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为何回国: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培训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08:41

抓住联系 异中察同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备课札记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 高林生

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正如恩格斯所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如何运用哲学观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我们钻研教材,并用以搞好课堂教学呢?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为例,说说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抓住内部联系,由已知走向未知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所谓,就是已知,而则是指未知。怎样做,才能从已知走向未知呢?关键是要抓住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有机联系。先请看《英英学古诗》一课。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课文中那首古诗《静夜思》是有一定困难的,可以算作未知。但是,下面英英所说的那段话,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能够大体读懂的,可以算作已知。所以,我们只要能够引导学生将英英所说的这段话读通、读懂,并将它与《静夜思》中的句子关联起来,让他们经历一个由此及彼、由已知走向未知的过程,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也就不太困难了。其实,在本册教材中,一篇课文内部存在着有机联系,具有辩证关系的例子俯拾皆是。就拿《识字7》来说吧,需要掌握的生字:,就与下面那一段韵文息息相关。的字形和意思不就是一个人(单人旁)来到小亭旁边驻足歇脚吗?“字不就是一个人打开了两扇门侧耳听那幅图所要表达的意思吗?组合在一起,自然也就是鸟了。在教学时,我们只要通过点拨,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插图、文字和那段韵文的有机联系,他们就会较为容易地把握生字的意思,十分便捷地从已知系统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散落在课文中字、词、句、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它们连缀成网络,那么,这篇课文所拥有的整体功能就一定会大于部分之和
    二、抓住内在联系。举一隅而三隅反
    古往今来,人们常常把举一反三的能力视为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标志。那么,形成举一反三能力的关键在哪里呢?日本创造学会的先驱市川久弥教授在《创造工程》一书中指出:我的创造性科学或创造工程学的理论系谱,源于法国大科学家彭加勒对自己创造的经验总结的基本点,即我们必须指向目标,与其说是找出相似和相异,倒不如说重新认识看起来并不一致之中隐藏的相似……内容虽然不同,但其形式,其部分间的排列是相似的。从这一方面看,后律的范围逐渐扩大,有包容一切的倾向这也就是说,创造的关键是重新认识看起来并不一致之中隐藏的相似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两课:一课是《有趣的发现》,另一课是《小动物过冬》。《有趣的发现》一课说的是达尔文在考察一个小岛时发现:这里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却无法生存。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里的生态环境与众不同——“经常刮大风。抽取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道理,即达尔文学说的精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从表面上看,这两课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这两课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动物的形态及生存方式都要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有云:智者察同,愚者求异,智者有余,而愚者不足。它的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往往能够从千差万别的症状中看到相同的病因,而庸医只能看到表面上各异的症状,而看不清真正的病根。与此同理,如果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能够站在这样一个高度看问题,并能在教学中通过必要的暗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有趣的发现》和《小动物过冬》两课之间的内在的某种联系的话(请注意,这里绝不是要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显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而是要让他们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对普遍联系的观点有一点内隐的、形象化的察觉),那么,学生是不是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建立起更高层次的上位理论了呢?果真如此,那将对他们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再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学家贝弗里奇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发现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并将它们有机地关联起来,也就是独创了。
    三、抓住内在联系,拓展认知的空间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中的《识字6》是这样一篇词串韵语识字课文:
    骏马 秋风 塞北
    杏花 春雨 江南
    椰树 骄阳 海岛
    牦牛 冰雪 高原
    显然,这是选择了祖国的北方草原、东海之滨、南国海岛、西部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景物串连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篇准韵文。它所要描述的是祖国的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一课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一年级上册中《家》那一课有机地联系起来,不就能使学生原有的对祖国这一概念的具像认知得到进一步拓展、放大了吗?俗话说得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没有大海一样广袤无垠的大舞台,鱼儿难以练就搏击风浪的真本领,没有蓝天一样上下千仞、纵横万里的广阔空间,鸟儿难以练就穿云破雾的翅膀。所以,我们从把握教材前后的联系人手,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课与课之间的内在的隐性联系,就能搭建起一个更加宽阔的认知平台,让他们乐此不疲地投入到与文本、教师、同学之间的对话中去,就会使那些充满灵性的思维火花不断地进发,并不断地得到认同和放大。
