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狮门与海航投资:外语是怎样学会的:幼儿是我们的老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18:12

外语是怎样学会的:幼儿是我们的语言老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4日 13:59   新浪教育

  (本文由外研社提供新浪外语,谢绝转载)

  幼儿学说话时注意力主要放在表达意思上。幼儿是在表达意思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语言的。

  对话互动是语言使用的最基本形式。幼儿是在与成人的互动过程中模仿、学习,学会说话的。

  真实语境,交际需要,大量接触,交流互动,都是幼儿学会使用母语的基本特征。

  小飞:张教授,昨天跟您见面以后,我一直恨兴奋,所以今天提前过来,希望没有打乱您的工作安排。

  张教授: 我正在考虑从哪儿开始说起呢。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你注意到幼儿是怎样学会说话的吗?

  小飞:虽然人人都要从小学说话,但我总觉得幼儿学说话跟我们学外语不同,所以没有在意幼儿是怎样学的。如果学外语也像幼儿学母语一样,学起来恐怕就不会难了。

  张教授:你觉得不同,有没有想过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小飞:没想过,我自己当初是怎样学会说话的也全不记得了。如果真要说出个不同来,还真难倒我了。

  张教授:首先是语言学习环境不同。你没有觉得我们的英语难学好是因为缺少英语环境吗?

  小飞:对,环境!好像我们学英语的人一般都有这样的看法。

  张教授:儿童拥有的语言学习环境的确有不同于成人学外语的地方。幼儿学习母语,除了睡觉,成天跟大人接触,每天都能听到大人说话,到自己能够说话的时候,每天都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意思,而我们学外语就没有这样的环境。不过,如果提供了这样的环境,外语就一定能够学好吗?比如,在美国生活,就应该有条件学好英语了,是不是?如果去那边调查一下,你就会发现,有许多移民到那个国家的成年人,英语照样说不好。环境的确是一个学好语言的重要条件,但是光具备这个条件不能确保学会外语。

  小飞:您的意思是说,学会外语还要有其他重要条件?

  张教授:是的,下面我会慢慢告诉你。今天我想要说的重点是,我们从幼儿学说话那里能够学到什么,对我们学外语有些什么启发。语言这东西,智力还未发育成熟的幼儿都可以学会,而且学起来也不显得费劲,为什么成人作为外语来学就难了?幼儿学得好,学得快,学得成功,说他们个个都是语言天才并不算夸张。

  小飞:真有趣,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张教授: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幼儿学说话并不是有意识地去记单词、背句型,更不知道什么是语法。幼儿的注意力主要放在表达意思上,放在与大人的沟通上。所以说幼儿是在表达意思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语言的。

  小飞:您的意思是说,我们学外语也应该这么做?

  张教授:问题不在于是否应该,而是有无条件这样做;即使这样做了,学习效果如何,还得看是不是在同等条件下做的。

  小飞:我不明白您的意思,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张教授:我的意思是,尽管幼儿学习母语很成功,但要完全模仿幼儿学说话,成人做不到。你想一想,我们能够重复幼儿的生活体验吗?幼儿学语言的过程是与大脑智力发育的过程同时发生的,而我们成人的大脑发育已经成熟了,还能回到幼儿那种大脑认知状态吗?当然不可能。说起来也挺怪,在我们成人眼里,语言非常复杂:有那么多单词,有那么多句型,有那么多的语法规则,还有变化很多的语音语调,学好是很不容易的。然而,尽管幼儿的理解力有限,认知事物的能力也远不如成年人,却能在短短几年之内,把我们觉得那么复杂的语言学会了。成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幼儿竟然毫不费力地做到了,除了有某些障碍的孩子之外,几乎所有幼儿都能够学会说话,这难道不神奇吗?

  小飞:经您这样提醒,我也觉得不可思议。难道智力对学习语言没有一点儿帮助吗?聪明的人总该学得好一些吧。

  张教授:智力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暂且放一放。幼儿与成人在智力上的差别最起码告诉我们,影响语言学习的因素很多,智力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随着我们讨论的深入,了解了主要的影响因素以后,你会明白过来的。

  小飞:我总觉得学习是大脑活动,成人的智力比幼儿的强,按理,语言应该学得更快一些才对,这个推理却与事实相反,让人难以理解。既然幼儿与成人在智力方面的差别不能解释幼儿学母语与成人学外语的差别,我们研究幼儿学母语又有什么意义呢?

