏字,如召康、召穆公、召信臣等。

4)        “室”:“会客室”“教室”“同居一室”中的“室”字误读严重。

注:“”字在这里应该读shì(士),四声,演员误读为shǐ(史)音了。

“室”字只有一个读音shì(士),四声,是一个典型的独音字,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的规定为:“统读”;诸如在“宫室”、“室内”、“居室”、“登堂入室”、“办公室”等词句中,无论其含义或词性是什么,一律读四声。

5)        “说”:“说客”、“说服”中的“说”字误读严重。

注:“说”字在这里应该读shuō,一声,演员误读为shuì(税)音了。

“说”是个多音字,最常见的读音是“shuō”,一声,如“说话”、“说唱”、“说谎”、“说明”、“说教”、“说媒”、“说书”、“说笑”、“说服”(为约定俗成的读法,“shuì服”读音已取消)、“说服教育”、“能说会道”、“著书立说”、“说三道四”、“到处逢人说项斯”等,不易错读;第二个读音为shuì(税),四声,意思是用话劝说别人,使其听从自己的意见,如在“游说”一词中即读此音;第三个读音是yuè(月),四声,为古汉语中“悦”字的通假用法,音、义都与“悦”字相同,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大王面前有说(悦)色”、“闻之大不说(悦)”等,现代汉语中已废弃。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说客”、“说服”二词中的“说”字过去也读shuì音,由于几十年来大陆人民大多读成“shuō”音,现在便约定俗成,各种字词典均已确认。目前在港台影视片中还可听到“shuì客”、“shuì服”这种读法,大陆已不再如此读了。

6)        “乘”:“有机可乘”、“乘胜追击”、“乘车”中的“乘”字出现误读。

注:“乘”字在这里应该读chéng(呈),演员们误读为chèng(秤)音了。

“乘”字在读chéng(成)音的时候,主要有以下一些义项:(1)骑、坐,如乘马、乘车、乘客、乘警、乘机(乘坐飞机)等;(2)趁着、就着,如乘便、乘机(趁着机会)、乘势、乘兴(xìng)、因利乘便等;(3)算术中指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如乘法、乘幂()、乘数等;(4)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如大乘、小乘、上乘、下乘;(5)姓氏字。

“乘”字在读shèng(圣)音的时候,主要有以下一些义项:(1)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如乘舆、千乘之国等;(2)古代称四为乘,如乘矢、乘壶、“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等词句;(3)中国春秋时晋国的史书称“乘”,后通称一般的史书,如史乘、野乘等。

7)        “亚”:“亚洲”、“亚父”中的“亚”字出现误读。

注:“”字在这里应该读(讶),演员们误读为yǎ(哑)音了。

“亚”是个独音字,读(讶),四声,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的规定为:“统读”。它有几个常见义项,在此简单陈述:(1)较差,如“他的体力不亚于你”句;(2)次一等,如亚军、亚圣等;(3)原子价较低的,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一个氢原子或氧原子的,如硫酸亚铁;(4)指“亚细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简称“亚洲”),如东亚、西亚、亚冠等。无论其含义或词性是什么,一律读四声。

8)        “叨”:“叨扰”中的“叨”字出现误读。

注:“叨”字在这里应该读tāo(涛),三声,演员误读为dāo(刀)音了。

“叨”字有三个读音,分别是dāo(刀)、dáo(捯)和tāo(掏)。

“叨”字读dāo(刀)音的时候,主要见于叨叨(没完没了地说)、叨登(翻腾、旧事重提)、叨唠(即叨叨)和叨念(即念叨)等词语中。

“叨”字读dáo(捯)音的时候,主要见于叨咕(小声儿絮叨)一词中。

“叨”字读tāo(涛)音的时候,字义为受到好处、沾光,主要见于叨光(即沾光)、叨教(即领教)和叨扰(打扰)等词语中。

9)        “解”:“押解”中的“解”字出现误读。

注:“解”字在这里应该读jiè(界),演员误读为jiě(姐)音了。

 “解”字在现代汉语中有三个读音,分别是读三声jiě(姐)音以及读四声的jiè(界)音和xiè(卸)音。“解”是个多音字,读三声jiě(姐)音时,虽字义较多,但除“解(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甲归田”一语常被一些人与“丢盔卸(指除去,含贬义)甲”相混淆(xiáo)而误读外,其他词语既不难理解,又不易误读,就不再赘述。

“解”字最易被读错的是另外两个音:

“解”字读jiè音时,当“发送、押送财物或犯人”讲,如解粮、解饷、解差(chāi)、解送军械、押解囚车、递解犯人等。戏曲《玉春堂》中的一折《苏三起解》之“解”即读此音;另外,明清两代科举时称乡试(省级会考)中夺得第一名的为“解元”,这里的“解”也读jiè(界)音。

“解”字读xiè音时,常用义有两个:一指懂得、明白,如不解事理、解不开这个理儿、这孩子解事早;一指旧时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如卖艺弄解;也特指在马上表演的技艺,如跑马卖解。“解数”则指旧时武术表演的架势、招数,也泛指手段、本事,如“他使出了浑身解数”。此外,“解”字当姓氏字(如《水浒传》中的解珍、解宝,当代歌手解晓东)或专有地名、湖泊名(三国时名人关云长的故乡解良与解县、解州及以盛产池盐著称的解池都在山西运城地区)时也读xiè音。

