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三项世界纪录多少:先哲廉政教诲碑铭之《春秋左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19:42
先哲廉政教诲碑铭之《春秋左传》

发布时间:2011-5-24 22:11:14      文章来源:中国反腐倡廉网            阅读418 次 

    《春秋》在汉代时即被定为“五经”之一,《春秋》虽原是鲁国编年史,但对东周后242年诸侯各国的礼乐、征伐、诸侯的僭窃、大夫专权及各地发生的灾难等大事无不记载。孔子曾以《春秋》为教材教授其弟子。但由于学生对师授的领会、理解不同,因而孔子之后,其弟子在传授《春秋》时出现了不同的许多家学派,最终得以流传于世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为训诂之传,以解释经文为主,叙述史实极少,而《左传》为记事之传,主要从史实方面解释《春秋》,在社会政治、礼乐制度、军事外交、人物记载等许多方面都拓展了《春秋》的内容。《左传》全书共180273字,约为《春秋》原著16500余字的11倍,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历史著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历代以来均备受重视,在历代以来所刻的七大“石经”中,除东汉的《熹平石经》、三国曹魏的《正始石经》外,其余五大“石经”都刻有《春秋左传》碑。
    《春秋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他与孔子有过交往,受到孔子的尊重与敬仰,司马迁与班固认为他做过鲁国的太史。左丘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较为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秉笔直书历史,客观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包括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等,其中包含有许多廉政治国安邦的至理名言,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益,诸如: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语见历代“石经”《春秋左氏传》碑《庄公二十四年》。此语是鲁庄公为了从齐国迎娶哀姜而大肆修饰宫庙时,鲁国大夫御孙劝诫鲁庄公的一句话。语中“共”通“洪”,意为“大”,杨伯峻注:“共,读为洪,大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节俭,是德行中最大的美德;奢侈,是罪恶中最大的罪恶。用今天的现代语言来加以引申解读,那就是,此话告诫人们,特别是告诫那些为政者,办事情要勤俭节约,节俭没有什么不光彩丢人之处,而是一种最大的美德;办事情切不可铺张浪费,奢侈腐化,奢侈并没有可以光荣自豪之处,而是一种最大的罪恶。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语见历代“石经”《春秋左传》碑《隐公三年》。卫庄公宠爱庶子州吁,州吁骄横放纵,荒淫无度,引起臣民的怨怒,卫国大夫石碏挺身诤谏,此语是他在劝诫卫庄公要约束管教好儿子州吁时说的一句话。语中“义”为道义、美德;“方”为“方正”、“正直”,引申为规矩、正确的道理;“佚”意为放荡。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疼爱子女,应该用良好的道德规范和正确的道理去教育他们,不要让他们去接受那些邪恶的东西。骄横、奢侈、淫乱、放荡等恶习,都来自于邪恶不走正道,而之所以会造成骄奢淫逸这些恶习,是由于过分宠爱的缘故。用今天的现代语言来加以引申解读,那就是,此话告诫那些有一定地位的为政者,对子女要严加约束管教,绝不能对他们过分宠爱,放纵不管,否则就会使他们滋长骄奢淫逸的恶习,那就不仅会断送子女的前程,而且会给自己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给工作带来重大的损失。
    △多行不义,必自毙。
    语见历代“石经”《春秋左传》碑《隐公元年》。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结党营私,扩充势力,阴谋发动武装叛乱,夺取王权。大臣祭仲劝郑庄公及早消除这个隐患。郑庄公听后就回答了这句话(后来,共叔段果然失败了,身败名裂)。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坏事做多了不会有好结果,必然会自取灭亡,自己垮台的。用今天的现代语言来加以引申解读,那就是,此话告诫人们,尤其是告诫那些热衷于弄权的为政者,如果为了满足私欲,不择手段地玩弄权术,处心积虑地搞阴谋诡计,那么最后必将会自取灭亡,自我垮台。