  张教授:尽管我们不能重复幼儿的体验,尽管幼儿学母语与成人学外语有很大很多的差别,但是,他们毕竟是语言学习的成功者,成功一定有成功的道理,一定是学对路了,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小飞:那向幼儿学什么呢?

  张教授:我认为学了外语能否用出来是我们最关心的,因此首先要了解幼儿是怎样学会使用语言的。但学会使用语言是要有一些条件的,而构成语言使用的基本条件可在幼儿身上观察到。今天我们就谈谈学会使用语言的基本条件。你先想想使用语言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小飞:我想最起码要学会发音吧,掌握一些单词也是必要的。还有,要把单词组成句子,需要懂得一些语法知识。

  张教授:对,这些都是语言使用的前提。

  小飞:我学外语向来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这些内容上的,可怎么学了还不会用呢?难道我不是在学语言吗?

  张教授:你的问题可以在幼儿那里找到答案。你不妨仔细观情境 察一下咿呀学语的幼儿。他们听到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哪怕是只言片语,总是伴随着情境,而且多半是直接体验到的。例如,听到“妈妈”这个声音,婴儿可以看见眼前的母亲;听到妈妈说自己“拉

  很臭”,婴儿是闻到臭味的;听到“糖”,婴儿是见到或嘴里含着的。也就是说,幼儿从呱呱坠地那天起,听到的话语大都跟他们所体验的东西或现象联系在一起。这些直接的体验和情境能让幼儿知道话语表达什么意思,不像成人学外语单词常常要去查词典或请教别人。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接触到的词语与语境紧密结合在一起,一起印在大脑里。当相同情境出现时,幼儿很快就能够联想和使用这些词语。你想想,这现象说明什么呢?

  小飞:要学会说话,情境很重要,幼儿就是在情境体验中学习语言的,对不?

  张教授:对。发音、单词、句型、语法规则属于与语言使用有关的语言条件,光记住它们不能保证语言能够正确使用,语言要放在一定的情境里学习。幼儿最初接触到的情境比较简单,随着生活体验越来越丰富,接触的情境也会越来越多。不仅情境多起来,而且要表达的意思也增加了,所需的语言结构也相应变得复杂起来。但是,不管怎样复杂,语言使用要求语言结构必须与情境匹配的原理却是一样的。情境因素对外语学习的作用可从幼儿学语那里得到不少启示。

  小飞:我学英语怎么没想到情境的重要性呢?

  张教授:情境实质上是一种语境,我们平日说汉语,对语境习以为常,如同空气,一旦失去,或换了一个空气不新鲜的地方,我们才意识到它的存在。语境是语言使用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不仅幼儿学话依赖语境,我们成人学外语也要注意在语境中学习,语境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今天我只把语境这个基本条件概述一下,以后还会专门谈语境问题。

  小飞:之前我一直以为熟练掌握了语音、语法、单词、句型,英语自然就会用了,从来不管什么语境,难怪学了英语这么多年还不会用呢。要学会使用语言,除了语境这个基本条件之外,还有其他基本条件吗?

  张教授:有,另一个基本条件是交际需要,也就是我们跟人交流和表达意思的需要,比如,跟人打招呼示好,求人帮忙,拒绝或同意别人的看法,向人叙述事情,等等,这些都是交际需要。

小飞:交际需要对学会使用语言很重要吗?

  张教授:非常重要。我们做事,有做事的需要才有做事的动力,才能把事情做好。学语言也一样,也要有需要,那就是学会使用语言去满足我们的交际需要。可以说,语言是为了满足人类交流思想、合作做事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且还随着人类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演变。时下流行的网语就是语言适应人类交际需要的体现。

  小飞:难道我们不用语言就不能交流合作了吗?

