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城大乐透15139:正在左右美国的七大趋势(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11:05
     

  


    全世界都在热议中国,想读懂中国、了解中国,但我们尚无暇沾沾自喜。当下更需做的,是睁大眼睛、张开耳朵,倾听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别是那个让我们爱恨交织的美国。

     左右当今美国社会的言论和思潮有哪些?又有哪些大趋势,能洞悉美国未来的经济、政治格局和走向?

 


 
 


  路透社:美金融巨头一切照旧 华尔街薪金再回高位

     【美国《大西洋》月刊7/8月一期文章】题:向你介绍正在影响美国的各种学术思想潮流,不论其好坏(还有其他各方面的思想、见解、假设与事端)

     警告标识历历在目。在2008年全球金融体系分崩离析前的数十年里,曾经的诸多小型、零散的金融中介机构相互合并,成长为少数几家全球性大公司。新的金融巨头通常大到无法管理:面对上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和大量无人能理解的资产项目,这些大公司发展成大灾难只是时间问题。

    确切地说,此类机构因为过于庞大,所以不能让它们倒掉。雷曼兄弟公司只是其中最小的之一,其破产却迫使世界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原先无法想像的紧急措施,就为了防止全球经济陷入全面崩溃。救助成本达到万亿美元的级别。招致灾难的因素很简单:庞大的机构、紧密的联系与丰厚的利润。

    从本质上说,大型银行比中小型银行更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只需想像一下联邦政府如果要填补比方说“美国银行”的全部存款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可以理解了。

    雷曼兄弟是证明紧密联系所具有的风险性的最佳案例:由于每一家大银行每天都与这家公司有大量业务往来,所以公司突然垮掉所带来的混乱局面完全无法控制,而且以极具破坏性和不可预料性的方式迅速传遍全球。

    而丰厚的利润显然是风险的绝佳代理人。如果有人告诉你,他能在一年时间里赚到大钱,而且不用承担巨大的风险,那么这个人就很可能是伯纳德·麦道夫。

    看看现在,我们不仅没能解决上述三个问题,而且使这些问题变得更严重了。大银行的规模大到前所未有,因为吞并了破产的竞争者。

    各方的联系同样更加紧密了。拜本·伯南克所赐,救助计划催生了汹涌的流动性:美联储的救助计划相当于用直升机朝着曼哈顿下城区空投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百元大钞。这笔钱花在了金融资产上——问题就在这里——而且金融资产因此开始互相联系在一起。由于金融关联性的增强,如果再次出现危机,局面就将无法控制:危机必将席卷所有方面,而且就在一瞬间。

    与此同时,华尔街的薪金又回到了空前高位,而且没花多少时间。金融产业在美国公司利润总额中的比重也再次达到30%以上。要当心啊。这是一种巨额赌博,气势汹汹地卷土重来,风险性前所未有。(来源:参考消息 作者路透社金融博客撰稿人费利克斯·萨蒙)

 

 

 

 

    华尔街日报:去年美国企业高管薪酬大幅反弹

    对于许多美国企业高管,去年他们的薪酬又出现了一个非常快速的反弹。咨询公司Hay Group为《华尔街日报》做的一项企业CEO薪酬研究报告显示,去年美国50家最大的企业CEO获得的薪酬相比此前一年增长了30.5%,出现至少三年以来的最高涨幅。

    高管们通常获得多种形式的薪酬,包括工资、长期股权奖励和与企业业绩挂钩的奖金。根据今年生效的新金融监管法案,每一个股票市值超过7500万美元的企业,都必须在其年度会议上让投资者知道高层薪酬。

    Hay Group审查了自10月1日以来发布薪酬声明的年收入超过40亿美元的企业。据统计,50个最大的企业的CEO在2010年获得的薪酬总额超过了1.261亿美元,远超过此前一年的8300万美元。薪酬出现大幅增长的包括了星巴克公司、捷普科技(Jabil Circuit Inc.)和家用清洁产品制造商Clorox公司的高管们。奖金最高的是沃尔特·迪斯尼公司的CEO罗伯特·伊格尔,其2010年薪酬达到了1350万美元。

 

 

 

 

