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吊装专项施工方案:网民为何追捧影射中国的梅德韦杰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47:50
.content_tree_style{word-break:break-all;width:746px;}a.tags:link {color: #0000FF;font-size:14px;text-decoration: none;}a.tags:visited {color: #990000; font-size:14px;text-decoration: none;}a.tags:hover {color: #FF0000; font-size:14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楼主 网民为何追捧影射中国的梅德韦杰夫? [ 吃亏的老实人 ] 发表时间: 2011-07-18 21:59:51 [ 发短信 ] [ 回复 ] [ 树状 ]

 


文 长江短笛


有两则新闻可以结合起来看:一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直言俄罗斯年轻人争当公务员说明腐败很严重。一是我国某大学课题组调查结论“中部三省公务员年工资收入平均高于企业员工3700元。”

前者受到网民热捧。认为外国总统直接揭了所属官员队伍的痛处,更多人似乎从中读懂了我们自己,感慨他怎么把中国的实情说出来了。因为中国“公务员热”曾被显摆为机关吸引力大、优秀人才集聚。虽然也有论及“当官发财”的负面示范,但往往淹没在机关工作“有社会地位、稳定、保障好”等中性元素之中。“公务员热”像个久困不明的杂症,遇到梅氏偏方,颇有一种被人说透个中缘的感觉,甚至有人说梅氏是含沙射影,有人称这样的讲话才算“重要讲话”。

后者受到网民冷拒。尽管调查定性上没错,但多数人对这个3700元很不肯待见,“谁会相信这些数据呢?”成为某网站顶得最高的的热帖。有人戏谑是不是统计人员由于马虎丢了两个0,也有人以为是月工资收入差额。同时,也有最穷的公务员在网上叫屈他们是“被高工资”或者“漏统计”了,打工仔和普通企业员工也不认可,他们死活不肯与拥有超级年薪的国企高管们同享“平均待遇”。

某课题组“两年时间,三个省份,21个城市,9000个公务员和1500个企业员工薪酬数据,有效问卷6287份,”与“3700元”,项目立意是不是有种“求证癖”?过程和结论是不是有点头重脚轻?照长江短笛看来,这个结论既不能发人深省,也不会耸人听闻。是费了很大的劲说了一句正确的废话,难怪有人说这个项目经费花得不值。“公务员是优势群体”,难道还需要反复证明吗?

实在的话太少,所以珍贵。正确的话太多,所以疲劳。前一则新闻是靠一句感性的断语引发网民对所谓理性的怨气,后一则新闻是典型的工具理性判断激起了网民有失理性的情绪。何况,有些理性本身值得怀疑,《新京报》曾对“您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原因”进行调查:6382人中有85.4%的人选择了“工作稳定”,有83.4%的人选择了“福利待遇好”。 “社会声望高,受尊重”有56.4%的人选择,而“权力较大”有37.1%的人选择。是不是中俄价值观有高低之别,反正中国年轻人当公务员的动因,与腐败利益相关性最小,这与现实是否靠谱,我们心知肚明。把“37.1%“拿到网民面前讨论,应该与“3700元”的境遇一样,相信没多少人会相信。

如果掩耳盗铃和讳疾忌医,年轻人趋利避害的 “公务员热”还将持续下去。与之相伴随的,是社会创新能力国民创业素质将日益下降,高端人才去做蛋糕的减少,来分蛋糕的增多,错误被固化,特权被淡化,官民之间的断裂会越拉越大。在社会建设中,无需用多种方式以多种途径证明一加一等于二,要的是一语中的,一剑封喉,说一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