    △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语见历代“石经”《春秋左传》碑《昭公五年》。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春,竖牛乱政,“取东鄙三十邑”,杀死叔孙,立昭子为国君。但昭子并不认为竖牛有功,在他即位后说:“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嫡立庶,又披其邑,将以赦罪,罪莫大焉。必速杀之!”以乱臣罪杀了竖牛。孔子在评论这件事时,说了此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政的人不奖赏对自己的私人利益有功劳的人,不惩罚对自己有怨言、怨恨自己的人。用今天的现代语言来加以引申解读的话,那就是,此话告诫为政者,为政必须出于公心,必须从是否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大局来衡量一个人和他所办的事情的好坏,绝不能以是否对自己个人有好处、是否对自己个人不利为标准,来实施奖励和处罚。
    △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语见历代“石经”《春秋左传》碑《隐公六年》。鲁隐公六年(公元前717年),郑国与陈国发生战争,郑伯请求同陈国媾和。陈臣五父劝谏陈侯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但陈侯却坚决不答应。左传作者认为陈侯这样做是丢失善的,滋长恶的,在评论这件事说到恶时,引用了周任所说的这段话。西晋学者杜预在其所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对此语作注云:“芟,刈也。夷,杀也。蕴,积也。崇,聚也。”语中“信”,通“伸”,伸展之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的人,见到恶,就要像农夫见到杂草务必将它清除掉一样,割掉它,杀死它,清除掉它积聚起来的肥料养分,挖掉它的老根,不让它再繁殖,那么好的东西就能得以伸展成长了。用今天的现代语言来加以解读,那就是,此话告诫为政者,对社会黑恶势力切不可姑息迁就放任滋生,要像农民清除田里的恶草一样,对社会黑恶势力务必斩草除根,并且要清除滋生它们的土壤,使它们萌芽不发,不能滋生繁衍。如此,友善才能够得以发展。
    △侈,将以其力毙;专,则人实毙之。
    语见历代“石经”《春秋左传》碑《襄公二十九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司马侯见到了齐国的大臣高止和宋国的大臣华定后,对知伯说:“二子皆将不免。子容(注:即高止)专,司徒(即华定)侈,皆亡家之主也。”预言这两个人终将遭到灾祸。知伯问司马侯为什么,司马侯回答了这句话(后来,高止和华定果然都遇上了灾祸,被迫流亡国外,印证了司马侯的预言)。语中“侈”一意为“邪行”,一意为“过分”、张大”,引申为“放纵”;“毙”即“灭亡”;“专”即“专横”。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放纵自己,随己所好,为所欲为,到了自己力量衰弱时,就会自行灭亡;专横跋扈,恣意妄为,为非作歹,那就一定会被别人击败打倒。用今天的现代语言来加以引申解读,那就是,此话告诫人们,特别是告诫那些处在得意得势中的为政者,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一定要正确对待和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严格约束自己,切不可忘乎所以,放纵不羁,随心所欲,专横跋扈,恣意妄为,否则最终必将遭到大家的反对,自己毁灭自己。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语见历代“石经”《春秋左传》碑《庄公三十二年》。此语是虢国国君虢( guó)公在派祝应、宗区、史嚣(yín)去享神时,史器针对虢国国君寡德,预言虢国将要灭亡时所发的议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国家将要兴起,听百姓的;国家将要灭亡,听神灵的。用今天的现代语言来加以引申解读,那就是,此话告诫为政者:如果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国家就会兴盛发达;但是如果热衷于封建迷信,寄希望于神灵,那么,国家也将衰亡。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语见历代“石经”《春秋左传》碑《襄公二十五年》。此语是太叔在问郑相子产应该怎样为政时,子产所作回答中的一句话。语中“行无越思”意思是说,行动不能超越思考,也就是说应先思考好了再行动;“畔”为“田界”、“界线”,此处引申为“阶段”、“次序”之意;“鲜”为“少”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治理政务就像从事农业生产一样,要日日夜夜勤于思考,考虑它的开始,计划好它的进程,直到最后完成,并且天天要致力实施,要考虑好了再行动,不可贸然行事,就像干农活一样要先后有序地进行,这样,过失就少。用今天的现代语言来加以引申解读,那就是,此话告诫为政者一定要勤政,要治理好政务,必须付出日夜辛劳,尽心尽责。处理政务,兴办事业,务必要缜密思考,仔细计划,周密部署,决不能粗疏大意,掉以轻心,心中无数就草率行事,盲目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少犯错误、不犯错误,事业才能顺利发展,取得最后成功。