资料图片:7月26日,英国伦敦,“维基泄密”网站创立者澳大利亚记者朱利安·阿桑奇在记者会上手持一份英国《卫报》。“维基泄密”网站公布了长达20万页的9.2万份美国军方机密报告。这些军方报告记录了驻阿富汗美军不愿公开于众的“秘密”,包括联军144次“意外”杀死平民,美军全力掩盖塔利班已获得地对空导弹的事实,美军如何组织秘密“暗杀或俘虏”某名册上在列塔利班班级领导人等。

 

    秘密消失的那一天还没有到来,但我们已经在过去一年里看到的太多事例表明,这一天或许正在迅速逼近。就像在之前几年里一样,记者们去年又挖出了一系列原本希望能避开公众视线的政府秘密计划(诸如阿富汗财务丑闻、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巴基斯坦的无人机作战、美国加强国家安全设施的举措)。

    当然,还有后来的维基揭秘网与曝光的海量情报。行踪诡秘的朱利安·阿桑奇策划的这个网站包罗了各种信息,有伊拉克战争的日志,有关塔那摩湾监狱囚犯的资料,还有美国驻突尼斯大使馆发出的不光彩的电文,证实突尼斯政府内部腐败丛生。想把阿桑奇及其同伙送进大牢这一反应证明我们的政府并没有真正理解此事所反映出的技术与社会革命。

    但这并不是说华盛顿没有在缓慢地朝着透明的方向努力。在突袭乌萨马·本·拉丹的老巢之后,奥巴马政府开始公布此次大胆行动的诸多细节。白宫的动机很容易理解:奥巴马总统想要表明他的冒险行动得到了回报———而且谁又能责怪他呢?

    华盛顿同样希望继续保守某些秘密。对美国的秘密突击行动表示不满的巴基斯坦情报官员撵走了中情局驻伊斯兰堡的负责人。巴方要求中情局提供其驻巴雇员与合同人员的完整名单以及更多信息。如果维基揭秘网或记者很快为巴基斯坦提供了答案,你也不要觉得意外。

    迫使美国政府放弃对秘密外交的眷恋,也许就长期而言是个好事情,虽然在短期会引发痛苦。毕竟,以保密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就好像那些共守秘密的人之间的关系一样,本质上都很脆弱。   

 

 

 

 

全球民调:多数西方人认为中国将超美国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7月14日报道】题:全世界都说中国要超过美国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周三公布的一项全球态度调查显示,尽管与小布什时期相比,世界各国对美国的看法已有所改观:但在接受调查的22个国家中,15个国家的大多数受访者都说,中国将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先超级大国”。

    这种看法在西欧尤为普遍,英国、法国、德国和西班牙每10名受访者中至少有6人认为中国最终会取代美国。

 

 

 

 

    这种对中国超级大国地位的新看法无疑反映了全球对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的认可,以及人们认为美国正在经济上逐渐落后于中国的事实。这种看法在西欧最为明显,过去两年中,认定中国是世界“领先经济力量”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西欧人还认为中国最终会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

    以英国为例,认为中国目前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人数比例从2009年的 34%攀升至47%。同一时期,认为中国最终会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的英国人比例从49%增加到65%。德国、西班牙和法国也出现了类似趋势。

 

 

 

2010年9月28日,美国纽约街头。美国发布的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去年美国最富有者和最贫困者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并创下历史纪录,年轻人和儿童因经济衰退遭受的冲击最为严重。

 

    我们的身边总有富人。在每一个社会里,总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富有。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富人和其他人之间的差距会有很大不同。

    今天的现实是,富人——尤其是超级巨富——把其他人远远抛在了身后。从2002年到2007年,美国65%的新增收入落入最富有的1%美国人手中。这一不平衡的分配结果意味着,在今天,有一半的国民收入属于10%最富裕的人口。在2007年,最有钱的1%的人口控制着全国34.6%的财富,大大超过财产较少的90%人口所控制的比重。

 

 

 

 

  

 

    这与二战后数十年里的状况有很大不同,那个时代的巨大成就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收入的相对平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40年里,最富裕的10%人口仅把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拿回了家。

    今天这种巨富倍增的情况是一个全球性现象。这在美国尤为突出,但同样出现在其他发达经济体,如英国和加拿大。生机勃勃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同样出现收入不均加剧的情况,中国的形势同美国一样严峻。