    以上所列举的仅仅是例子,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中具有这样或那样内在联系的课文还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去认真地琢磨。
    话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一篇课文内容,课文与课文之间会存在着相似的联系呢?张光鉴先生在《相似论》中对此做了很好的解释,他说:人的思维之所以依照相似性进行活动,其直接的原因在于:人的神经网络中的信息活动,乃是基于以相似的信息(这个信息有外部输入的,也包括大脑中自己产生的)为中介而自我进行的相似激活、相似联系、相似催化、相似调制、相似匹配的原理而工作的。……人生活于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客观世界中那些俯拾皆是的相似性运动,必然要反映到我们的大脑中来。所以,人的思维的相似性活动,是受到上述几个方面的相似性原理的制约的。我们说: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人呢,又是生活在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客观世界中那些俯拾皆是的相似性运动,必然要反映到我们的大脑中来。所以小至字词句篇,大至课文与课文之间,必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大自然经常把宏观的相似现象展示给人们,而将其相似的基因和原理隐蔽着,让人们去寻找、去研究,谁寻找出这个现象的根本原理,谁就会发现更多的成果。”(引自《相似论》第234)
    最后,我们简单说说,如何抓住事物内部联系的问题。高士其先生说过: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千姿百态,但究其内在的本质,都有其相同的哲理,当我们摸清了事物各自迥异的个性后,就需要开始去寻找他们内在的共性,这才是一个明哲、智慧的做法,也是认识事物的最好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大自然的运动规律,从而站在哲学的角度,通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真谛。”(高士其先生为《相似论》所写的《序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l)从高先生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发现,要想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要特别注意以下三条:
    第一是要确立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误区。误以为:科学就是分析。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常常会把那些本来是融为一体的东西强行分解成若干个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显性的知识点,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落的碎片,把本来客观存在内在联系的课文人为地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分析是必要的,但分析又是有度的。这就如同水是由氢和氧构成的一样,如果你把它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它也就不具有水的功能了。
    第二是要认真地研究事物各自迥异的个性,真正把举好。从宏观上看,人的社会活动无非两类,一类是认知活动,一类是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基础的、是外显的,认识活动是内隐的,是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这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中,实践活动的身份非常特殊,它是目标,也是手段。它既是一个人获得内隐认知的必然手段,又是一个人内隐认知能够显现的必然方式。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口语交际和写作等实践活动,既是所要追求和达成的显性目标,又是培养学生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基本和重要的渠道。如果不从这些最为基本的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人手,就会使认知能力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之相反,仅仅追求实践活动显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不注重寓于其中的内隐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那就会导致语文教学价值和终极目标的失落。正如已故的著名科学家高士其先生曾断言的那样:创造发明,不仅是人的外在的辛勤劳动,而且也是人的内在的科学思维,科学就是在这样的内外和谐和主客观的统一中产生。因此我们说,在举一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处着眼,从处着手。要扎扎实实地识字,工工整整地写字,仔仔细细地读书,规规矩矩地背诵,大大方方地进行口语交际和认认真真地作文。在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显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去培养他们的内隐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储备势能。
    第三是要在此基础之上去寻找他们内在的共性,并适当地进行迁移,从而学会举一反三。列宁说:要想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亦如布鲁纳所指出的那样: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有意使儿童更加能动地察觉事物怎样相互影响或相互联系——这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事物多重决定论的观点的一种入门。
    禅家语日: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究竟怎样才能真正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各异现象的背后发现那些相对统一的规律呢?也同品味爽口清心的盐水一般,需要亲口尝一尝。

 

着眼发展 着力基础

——习惯篇(二上)解读
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许红琴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的确,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与人的发展终身相伴,良好的习惯是现代公民的应有素养。苏教版每册教材均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一、编排意图