10)    “巷”:“巷道”中的“巷”字出现误读。

注:“巷”字在这里应该读hàng(沆),演员误读为xiàng(向)音了。

“巷”字有两个读音,读四声xiàng(向)音时大家都熟悉,如常用词语巷战、街谈巷议、大街小巷、万人空巷及好酒不怕巷子深等未见有人读错过;而读四声hàng(沆)音时却误读者众多,连一些播音员也在其列。“巷”字读“hàng”音时用于专业术语“巷道”一词,指探矿或采矿时由地面、山坡或矿井中挖掘的供行人、运输、通风、排水用的坑道,有主巷道、支巷道、水平巷道(简称平巷)、倾斜巷道(简称“斜巷”或“上山,下山”)、开拓巷道、采准巷道、切割巷道之分。矿工们每天通过巷道进入工作面劳作,所开采的煤炭或其他矿物则通过巷道送到地面。

11)    “弦”:“改弦更张”中的“弦”字出现误读。

注:“”字在这里应该读xián(闲),演员误读为xuán(玄)音了。

 “玄”字音xuán(悬,二声),而由它做声符组成的形声字并非都读xuán音,“弦”与“舷”即读xián(闲,二声)。“弦”字的形符“弓”字旁说明它与弓箭有关,原指弓上做发箭用的绷紧的那根牛筋绳,所谓“拉弓”即是拉这根弦;乐器上供弹拨、敲击、摩擦的是发音的丝线。钢丝或铜丝也叫“弦”,以弦发音的乐器叫“弦乐器”;数学上圆被直线切割后,圆内的直线叫“弦”,不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斜边也叫“弦”,皆为“弦字的引申、比喻之义;而月亮上半缺时叫“上弦月”,下半缺时叫“下弦月”,更是用其比喻义了,甚至把男人丧妻后再娶妻也叫“续弦”;再后来机械钟表问世了,人们便把其发条也称为“弦”,如“给表上上弦”、“表弦断了”等。由“弦”字组成的词语不少,诸如“弓弦”、“琴弦、“三弦”、“表弦”、“弦乐”、“和弦”、“弦乐器”、“管弦乐”、“四弦琴”、“上弦月”、“下弦月”、“弦子舞”(一种藏族舞蹈)、“动人心弦”、“弦外之音”、“拨动心弦”、“扣人心弦”等等。这些“弦”字是绝不可读成“玄”音的。

12)    “鸟”:骂人的“鸟事”、“鸟官”、“鸟人”中的“鸟”字出现误读。

注:“鸟”字在这里应该读diǎo(屌),三声,演员误读为niǎo(袅)音了。

“鸟”有两个读音,一读niǎo,即“雀鸟”的“鸟”的读音;一读diǎo,通“屌”,本指人或畜的雄性生殖器,借用作骂人的粗话,如“鸟乱”(亦作“鸟闹”,即胡闹、捣乱)、“鸟事”(即坏事情)。《水浒传》里李逵、林冲、鲁智深等人经常“鸟”不离口,什么“鸟人”、“鸟官”等,这些“鸟”也都该念成diǎo,“鸟人”、“鸟官”意同于“烂人”“烂官”,都是骂人的。而剧中这些骂人的“鸟”,却全都被演员们念成niǎo(袅)音了。看来,“鸟(niǎo)”与“鸟(diǎo)”不分的现象已经或将较长时间顽强地传承下去。

 

 

[附言]

希望央视负责电视剧语言文字审查的同志们能够严格把关、认真负责,不仅要对字幕中的文字错误严格审查,对演员们的读音错误也应该严格把关。对那些演员误读多的,应该坚决要求重新配音;对那些字幕文字错误多的,尤其是有严重的文字错误的,应该坚决要求重新制作字幕。有些电视剧,不论是字幕文字错误还是演员的字音误读,都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可是居然还是能够通过央视的审查环节并最终在央视一套的黄金时段向全国播出。我们真是不理解,竟然是什么原因让一些语言文字水平很一般的电视剧蒙混过关,这样做最终只会危害我们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尤其是误导那些看央视热播剧的青少年,甚至给他们的语文学习尤其是升学考试种下祸根!

希望我们的这个文件能够转给该影视作品的导演和制片等同志,并请转告他们,我的上述指错材料并非该剧中所存在的全部语言文字失误。本人边看电视边记录,能够真正看真实、听真切并且记录下来的内容应该不到该剧全部语言文字差错的一半,因此,本文不能作为该剧修改字幕文字错误的有力依据。本文所述内容仅供相关人员参考、学习、讨论,不具备用于全面修改该剧字幕文字错误的功能。如果剧组的同志们有任何不同意见,欢迎来电和我进行讨论并且对我的不当之处提出批评。

为了避免今后不断地重复进行这种“马后炮”似的批评性质的事后纠错工作,本人特创立了“晋京民语言文字工作室”,组织团队专门从事为影视节目的语言文字把关的工作。凡愿让我们帮助审订字幕文字的导演、制片,可以直接联系我们,我的语言文字工作室可以完成从扒词到最终文字审订的全套工作程序,我们将力争达到万无一失的标准。这样做,也是对国家尽心尽力,为弘扬汉字文化尽责。

我们也希望同志们能够给由我们负责字幕文字把关的电视剧挑挑错,也好让我们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我们所负责的每一部电视剧都能够在字幕文字上做到万无一失的高水平。

2011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