  张教授:不是不能,而是使用语言更有效、便捷。你注意观察一下幼儿学语就会发现,早在学会用语言表达意思之前,他们已经有不少交际需要了。比如,幼儿想吃糖,为了表达自己的需要,他会一边手指着放糖的地方,一边嚷嚷着,如果能走路的话,有时还会拉着母亲的手走到放糖的地方。但幼儿不久会发现,只要说“要吃糖”或只说一个“糖”字,母亲立刻就明白他的意思,不必再嚷嚷。语言能够表达幼儿的意图,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能够帮他们做事,而且做成事的效率也高得多。你看,幼儿语言冒出来是有动力支持的,这个动力就是交际需要。

  小飞:您讲的这个道理对父母教孩子学外语,或幼儿园教幼儿学外语来说都非常重要呀!那成人的社交活动比幼儿的要多得多,交际需要涵盖的范围也更广,因此与幼儿的交际需要不同,对吗?

  张教授:内容会复杂一些,但基本的需要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程度问题。幼儿也有请求,也有拒绝,等等。由于成人的交际需要复杂程度高,对表达交际需要的语言也会要求高一些。正是这些交际需要驱动人们去学习语言,去使用语言,去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假如你没有使用外语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需要用外语去跟人打交道,你还有动力去学外语吗?

  小飞:我还是会学的,因为要考试,要升学,不想学也得学。考试好像不算是交际需要吧?

  张教授:考试虽然不是交际需要,却能够逼人学习,以后我会专门讲考试与外语学习的关系。现在我只想告诉你,针对考试而学是学不会外语的,而交际需要是促进外语学用的真正动力。

  小飞:我好像从来没有感到用英语交流的需要,汉语已经足够用了。老师总是鼓励我们同学之间用英语对话,但我总有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怪怪的,不自然。用英语很难把意思说清楚,为了表达意思,挖空心思去想个表达法,想到了还要用正确的语音讲出来,实在难受。大家都会说汉语,有什么想法立马可以用汉语说出来,多便利啊,何必去说英语呢?除了应付上课和考试之外,我真想不出目前学英语还有什么用。

  张教授:是啊。在我们的环境里没有用外语交际的需要,这是学外语的难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后面我会专门谈外语学习方法,谈如何克服这方面的困难。现在我希望你注意交际需要对学会使用语言的重要性,注意交际需要也像语境一样,是另一个影响语言使用的重要条件。

  小飞:不管怎么说,我总觉得语境和交际需要有些虚,摸不着,抓不住。起码它们都不是语言,不像发音、单词、句子、语法这些语言成分,我们可以去背,去记,去操练,记住了就有成就感,感觉实实在在学到了东西。

  张教授:语境和交际需要的确不是语言,如果单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语言的基本成分就是那些语音、单词、句子、语法。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这里谈的是如何学会使用语言。你学语言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要能够用嘛。学了不会用等于没学,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是不是?如果你学外语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学会用,而不仅仅是记住一些单词和语法规则,那你就没有选择了。除了要练习发音、背诵单词、操练句型、学习语法之外,还必须在语境中、在交际需要的驱动下去学。这样学语言才会感觉更真实,才能够检验自己说的话是否能让对方明白,是否达到了交际目的。国外有一位语言学家[引自Tomasello, M.2003. Constructing a Language: A Usage-based Theory of LanguageAcquisi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认为交谈双方相互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是驱动语言学习的源动力,这话在理。他所说的交际意图就是指有意思要表达,也就是有交际需要。

  小飞:您的意思是说,不仅语言使用由交际需要驱动,而且语言学习也是由交际需要驱动,是这样吗?

  张教授:是这样。幼儿学说话就是先有交际需要后有语言表达的,语言是在满足交际需要的过程中学会的,而不是先把语言结构学好了才去满足交际需要。

  小飞:我们学外语好像经常把交际需要和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颠倒了,先练好语言,然后等待机会用它去完成交际任务。但同时我又在想,如果不练好语言基本功,我们怎么能够用语言去交际呢?