    国标本二年级上册教材在一年级培养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认真书写钢笔字,积极探究、认真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安排了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这一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内容。旨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和母语学习的规律,积极开发学生的早期阅读,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不能指望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而应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而且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个人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拓展,心灵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威长所需要的营养。而学生如果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教科书的阅读,那么,所得就非常有限,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会受到限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形成语感,丰厚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人们常说幼学如漆,儿童时代是学习语言、发展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应优先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就低年级学生而言,内部言语机制不完善,注意力不稳定,有声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无声思维正处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朗读背诵时的大声发音来组织思维、集中注意力,感知文字的内蕴。同时,朗读过程中,眼、口、耳多种器官同时活动,多种感官建立联系,加强大脑皮层的痕迹,能增强记忆。因此,朗读背诵应该说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总之,这册习惯篇的编排意图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相吻合,意在培养学生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广泛阅读、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品味经典的醇香,丰富人生的底蕴,为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二、内容介绍
    本册习惯篇共有5页彩色插图。第1页有两幅小图,第23页和第45页均为通版,两个通版各有5幅小图。其中第13页的插图的主题是勤于朗读背诵,第45页插图的主题是乐于课外阅读
    1页上面的一幅小图是一位女同学正在朗读课文的正面图。这位同学朗读姿势十分规范:双手拿书,身正、肩平,双臂自然平放在桌上。目光与书本平面垂直,眼睛距离书本33厘米左右。下面一幅小图展示的是全班同学集体朗读的情景,这些学生朗读的姿势都十分规范,而且个个神情专注,朗读十分投入,让人感觉朗读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这两幅图,通过具体的形象,为学生如何进行朗读,作了良好的示范。
    23页是通版图,展示的是学生背诵的情景。左上方是全班集体背诵图,学生背诵时不仅姿势正确规范,而且背诵时神情专注、从容,很有信心。另外4幅小图,一方面让学生明白背诵可以有多种形式和途径:集体背诵,个别背诵;在老师指导下背诵,在家长帮助下背诵,与伙伴合作背诵;在课堂上背诵,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背诵等。另一方面,也给予学生许多背诵方法的提示:背诵,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借助图片,在头脑中再现文本语言描述的情境,图文结合,展开想象进行背诵;可以在安静的地方,一个人边读边想,熟读成诵,或两三个好友合作,互相背诵,切磋记诵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熟记的课文从容自信地背诵给家长听,让家长检查背诵效果;还可以同桌相互合作,像右下方图中的小朋友一样,一个认真背诵,一个仔细倾听,相互指正,取长补短,兴味盎然……
    这些图片,点面结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学生学习生活中朗读与背诵的场景,既明示了朗读背诵的规范姿势,也暗示了朗读背诵的方法。从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学生或专注、或愉悦、或沉思的神情中,我们仿佛聆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也仿佛感受朗读与背诵,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愉悦学生的身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图片的示范,能激发学生保持正确的朗读背诵的姿势,养成勤于朗读背诵的良好习惯。
    45页也是通版图,展示的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情景。上边有三幅图,从左到右,第一幅图是一个学生手拿图书,喜笑颜开,一定是借到了心爱的课外书,由衷地高兴。第二幅图展示的是学生在班级读报的情景,看他们一个个静静地端坐着,专心致志地阅读着,报纸为他们打开了知识、信息之窗,也深深吸引着他们。第三幅图上,学生们正在查阅、选择自己需要的书籍,他们举止文明,或两人悄悄商议,或一人精挑细选,他们在书的海洋中尽情徜徉。下边有两幅图,左边一幅是一群学生正在学校的阅览室里向工作人员借书。他们有的看书,有的挑选书,有的办借书手续,一切都井然有序。学生的举止,无不流露出对书的喜爱,对知识的渴求。右边一幅图上,两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交流着看课外书的心得与体会。
    三、要点提示
    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必须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精心指导。这几幅图,通过具体可感的情境与人物,在引领学生了解看书、借书规范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了课外阅读的方式与途径:课外阅读,可以在教室,可以在阅览室;可以一个人静静品读,也可以两人或几人交流。还暗示了课外阅读的意义:丰富知识,获取信息,陶冶情操,享受乐趣。同时也提示了教学的注意点:遵循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图片所展示的人物的行为举止中,得到启发,受到激励,与书为友,从课外阅读的实践中,习得阅读的方法,享受阅读的乐趣;还应将其他方面的学习习惯与本册教材突出的两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将本册内容的教学与平时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持之以恒,让学生真正养成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教学建议