    这些全球超级巨富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娱乐。他们一年四季在上海与纽约之间穿梭做生意;他们会造访瑞士达沃斯,去打通关系;他们还去法国圣巴茨岛度假。其中许多人属于地球上的游牧民族,攥着一把护照,拥有几套相距甚远的房子。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比他们与老家乡亲们之间的共同点还要多。而且,他们越发聚合成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

    出现国际富豪统治阶层的背景是,全球化与技术革命正在掏空绝大多数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中产阶级。当今许多超级巨富都是从中产阶级起家,通过工作——而不是继承——得到了大部分财产。

      这一精英阶层是这个胜者通吃的世界里的胜者。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重大政治议题之一就是,这些人是否会认识到其他人都落在了后面,这些人是否会觉得想办法处理这种状况也是符合自身利益的。 

 

  美媒:穷人更穷 美贫富差距加剧形势严峻

 

    贫富差距在美国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许多总统都把缩小贫富差距,保证社会公平作为重要施政目标。但事到如今,这一问题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恶化,近期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呼吁,为美国的决策者敲响警钟。

 

 

 

 

    《华盛顿邮报》今日的一篇社论描述了美国当前贫富差距情况之严峻。从国内收入的份额看,占人口0.1%的顶尖收入者1975年占国内收入份额比例为2.5%,而到2008年,这一比例则达到10.4%。据该报的一项调查,自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管理人员的平均年收入约增长三倍,而工薪层的收入增幅仅为26%。一家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年薪相当于25位美国大型公立大学校长的收入,28位美国总统的收入,225名教师的收入,252名消防队员的收入。文章感叹,在这样的统计数据面前,没有人会相信“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

 

 

    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问题使得美国人的幸福感下降。民众对奥巴马总统的支持率下降。

    在美国收入最高的0.1%人口中,企业高管占了四分之三。这主要是由于管理层绩效奖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因为意识到贫富差距问题的严重,时任国会和政府想出不少对策,其中著名的是1993年,国会出台法律限制高管层最高薪酬,但却把“基于绩效”的薪酬除外。这导致高管薪酬重点转向股票期权,到头来,企业高管的收入不降反升。事实证明,直接限薪会导致新问题,政府要有所作为,应当避免鼓励收入向高收入人员倾斜的趋势。

 

 

 

美国中产在受苦 新兴国家中产崛起

 

    过去一年来,“受挤压的中间层”让我们唏嘘不已。这一点毋庸置疑。虽然美国经济现在或许在反弹,但绝大多数美国人的收入———如果他们还幸运地拥有一份工作的话———却并没有增加。恰恰相反,自2002年以来,美国家庭的实际收入下降了,因为有许多中产阶级岗位要么被技术创新吃掉了,要么输给了海外竞争。至于剩下的许多岗位,雇主可以只提供更少的薪酬。

    美国(和欧洲)的中产阶级在受苦,但这只是现实的一部分。在过去的十年间,所谓的“金砖国家”的人均收入猛增,这些国家的中产阶级也以惊人的速度壮大。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就业岗位从西方转移到了新兴市场国家(你只要想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中国工厂和印度呼叫中心就明白了)。随着收入提高,生活方式改善,其中大部分国家的教育水平同样有了提高,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

    对许多西方劳动者——以及政治家——而言,这种情况貌似叫人害怕。毕竟在印度、中国、巴西这样的地方多出数百万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就意味着欧美人将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不过事实上,这片乌云同样镶了金边。

    迄今为止,政治家与经济学家们通常关注于新兴市场带来的“供给冲击”,即这些国家相比西方,能够供应更为廉价而优质的产品。这些新兴市场经济体毕竟是通过生产活动繁荣起来的。然而,当今世界即将面临一次重大转变:恰恰由于新兴市场的中产阶级日渐壮大起来,他们便同样发展成为一支相当强大的消费力量。于是,新兴市场不再仅仅代表了“供给冲击”;它们同样创造出“需求冲击”。