  张教授:这涉及到语言学习与交际之间的关系。你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个思维逻辑很少有人去挑明,但往往左右着我们学外语,成为学用外语的思想障碍,导致我们花很多时间去学语法,去练语言基本功,而不关注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使得学用外语变得困难起来。我不是反对练语言基本功,关键是如何练,而如何练的问题与交际意图如何通过语言去实现有关。

  小飞:我不明白什么是通过语言去实现交际意图。您能解释一下吗?

  张教授:好。我想问问你,假如你在跟人用英语交谈,有想法要表达,你是怎样把你的想法变成词语说出来的呢?是用现成的词语呢,还是根据意思临时造句?

  小飞: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让我想一想。

  张教授:好的。你不妨举一个例子验证一下,比如,你想表达“我要把英语学会”这个意思。

  小飞:是用汉语还是英语表达这个意思?

  张教授:两种语言的使用过程你都想一想。

  小飞:如果是说汉语,好像不用想,想到意思话就自动到嘴边了。如果是说英语,那我就要根据意思造一个句子,想一想哪个词作主语,是I呢,还是English,作谓语是用want好呢,还是用learn好。如果是I作主语,那么English就应该作宾语,我会想宾语是放在动词want的后面还是放在动词learn的后面。这个过程还挺复杂的。不想不知道,一想才发现怪了。为什么说自己的母语就不需要掂量语法呢?难道母语就不需要语法去组词造句吗?如果要造句,母语造句的时间不可能那么快啊!是不是说母语不需要用语法造句?只有说外语才需要?但又觉得逻辑不通,所有语言都应该有语法呀。我现在想不明白,您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张教授:你在学校里学英语,老师经常教语法规则,是不是?

  小飞:是啊。有什么不好吗?

  张教授:暂且不说教语法的利弊。但语法的确给人一个印象:语言是靠语法组词造句的。这个看法没有什么不对,单词的确是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和预测词语的意思。按语法规则造句是需要时间的,而说母语可以瞬间表达意思,说明我们在说母语的时候很可能没有经历用语法造句的心理过程。这只是推理,没有仪器测量。如果我们观察幼儿学说话的过程就会发现,他们学习母语好像最初是不借助语法规则的。运用语法的前提是懂得语法,幼儿懂吗?他们懂得单词与句子的区别吗?

  小飞:我想不会懂的。

张教授:他们不懂,但照样能够学会说话,而且比我们懂语法的人还学得更好更快。对幼儿来说,他们并不是按照先学单词、后学短语、再学句子这个顺序去学说话的。他们说话的单位有时候是一个音,如/A:/,有时是一个单词,如“衣服”,有时是一个短语,如“吃糖”,有时是一个句子,如“你去哪?”不管是一个音,一个单词,还是一个句子,幼儿都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使用,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一定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句子。也就是说,幼儿在学说话的时候,不是以句子为单位来表达意思的,而是以意义为单位表达意思的,而表达意思的单位所对应的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短语,还可以是一个词,甚至是一个音。这样的单位就叫做一个话语单位,是我们表达交际意图的基本单位。如果把一个句子当作揖个话语单位来对待,像我们使用一个单词一样来学或用一个句子,幼儿还会有学语法的负担吗?试想一下,假如幼儿像我们在学校学外语那样,按语言难易顺序学习语法,学用语法造句,他们还能那么快学会使用母语吗?

  小飞:看来我得要反思一下语法的作用了。

  张教授:你有没有想过不懂语法规则的好处?不懂语法就不会受语法的约束,不会用规则去掂量语句的使用,说话自然就流利,幼儿学语的过程就说明了这一点。

  小飞:这样看来,我刚才回顾用英语表达一个意思的过程,为了造一个英语句子而使用语法,想了好一阵,难道是懂语法规则的错?是老师教我们学语法的错?难道语法规则对学习和使用外语没什么帮助?10年来,我花那么多时间去学语法难道是在浪费时间?

  张教授:这些问题问得好!先留着回去慢慢思考。随着我们对外语学习问题的深入讨论,你的疑团会慢慢解开的。你的问题涉及语言本身的学习过程,也是我们今天要谈的第三个学用语言的条件。这个条件可称为语言接触量,也就是说,要学会一门语言不经过一定量的听说读是学不会的。

  小飞:为什么不包括写呢?