南京市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 杨新富

    一、认真领悟编写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以下简称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编写的。每一课都由教学提示情境图组成。教学提示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顺序提出了大体的要求;情境图则为本课的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一个或多个生活化的口语交际小环境。教学前,我们应该对照《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仔细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这对于用好教材,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从《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口语交际6个教学目标来看,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要求着重在三个方面:一是口语交际时要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二是口语交际时要认真、努力地听,完整、简要地讲述;三是在口语交际时要有礼貌、有兴趣、有自信心。国标本一、二册,已经安排了口语交际话题”14个。本册教材安排了口语交际话题”8个。这8个话题可分为三类:
    1学会系列(《学会祝贺》、《学会请求》、《学会待客》)
    2交往系列(《问路》、《买文具》、《看望生病的同学》)
    3交流系列(《我长大了做……》、《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需要指出的是,学会系列的3个话题,都是设计得非常巧妙的开放性的话题。如《学会祝贺》,并没有将话题封闭在学会向老师祝贺上。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适当的扩展,让学生学习就其他内容向其他人表示祝贺,如可以为爷爷、奶奶等祝贺寿辰,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向朋友、同学、亲戚祝贺他们在某些方面取得的成绩等。如《学会待客》一课,可以将客人换成叔叔、伯伯、爷爷、奶奶,来串门或有事请求帮助的邻居,多年没有见面的远方亲戚等。至于《学会请求》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教学时,我们只要抓住生活中你也有过向别人请求的事吗?你是怎样做的?”这两个问题拓展开去就可以了。
    “交往系列的话题《问路》、《买文具》、《看望生病的同学》等,是小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必然会遇到的事情。学生通过这类话题的学习,应该具备这样的本领:在不识路时会问路;在需要文具时能到小店、商场、超市买到自己需要的文具;在同学生病时能送上问候并能代别人转达问候。
    语言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我长大了做……》、《我打算这样过寒假》这类的交流系列话题,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设计的。交流系列的话题都是开放式的,话题选择也是小学生关心的,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他们交流长大了做什么打算怎样过寒假,一方面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另一方面就是要让他们有表达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主动性。这对丰富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提高口语交际的教学效果十分有益。
    二、精心选择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的理念,同时对口语交际提出了以下教学建议:
    “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册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丰富的,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也应该是灵活而多样的。根据教学建议的精神,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1.创设与生活实际相似的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口语交际就无法继续进行。根据口语交际的这个特性,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尽可能地给每一个话题创设与实际生活相似的交际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会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的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饱满的情感,走进交际情境,去作进一步体验。
    创设交际情境的方法很多,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利用课本情境图创设交际情境
    “标准本”“口语交际的每一课,都配上了情境图。这些情境图有单幅的,也有多幅的。每一幅情境图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为口语交际创设了与实际生活相近、相似的交际情境。有的展现了口语交际的具体场景,有的表现了较完整的口语交际过程,有的反映了口语交际过程中一瞬间的情景。口语交际课上,这些情境图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可以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要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参加口语交际的愿望。因此,我们在创设交际情境时,应努力发掘情境图的内涵,很好地利用这些情境图
    ①凭借情境图,语言营造交际情境
    语言可以描述事件,渲染气氛,再现情境。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情境图的内容,用语言来描述、营造交际情境。如《学会祝贺》这一课的情境图有两幅,一幅是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在准备给老师做贺卡,从她的表情上来看,她一定是想好了准备写在贺卡上的话,很开心;另一幅图是一份可以填空的贺卡的样子。根据情境图,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语言描述:明天就是教师节了,这可把正在上二年级的聪聪急坏了。她想,老师要过节了,我应该为老师做些什么呢?!应该向老师祝贺一下节日。怎么祝贺呢?给老师送点礼物,可老师不会收礼物的。送一束鲜花吧!不行,鲜花也是礼物呀!对了,自己做一个贺卡送给老师。想到这里,聪聪连忙拿出刚买的24色的水彩笔,找来图画纸,动手做起贺卡来。不一会儿功夫,一张漂亮的贺卡就做好了。聪聪想了想,在上面写上了自己的祝贺词:敬爱的王老师,教师节到了,我祝您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想给老师做贺卡呢,现在就动手吧。这样的描述,可以营造学会祝贺的交际氛围,学生先进人做贺卡的生活情境,然后拿着做好的贺卡,自然进入送贺卡时,你打算怎么跟老师说的讨论环节。