    △不义而疆,其毙必速。
    语见历代“石经”《春秋左传》碑《昭公元年》。楚国令尹骄横强暴,晋国大夫叔向在对赵孟讲到他时,说了这句话。语中“义”为“道德”、“道义”;“疆”通“强”;“毙”意为倒下死去,此处引申为失败、灭亡。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德行为不正,为人不讲道义,却又骄横强暴,那么一定会很快灭亡。用今天的现代语言来加以引申解读,那就是,此话告诫为政者,如果道德行为不端正,为人处世不讲道德,不讲正义,而且作风又骄横强暴,飞扬跋扈,为所欲为,那么必然很快就会垮台,自我毁灭。
    △无德而禄,殃也。
    语见历代“石经”《春秋左传》碑《闵公二年》。此语是虢国大夫舟之侨告诫自己的一句话。语中“德”为“功德”、“德行”;“禄”为官吏的俸给,引申为优厚的待遇,丰厚的报酬;“殃”为“祸殃”、“灾祸”。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功德,去享受优厚的待遇,获得丰厚的报酬,这看似好事,实际上却是一种灾祸,意味着快要遭殃了。用今天的现代语言来加以引申解读,那就是,此话告诫为政者,不劳而获的额外报酬、来路不正的不义之财切不可要,尤其是要警惕那些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人慷慨馈赠的钱财,要将其拒之门外,因为得到这些飞来横财,可能可以高兴一时,但最终必将遭致灾祸降临,身败名裂。
    △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语见历代“石经”《春秋左传》碑《隐公六年》。此语是《春秋左传》作者在评论陈侯不同意郑国媾和的请求,跟邻国不友好时所说的一句话。西晋学者杜预在其《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对此语注解云:“悛,止也。从,随也。”语中“长”意为“滋长”;“及”为“至”、“到”、“来 ”之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滋长了罪恶而不真诚地悔改,那么就要自取祸害,灾殃随着就要来了。用今天的现代语言来加以引申解读,那就是,此话告诫人们,特别是告诫为政者,一个人犯一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并不可怕,但是如果犯了错误不真诚、深刻地认识错误,及时地认真地加以改正,而任由错误进一步滋生发展,那最终就会不能自拔,必将无可挽回,彻底毁灭。
    △能与忠良,吉孰大焉。
    语见历代“石经”《春秋左传》碑《成公十七年》。此语是齐国卜宰匡句须吉在赞扬齐国著名贤臣鲍叔牙的后裔鲍国时所说的一句话。语中“与”为“结交”的意思;“吉”意为“吉祥”、“善”、“好”;“孰”为比较之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结交清廉、正直、贤明的忠良之士,这是最大的好事。用今天的现代语言来加以引申解读,那就是,此话告诫人们,特别是告诫为政的领导者,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要远离那些品质低劣、道德沦丧、心怀叵测、阴险诡诈的奸佞小人,切勿被他们迷塞心窍;要亲近结交清廉、正直、贤明的忠良之士,与他们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意见,学习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从而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有德不可敌。
    语见历代“石经”《春秋左传》碑《禧公二十八年》。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楚国派大军攻打宋国,晋国出兵救援宋国。晋国当时正是德高望重的晋文公重耳当政,国家政治修明,内部团结一致,在诸侯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因此楚庄王就下令退兵,不与晋国交战。楚国的臣下问楚庄王为什么要撤兵,楚庄王就引用古代兵书《军志》中的这句话作回答,说明了退兵的理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政治修明、德高望重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切不可与之为敌。用今天的现代语言来加以引申解读,那就是,一个国家如果“有德”的话,那他就会变得强大有力“不可敌”,敌人就会对它望而却步,不敢侵犯它;引申而言,同样,一个为政的领导者,如果正气浩然,具有高尚的道德风范,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那么,他也是不可战胜的。那些惯于诋毁诽谤的卑劣小人就不敢轻举妄动,就会望而生畏,退避三舍。如果他们不自量力,胆敢滋事生非,那终将以彻底失败而告终。(金其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