  张教授:如果还要学写,也应该鼓励大量写,写对成人学好外语帮助特别大,当然也重要。但是我们现在主要谈幼儿学说话对我们的启示,与写的关系不是特别密切,后面我们会专门讨论写对促进外语学习的作用。

  小飞:我学英语都10年了,接触英语的量够大了吧,但为什么还是学不好呢?

  张教授:10年时间是够长的,但英语接触量却谈不上大,比起幼儿来那就少得可怜了。你不妨粗略算一算你每天用多少时间学英语。我们可以把“学”的定义放宽一些,包括任何接触英语的方式,如视、听、说、读、写。

  小飞:其实,我不是每天都接触英语的,还有其他科目要学,接触英语主要是在课堂上。在高中,我们每周有5节英语课,每节课40分钟,上课跟着老师朗读课文,然后听老师讲解课文,讲评作业,分析语言错误,讲解语法。有时候老师让我们听一段英语故事,或者让我们在课堂上读一篇英语文章,然后做打勾题。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几乎都围绕高考英语做模拟试题。课后有时会花点时间复习英语课文,背单词。

  张教授:老师用英语讲课吗?

  小飞:有时候讲英语,但大多时候用汉语讲。

  张教授:有机会用英语会话吗?

  小飞:基本上没有,即使有也说不出来。老师有时用英语提问,我最多用Yes或No或一些常用的短语回答,连贯说英语根本做不到。

  张教授:我们不妨把你接触英语的情况跟幼儿接触汉语的情况比较一下,就接触量而言,差距就太大了。幼儿从出生之日起每天都听见大人说话,大人经常针对幼儿的理解能力调整话语,而且不断重复使用一些表达方式。通常经过两三年时间,幼儿就可以用汉语流利表达意思了。

  小飞:是啊。我接触英语的量跟幼儿接触汉语的量是无法相比的,但为什么接触量对学好语言那么重要呢?是不是因为接触多而熟能生巧啊?

  张教授:熟能生巧是部分原因。就拿发音学习来说吧,我们学说话首先得发音准确,要让人听懂。学好发音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看看幼儿,从学会 /mAmA/这个发音开始,也要用两三年左右的时间才逐渐把自己的母语发音全部学好,一定是通过反复使用才慢慢完善的。我们成人要学好英语发音更是多了一层困难,要克服汉语发音的影响,最终还很难不带汉语口音。学发音是“体力”劳动,需要反复练习,大量操练。从这个意义上说,接触量有助于完善发音,熟能生巧。

  小飞:除了操练发音之外,接触量还有其他重要性吗?

  张教授:不仅有,而且非常重要。我们不妨对幼儿学说话的过程做一点更深入的思考。幼儿并不是一开始就会说很多话的,最初是一个词、然后是一个短语、一个句子这样逐一学下来的。前面说过,这些单词、短语、句子构成了表达意义的话语单位,在一定的情境中所使用,与具体的情境粘合在一起,储存在大脑中。反复使用这些词语可以巩固和强化它们的用法,最后达到自动化程度,脱口而出。这样的反复使用算是一种接触量,我们流利说话的能力也应该部分归功于接触量。

  小飞:这不就是语言操练吗?

  张教授:可以这么说。但这种操练是在交际情境中进行的,是在表达意思、真情实感的过程中发生的,跟我们课堂上的那种没有交际意义的机械操练有很大的不同。

  小飞:是啊,我们在课堂上的外语操练经常没有交际情境和真实内容。

  张教授:接触量除了强化用法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帮助幼儿发现语法规则。当幼儿在不同的情景里反复接触同一类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时,就会在无意识当中归纳出语法规则。举个例子来说吧,幼儿在不同的情境里听人说到一个洋娃娃、一只狗、一辆汽车等,会进行推理,概括或抽象出“一”的概念。这时,从具体的情境中概括出来的“一”被用来表达任何代表“一”的事物,如用“一”去指一条毛巾、一张纸等等。这时,幼儿在反复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归纳出并掌握了一条语言规则。不过这个过程是下意识的,幼儿不会有意识地去思考“一”这个概念。