    ②根据情境图,表演展现交际情境
    表演应该是口语交际课最常用的一种创设交际情境的方式。它主要是根据情境图的内容,采用分角色表演的办法,展现与话题有关的事件情境,为学生主动参与口语交际创造一个逼真的交际氛围。从口语交际的教学实践来看,表演是比较容易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的。如教《学会请求》时,可以通过表演展现这样一个交际情境:
    李春燕坐在桌边,手里拿着一本《古诗诵读》,摇头晃脑,念念有词的样子。
    奶奶正坐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地看京戏(配音响效果)
    李春燕看了看奶奶,用双手捂住耳朵继续背诗。过了一会儿,李春燕噘起嘴巴,作出烦躁的样子。
    奶奶仍在看电视,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李春燕站起来向电视机走过去,突然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转身走到奶奶身边。
    小学生一般会把表演当成真实的事情。此时,教师抓住时机,用李春燕想跟奶奶说什么呢?会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把学生带入到请求的情境里。此时,学生就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踊跃参加到怎样向奶奶请求的学习之中。
    《问路》、《看望生病的同学》、《学会待客》等话题,都适宜采用表演来展现相关的交际情境。
    ③仿照情境图,模拟再现交际情境
    模拟可以快捷、方便地创设交际情境。我们可以仿照情境图的背景、人物和事件的情节,用模拟的方式再现交际情境。如《买文具》一课,课前可以按情境图上的内容,准备好练习本、钢笔、水彩笔等文具,再准备一块超级市场的标牌。在适当的时候,仿照情境图,用文具和其他物品摆放出超市文具部的样子(如果需要,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些情景),再让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和一位同学分别扮演售货员和购买文具的小学生,并进行关于购买文具的对话。这个再现的交际情境,给学生学习本课题创造了条件。
    《看望生病的同学》也可以用这种办法模拟再现交际情境。教学时,可以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将情境图照葫芦画瓢,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然后让学生在情境图前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像《学会请求》、《问路》等话题,都可以用模拟的办法再现交际情境。
    (2)借助电教媒体创设交际情境
    有些口语交际话题,信息量很大,用以上几种办法创设交际情境,不一定能营造出话题所需要的氛围。现代化的电教媒体,是弥补此不足的重要技术之一。
    《我长大了做……》这个话题,是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互相交流自己的理想、愿望、志向等,话题极为宽泛。这课的情境图采用组合的方式,通过选择以教师、医生、工程师等为代表的形象来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我们可以借助电教媒体手段,将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扩展:第一,搜集或拍摄这些形象工作的情境画面(摄像也可),将情境图中的内容适当展开;第二,增加一些有代表性的形象,如飞行员、空中小姐、计算机专家、政府官员、艺术家、运动员、企业家、私营业主等资料;第三,采用计算机技术,对资料进行处理,配上音效,做成超级链接的课件。课堂上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点击计算机课件来创设交际情境。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拓展他们的思路,寻找到更合适的话题,丰富他们交流的内容。
    《我打算这样过寒假》、《看望生病的同学》,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创设交际情境。
    2.在教学中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在日常生活中,交际双方的来言去语,一般都是围绕着交际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的。参与交际的双方既是说话人,又是听话人,既是表达者,又是领会者,交际双方的角色变换是不断的,这就形成了言语的双向流动。可见,口语交际有着很强的双向互动性。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该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1)在表演中实现双向互动
    表演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体验方式。表演的本身就有着很强的双向互动性,将表演引进口语交际的课堂,不仅可以创设交际情境,还可以有效地促使课堂教学实现和保持双向互动。
    一些口语交际话题,有着明显的双向互动性,我们应抓住这一特点来安排教学。如《问路》这个话题,可以根据兰兰要去白马石刻公园,可是不知道怎么走,该怎样去问路教学提示,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①让两名学生尝试问路;②讨论尝试问路情况,大家出主意,说说应该怎样问路;③仿照情境图模拟再现问路情境——路边的公园,一名小学生,正在向一位散步的老爷爷问路;④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和学生合作表演问路(有示范作用);⑤同位或自选对象练习表演问路。
    这个教学过程,就是紧扣教学目标学会问路来设计的体现双向互动的过程。本册口语交际话题《学会祝贺》、《学会请求》、《买文具》、《看望生病的同学》、《学会待客》,都可以采用在表演中实现双向互动的策略。
    (2)在需要表达时实现双向互动
    在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话题特别感兴趣,参与口语交际学习的热情也非常高,这时,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表演。在这种情况下,那种个别式的台上表演已经不能满足课堂口语交际学习的需要了,我们可以将学生组织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里自由选择,自由组合,尽兴表演。当然教师也应该参与进去。像《问路》互动设计的第五步同位或自选对象练习表演就属于这种类型。这样做,不仅课堂形成了双向互动,而且互动的面扩大了,互动也带来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在需要帮助时实现双向互动