    这就引出一个大问题:将由谁或通过什么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呢?这些新出现的中产阶级家庭,比方说是在印度呼叫中心或中国工厂里上班的中产阶级家庭,会仅仅购买当地的产品吗?还是说美国公司可以有机会向他们提供服务呢?倘若果真如此,那么随着那些消费者开始旅游、读书、下载应用软件———接通全球化的生活方式,这个机会可以最终转化为美国新的就业岗位吗?有关“受挤压的中间层”的故事还没有讲完。 (来源:参考消息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辑吉莉恩·泰特)

  金融危机让美国中产阶级倍感窘迫

     “美国中产梦正在死亡”。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个人顾问之一苏茜·欧曼在接受福布斯的采访时说。在她口中的“美国中产梦”包括:有一天能自己买一套房子;拥有一份稳定、高收入的工作;工作到65岁退休。但是这个梦已经被金融危机彻底碾碎。“推动美国前进,主导美国主流文化的中产阶级正在消失。”欧曼说:“因为曾经让美国中产经济赖以生存的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正在消失。

    消失的中产岗位

    新兴技术不断的涌现,正在逐渐削减许多稳定性高,对于市场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工作岗位。比如,文书曾经是众多公司中常见的职位。但金融危机过后,公司削减预算,加之越来越多的科技软件的使用,导致文书岗位可有可无。

    据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的数字显示,近几年来,美国有30万个办公室文员和行政管理岗位消失。美国劳工统计局预言在未来十年内,这些岗位还将继续缩水。目前,美国有超过2000万人依靠文书工作养活家人,文书职位消失趋势对于美国中产阶层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发达经济体正面临中产收入停滞或下滑


 


 

    2010年12月9日,在美国纽约,52岁的埃里克·利佩斯在招聘会现场外排队等候。

    从经济危机爆发至今已将近3年,一片新的阴影正笼罩在世界各个最发达经济体的上方:它们的大部分国民将面临数年的工资停滞。

    战后,发达经济体曾经流行着一种观点:就物质而言,每一代人都能过上比父辈好得多的生活。然而,眼下收入增长的前景可谓再糟糕不过。

    对一些中等收入群体来说,收入停滞或下滑的想法并不新鲜。2010年,英国叉车司机的收入大概有19068英镑,经通胀调整后,比1978年的水平下跌了5%左右。美国男性实际收入从1975年以来就没有增长过。在日本,家庭税后平均实际收入在1996-2005年的十年间出现了下滑。而德国的这个数值在最近十年里一直在下跌。

    中等收入家庭受到的这种压力,被信贷繁荣掩盖了几分———至少是暂时的,因为信贷繁荣使家庭能够寅吃卯粮。如今,鉴于廉价资金时代已在3年前画上了句号———加上发达国家正疲于推动经济复苏,世界各地的中产阶层开始感受到了窘迫。

    这种情况可不是政治家们所乐见的。迫于形势,他们正在考虑增税和削减公共开支,以修补公共财政。而且,这种财政整顿必须在各国开始一个更艰难的调整过程之前完成:适应寿命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南方都市报 据英国《金融时报》文章综合整理分析】

 

  中产阶层大比拼:美国停滞 中国扩军

 

    美国有线新闻网络CNN日前报道称,美国中产阶层经历了收入增长停滞的20年,但富人腰包却在不断膨胀,导致贫富分化扩大。而与此同时,中国的中产阶层正经历着最快的发展时期。

    相比之下,近十年来,中国的中产阶层规模不断壮大,按照中国中产阶层11800-17700美元的年收入标准划分,2001年的全国调查表明,中产阶层的规模已经达到15%左右。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3%。

    在美国中产收入停滞不前的同时,中国的中产阶层正经历着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张。根据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到2020年,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将到达7亿,占到人口总量的近一半。

 

 

 

美刊:绿色革命长途漫漫

 

    诸如丰田普锐斯这样的混合动力汽车降低了单位油耗,但没有在车辆的大小和舒适度方面做出任何牺牲。与此同时,电动汽车则有望不使用任何汽油,却能把我们送到很远的地方去。每个行业的公司都在施展手腕,为它们的工厂搞到紧俏的绿色资质。风车不再仅仅出现在细腻的荷兰油画或是环保人士的幻想图中。它们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农庄上、山脊线上乃至大海上。美国总统奥巴马似乎每周都会发布一套新的能源方案,一直承诺会用更多的绿色岗位来弥补财源所遭受的暂时损失。单单听他这么讲,我觉得我们很快都会变绿了。