  小飞:哦。原来母语的语法规则来自我们的归纳推理能力。

  张教授:对,人类大脑有天生的归纳能力或者说有对事物进行类化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能帮助我们掌握语言规律。但要感知和概括出规律来,你首先要有大量的语言接触。语言中存在大大小小的规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语法规则。例如,在大量接触汉语之后,幼儿会发现,凡是含“给予”意思的动词都能出现在“给+名词1+名词2”这个双名词句型前面,凡是不含“给予”意思的动词都不能用在这个句型里,这就是一个语言规律。含“给予”意思的动词有:卖、送、还、赏、嫁等,不含“给予”意思的动词有:唱、睡、看、抢等。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幼儿往往能够知道我们可以说“送给我一本书”,但一般不说“唱给我一支歌”。

  小飞:尽管幼儿可以判断哪些句子是汉语能够说的,哪些是不能说的,但我相信他们说不出这个语言规律来。别说是幼儿,就连我也说不出来啊。

  张教授:虽然我们一般人不大可能把语言规律明确说出来,但规律却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只是隐性的知识,存储在我们的大脑里,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句子是否合乎语法,在使用汉语时是一定需要应用的。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感,来自语言使用体验,来自大量的语言接触,哪怕是文盲,只要会说话,都会有语感的。而能够把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语感或隐性语言规律揭示出来,并能够明确告诉人们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只有训练有素的语言学家才能够做到。实际上,上面提到的双名词句型使用规律,就是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最早归纳出来的。

  小飞:既然这样,在我们学习外语的时候,直接学习语言学家帮我们归纳出来的语法规则不是更省事、效率更高吗?难道我们还要像幼儿那样自己归纳出语法规则吗?

  张教授:这的确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学语法的问题的确关系到外语学习的根本理念。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幼儿通过大量接触语言而获得了语感,在我看来,语感就是概括程度不同的语法规则,还包括如何使用语言的规则。有了这种语感,幼儿才能够流利使用母语,才能够与人交流。相比之下,我们很多外语学习者把学习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把语法学好上,花了很多时间去学语法,记住了不少规则,然而有多少人能够用好外语?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吗?

  小飞:在我的印象当中,语法是语言的规律,老师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只要掌握了语言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把语言学好,但是,我的英语学习经历并没有证实这个印象。

张教授:语法的确是反映语言规律的,它本身是一门科学,是好东西。我们学不好外语,不能怪语法,关键是怎样学语法才能促进外语学习。语法知识弹性比较大,不像数学,一是一,二是二,推理非常精确,而反映一种语言规律的语法规则很多,极少没有例外。比如,光构成英语名词复数的规则就不止一条,有的名词加-s,有的加-es,有的名词根本就不遵守这些规则,不加任何词尾,如sheep。如果学语言也像学数学那样,有精确的规律可循,就不至于那么难学了。你说是不是?

  小飞:是啊。我们学英语就像学数学那样推理,喜欢抠语法,为自己说或写的每句话找个语法根据。在学校里,我的英语语法学得不错,但英语还是不会说不会写,说不好写不好,看来原因不是我没学好或者没学够语法。

  张教授:随着我们对外语学习讨论的深入,对如何利用语法帮助学习,你一定会有新的认识,有更多想法。语法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我在后面还会谈到。

  小飞:真没想到语言接触量还与语法学习有关。

  张教授:关系还挺密切。在无人明确指教的情况下,幼儿要从语言接触中掌握语言规律,让语感发展起来,没有大量的语言接触能行吗?所以说,语言接触量是一个学习使用语言不可

  缺少的条件。

  小飞:到此为止,您已经讲了学习及使用语言的语境条件、交际需要条件、还有语言接触量条件。经您解释,我明白了这三个条件对学好语言的确很重要,对幼儿成功学会母语起了关键作用。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条件呢?