    在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参与口语交际时,常常会碰到一些拦路虎,使口语交际训练不能顺利进行。作为课堂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越俎代庖。只要换一种思维,变一个角度,因势利导,就可以将停滞状态的课堂变成双向互动的。做法很简单,就是让遇到问题的学生主动向别人请求帮助。请求可以点名道姓,也可以请老师给予帮助,被请者应积极给予请求者以及时的帮助或作出某种响应。如《看望生病的同学》一课,有两个地方学习时可能会遇到困难:一处是王小娅委托丁大勇代她向李小燕表示问候,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呢;另一处是丁大勇见到李小燕应该怎么说呢?如果在口语交际训练时卡了壳,交际的双方都可以请求帮助。这样的一请一助一来一往你来我往,课堂就实现了双向互动。当然,这样的双向互动也可以是小组式的讨论、交流和补充。
    应该注意的是:双向互动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对话,对学生要多宽容、多鼓励。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双向互动。
    3.发挥电教片的示范作用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语言能力是习得的,是一点一点模仿来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一些必要的示范。课堂上除了老师、学生的示范之外,我们还可以适当发挥电教片的示范作用。为了配合标准本的口语交际的教学,教材编辑部组织拍摄了《小学生口语交际》百集系列片。这是一部精心制作的优秀电教片,本册教材中的《学会祝贺》、《我长大了做……》、《买文具》、《学会待客》等,片中都有很好的口语
    交际范例。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握好播放时机,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去学习、模仿。
    4.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人的口语交际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也是相等的。可见,口语交际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我们应设法给学生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1)坚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实践机会
    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多安排学生自主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在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中,不要因为一两个学生说对了,就认为其余的学生都达标了,然后就忙于完成教案的下一步。这样,特别容易把口语交际教学引向误区。其实,口语交际课是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话题,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通过典型话题的实践,快捷地获得和积累口语交际的经验的过程。从人们学习语言的经验来看,学生口语交际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是不可能一次就达到要求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时间让给学生,把机会留给学生,一个话题、一次对话都应采用多种方式,激励他们重复说、反复说。我们还应特别注意那些口语交际有困难的同学,应鼓励他们参与,多给他们一些尝试和实践的机会,只要参与了,都应充分肯定。要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其实,课堂只是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一个阵地,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还应努力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将口语交际融人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学生在课堂的实践机会多了,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就会很明显。
    (2)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天地,我们应鼓励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口语交际本领用于生活实际。如学习了《学会祝贺》,就可以捕捉一些机会,去向亲朋好友、同学老师、名人长者表示祝贺;学了《学会请求》,在遇到什么事情需要别人帮助时,应该试着去请求;学了《礼貌待客》,如果以后家里来了客人,就可以当当主人,试着去接待一下;同样,学了《看望生病的同学》,如果班上真有同学病了,可以去看一看,当然,也可以去看一下生病的老师或其他人。其次,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交际事件,每个事件中都有着广泛的交际话题,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事件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此外,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给学生增加交际实践的机会。如:搞课本剧表演;参加国家纪念日或宣传周、宣传月教育活动;参加走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当校园广播、电视小记者,在校园、去社区采访;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组织的活动等。这些走出去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设计活动方案、召集会议、布置安排工作,让他们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解决问题、请求帮助等。这样,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必然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国标本小语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评价问题浅谈

苏教版小语教材编辑部 汪晓铅

    古语说预则立。开学前就来研究本学期的教学评价问题,目的是早一点把握教学与评价的重点、要点,做到全局在胸、统领全程,以便让教学评价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使评价不仅能顺利地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能运用评价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此,下面按照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课本的内容,分别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识字和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简单地谈谈本册的具体评价目标和注意事项。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评价目标