    然而,虽然这些绿色替代方案眼下貌似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它们的普及程度其实并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高。以电力为例,2010年美国十分之一用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但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水电,而不是风电或太阳能———而且事实上自1997年以来,水电量已经减少了近三分之一。这一缺口超过了风电量的增量,这就意味着我们目前的可再生资源发电量低于1997年的水平。

    化石燃料价格的上涨或许给绿色技术,尤其是汽车领域的绿色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这是好消息。但坏消息是飞涨的化石燃料价格,仍因为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上涨。我们或许并没有降低化石燃料消费量的增长速度,或许只是把这部分消费转移到了别的地方。除非我们想办法停止燃烧化石燃料,否则目前处于地表以下的所有碳元素最终都将在未来数百年后统统跑到空气中去。

    遗憾的是,虽然有越来越优秀的技术帮助我们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但我们还没有找到任何重大方法来彻底放弃它,或是基本不使用它。就连风力发电这样迅速成熟的技术也需要碳浓度较高的后备发电能力,以应对风力不足的时段。而且,尚没有人设计出一架混合动力的商用飞机。

    我们离真正实现绿色的目标还很遥远。

 

 

 

       人际交往在过去一代人中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云技术”变得越发重要了。所谓“云技术”指的是电子网络,正是它让我们目睹灾难与动乱,无论事件发生在何处;正是它帮助我们联系到好友,无论他们身在何方;正是它帮我们得到地图,或是看到地球上几乎任何地点的卫星照片;正是它帮助我们同时协调全球各地的商业、金融、科学与教育活动。当然,这些系统的不可或缺性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假如工厂、银行、医院、供电和供水系统都必须入网运行,那么从理论上讲,它们都很容易受到电子攻击。

       人们在去年夏天发现了阴险的“震网”病毒。有鉴于此,我们便知道(或者说我们“大概知道”——因为无论是以色列和美国政府还是其他任何一方,都不会站出来说是自己为了干扰伊朗的核武器计划开发了这种恶意软件),此类威胁不只停留在假设阶段。我们还知道,此类威胁可以为国家所用,成为最新的战争形式,而不仅仅被骗子团伙用来骗取你的信用卡号,或是诱骗你往尼日利亚汇款。这种潜在的外部威胁同内部威胁一样难以察觉,我们很难在对其进行控制的同时,不损害作为网络安身立命之本的快捷性、开放性与连通性。

       地缘大战略总会涉及该如何确定对手的死穴与弱点,如何通过集中式破坏实现扩散性损伤。这一概念在过去指的是港口、公路、轴承厂和机场;现在,死穴与弱点就成了流经USB连接线和以太网端口的那些东西。  

 

 

美报: “震网”开启网络战新时代

 

    仅仅几个月前,美国和以色列官员还在警告,伊朗只需要一年就能拥有快速制造核武器的能力。然而在新的一年来临时,西方官员悄悄地对伊朗核计划的预测进行了重大修改。

    以色列战略事务部长摩西·亚阿隆在去年12月29日说,伊朗至少需要3年才能制造出核弹。之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轻描淡写地说,估计伊朗的计划因为“技术问题”已被拖延。

    研究电脑战的人无疑都知道这些重新评估背后的原因———“震网”(Stuxnet),一种能改变战局的蠕虫病毒,它可能开启一个虚幻电子战的新时代。

      去年6月“震网”病毒首次被发现,它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复杂的网络武器,因为它悄然袭击伊朗核设施的手法极其阴险。

    电脑专家数月来已对这种蠕虫病毒进行研究,许多人认为“震网”是由以色列或美国制造,用来暗中破坏伊朗制造核武器的努力。但已经破坏到什么程度尚不清楚。

    约翰·布姆加纳是美国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所的技术主管,该研究所是研究网络冲突的一个非营利组织。布姆加纳说:“‘震网’无疑将永远改变国际安全和外交政策。它将颠覆并开创军事网络防务革命。”

     该蠕虫病毒缓慢运动的轨迹、秘密控制机器的能力以及制造者仍未现身的事实,都给将来的高科技作战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