  张教授:不仅有而且还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互动,前面说的三个条件都体现在互动里,而且在互动中才真正发挥作用。

  小飞:我也常听英语老师提到互动,那不就是对话吗?老师鼓励我们同学之间展开英语对话,但我总觉得没多大意思,我想要表达的意思,用英语不能连贯说,即使能凑合说几句,总觉得不如说汉语方便。这种互动好像对学好英语没有什么帮助,对提高我们的英语考试成绩更没有帮助,真还不如自己看书或者记单词有成就感。

  张教授:你说的这种情况在外语学习者中间普遍存在,也是正常的,大家更关心考试成绩,而互动对提高考试分数很难立竿见影。但这并不能说明互动不重要。你想想看,除了考试

  之外,还有其他什么原因使得你不太愿意跟同学对话吗?

  小飞:可能是没有用英语交际的需要吧。您前面不是说过交际需要是学用语言的一个基本条件吗?

  张教授:哈哈,活学活用啦。不过,我们还是来看看幼儿是怎样通过互动学母语的。对话互动是语言使用的最基本方式,幼儿是在跟成人互动对话过程中学会说话的。没有互动,幼儿不可能学会说话,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常识。还有一个常识是,幼儿学说话一定要遵守社会规约,不可能自己创造一个新的语言体系出来,让人听不懂。所以,幼儿一定是模仿成人学说话的,而且通过模仿不断地接近成人的语言使用方式。

  小飞:您的意思是说,幼儿是以成人为样板学说话的?

  张教授:是的,幼儿语言不可能凭空而来。但是,幼儿的模仿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模仿发生在幼儿与成人的互动过程中,换句话说,幼儿是在表达意思,或者说是在表达交际意图的动态过程中模仿成人使用语言的,而脱离意思的表达,静态地模仿成人语言,对学习语言往往帮助不大。

  小飞:什么是脱离意思的表达和静态的模仿呢?

  张教授:不妨引用国外语言研究者 Lightbown和 Spada 书中提供的一个例子[此例引自Lightbown, P. &Spada, N. 2006.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你看看就知道了。例子引用了一位母亲跟她孩子的一段对话:

  小孩:I putted the plates on the table!

  母亲:You mean, I put the plates on the table。

  小孩:No, I putted them on all by myself。

  在这段对话里,小孩在表达“我把碟子放在了桌子上”这句话的意思时,用错了动词put的过去式,母亲试图纠正这个错误,于是简单重复了孩子的句子,只是换用了动词put的正确形式。显然,母亲希望孩子模仿她,改正错误。要求孩子模仿的,是正确的语言形式,不是说话的内容。这就是我所说的脱离意思的表达和静态的模仿。

  小飞:哦,原来这种模仿对改错帮助不大。

  张教授: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在这段对话里,孩子并没有领会母亲的意图,只是关注母亲说话的意思,强调是自己把碟子放在桌子上了,不是母亲放的,根本没有注意到语言形式错误,依旧使用错误形式putted回答母亲。人们早就注意到,父母因自己孩子细小的语言进步而喜形于色,不断鼓励孩子说话,极少有针对性地纠正孩子的语言错误,即使试图去纠正也没有什么效果。有趣的是,幼儿往往“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语言错误。英语动词put是一个不规则动词,加-ed构成动词过去式是错误的。幼儿使用putted,那是幼儿从语言接触中推理出来的规律,是他们的“语法”,幼儿在学语言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语法”说话,不是轻易可以纠正的。尽管大人不怎么纠正孩子的语言错误,幼儿与成人接触多了,语言接触量也会随之增加,说话的方式会逐渐向成人靠拢,语言错误会越来越少,最终都学会了正确说话。

  小飞:可是我们学英语时,老师却喜欢帮我们纠错。我还曾经听一位老师说,把错误改完了,剩下来的就是对的。我们在初中和高中还用过改错本呢。

  张教授:纠错好不好,一方面要看怎样纠错,另一方面要看最终的学习效果,要看纠错之后学生是否还会重犯错误,而不是由当前的纠错短期行为来判断。

  小飞:如果纠错对幼儿学习母语帮助不大的话,那么,幼儿学会语言主要是通过大量接触正确的语言,是吗?