    重点关注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培养情况,同时,继续注意对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等良好习惯是否已经养成进行考察。
    ()注意事项
    着重通过平时观察以及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来肯定学生在上述方面正确的做法,及时指出错误与不足之处并帮助其纠正。期末时,要将学习习惯的评价反映到综合评定中去。
    二、识字和写字
    ()评价目标
    1.认识本册生字408个,其中277个要求会写。
    2.掌握本册新安排的常用偏旁部首26个。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独体;合体——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特殊结构等两类六种),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会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
    ()注意事项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写字,主要考察学生认读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和能否正确、端正、整洁书写的情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运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的能力;独立识字的能力。
    3.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汉字知识,只应在平时的教学中用以帮助学生识字、写字和查字典,不应作为评价内容,更不能列入考试的范围。
    4.绝对不要拔高只识不写的生字的要求。
    三、阅读
    ()评价目标
    1.全册8识字23课文都要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里的有感情是指能够初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感情,自己朗读时的喜怒哀乐与课文里的相同。
    2.能够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这里的词句,一般是指对课文的表情达意起着重要作用的词句;了解是指大体知道、初步领会;对这些词句意思的了解,不是完全靠解释,而是通过阅读,联系上下文或者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实现。不要考词语解释。
    4.能够注意积累——包括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警句等;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能够背诵。
    5.在阅读中能够体会句号、问号及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注意事项
    1.朗读是评价的重点,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丰富自我领悟的经验。默读的要求不要太高,主要是能够做到不出声,在公共场所(图书馆、阅览室等)阅读时不至于影响别人。
    2.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时的情感、态度与方法、习惯的评价,促使学生喜欢阅读,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够展开想象,乐于与人交流,敢于直抒己见。
    四、写话
    ()评价目标
    1.能够初步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能把想象中的事物用几句话写下来,能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写话时能用上自己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初步会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注意事项
    1.教材安排了一定的写话教学内容,但学生的写话练习更多的是结合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以及其他语文实践、语文活动来进行的,因此,对写话的评价也就要更多地随之相机进行。
    2.评价学生的写话时,不要把眼睛只盯在句子通不通、错别字有多少、标点符号错了几个之类的问题上,而要从大处着眼,从激发他们表达、交流的积极性出发,无论写什么内容,也无论写长写短、写好写差,都要充分肯定正确、合理的成分,以避免畏难情绪的产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建立起我会写话,我能写好的自信心。
    五、口语交际
    ()评价目标
    1.能够通过本册8次口语交际的练习与实践,初步学会祝贺学会请求学会问路学会待客学会买文具,说出自己长大想做什么工作及其理由,会到医院看望生病的同学,说一说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2.能讲普通话,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地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注意事项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生动情境,或者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或者是为学生提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从事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以便通过评价,充分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六、综合性学习
    ()评价目标
    1.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并能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结合课内外阅读,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3.结合校内外活动,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注意事项
    “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这次国家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综合性学习正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强调的是会学,而不一定要学会。因此,评价综合性学习,关键要注意全过程的考察,并主要考察学生投入的态度是否积极,通过综合性学习获得了哪些体验和经验,以及在综合性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为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与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