  张教授:是的。这应该是常识,但我们有的老师往往忘记了这个常识,难以摆脱纠错情结。不是通过鼓励学生大量接触正确的英语去学会英语,不是用正确的语言去挤掉错误,而是限制学生的接触量,如针对考试内容开展教学,大量做试题,围绕考试规定的词汇讲解词语用法,课堂上死抠课本内容,限定作文字数等。这样做倒是便于老师改错,从长远来看,到底是改错使学生得到的多呢,还是以大量接触正确语言得到的多?我们要权衡一下得失。

  小飞:我学英语的过程基本上是老师不断帮我改错的过程。这样做好不好我还不清楚,现在您强调大量接触语言,这与互动有什么关系呢?互动对纠正语言错误有帮助吗?

  张教授:我们还是来看看幼儿是如何通过互动学习母语的吧。幼儿接触正确语言主要体现在对话的互动过程中,而互动的一些特征决定了幼儿成功学会语言。当幼儿和成人互动的时候,双方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是不对等的,幼儿语言处于发展变化中,成人是语言的熟练使用者。这点很重要。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飞:幼儿可以向成人学习啊!

  张教授:对。这种语言能力不对称的互动能使幼儿向成人看齐,与成人语言趋同,产生拉平效应,有助于幼儿自我纠错,自我完善。特别是成人也会注意顺应幼儿的认知能力,使用一些简化的词语,让幼儿明白意思。意思明白了,表达意思的语言就容易学会,你说是吗?

  小飞:听不懂的、不理解的词句我想一定是很难学会的。

  张教授:幼儿学用母语总是先有意思,后有语言形式的使用。形式毕竟是用来表达意思的,而且是在表达交际意图的互动过程中被使用的,也就是说语言形式的学用是由意义驱动的。这在幼儿学话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

  小飞:我在学英语时好像经常是在跟语言形式打交道,从不主动去找人用英语互动对话,学了也用不出来。

  张教授:这说明你在学校里学英语的方式跟幼儿学习母语所采用的方式恰好相反。我这样说并不是建议你完全模仿幼儿学习母语的过程去学外语,我只想在这里强调幼儿是怎样学会使用语言的,他们的成功一定有成功的道理,而你学习外语至今不太成功也一定有原因。

  小飞:我们不成功的原因可能是过多地注重语言形式,而忽视了意义吧?如果以语言学习是否成功来衡量我们的语言学习成就,幼儿的确是我们的老师,不能因为他们年纪小而小看他们了。

  张教授:对啊。这也是不少语言学家关注和研究幼儿学习母语的动机之一。上面讲的四个条件,也就是真实语境、交际需要、大量接触、交流互动都是幼儿学会使用母语的基本特征。语言使用总是发生在语境里,交际需要驱动语言学习,大量接触促进语言流利使用并催生抽象的语法规则,交流互动是语言使用的综合平台,使得交际需要、语境、语言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大量接触语言成为可能,使得幼儿向语言水平高的成人模仿看齐,产生学习效果。可以说互动是幼儿学会使用母语的充分条件,其他三个条件都体现在互动中,是幼儿成功学会母语的必要条件。

  小飞:您刚才说的是学用母语的条件。如果学外语也满足了这四个条件,而且把互动也充分利用起来,是不是就一定可以学好了呢?

  张教授:幼儿可以,成人还不行。

  小飞:为什么呢?

  张教授:学外语与学母语毕竟不完全相同,但主要不是体现在这四个条件上。应该说这四个条件是学习使用语言的普遍特征,不宜用来区别外语和母语学习。幼儿学习母语是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因此普遍学会了使用母语。而外语学得成功的人是相对少数,多数人学了外语不会用,一方面是因为没有遵循成功的学习方式,没有很好满足学会语言使用的四个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还有一些根本差别,这些差别促成了与幼儿学习母语不同的结果。

  小飞: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的根本差别到底在哪儿呢?

  张教授:今天我们谈了学会使用语言的四个条件,内容已经很多了。我想把这个问题留给你回去想一想,同时也回忆一下今天我们讨论的内容。下次见面的时候再讨论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的差别以及外语学习本身的特征。

  小飞:好的,下次见,谢谢教授。

  (选自《外语是怎样学会的》,作者:王初明,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