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钢金属属性:江上青:抗日统战工作的光辉典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56:46
今年是江上青100周年诞辰。70多年前,江上青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人民革命和抗日战争的洪流,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皖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把青春和鲜血洒在了皖东北这片热土上。2009年,江上青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这既是党和人民对他在革命战争中取得的卓越成就作出的崇高评价,也是对他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1911年4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仙女镇一个中医职员家庭。其父江石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民主思想,注重对子女的道德文化教育。他博学多才,不仅精通医术,喜好丹青,而且擅长诗文,在扬州广有诗名,著有《石溪诗词》传世。江石溪曾积极参加反对“二十一条”的爱国运动,撰写爱国歌曲,到处传唱,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他还鼓励妻子和子女们学唱这些歌曲,年仅4岁的江上青也跟着哥哥、姐姐们依依呀呀地学唱起来。
1918年9月,江上青入扬州琼花观小学读书,并随姑父朱右村学习唐诗、古文,打下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1924年9月至1928年夏,江上青先后就读于扬州商业学校、南通中学、扬州中学。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反对列强和军阀的学生运动。1927年11月,江上青在南通中学由顾民元、刘瑞龙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期间,他阅读了《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大量革命书籍,逐步熟悉了马列主义革命理论,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人类彻底解放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所指引的道路是解放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的唯一正确道路。从此,江上青在党的领导下走上革命道路。

1928年秋,国民党南通政府加紧了对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的镇压,白色恐怖笼罩全城。刘瑞龙等一批共产党员转入农村坚持革命斗争,江上青也被迫转至扬州中学读书。同年12月的一天,中共扬州特委召开代表大会,江上青和同伴们为积极宣传大会精神,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文章抄写在白纸上,准备在学校大门口张贴。这时,反动警察破门而入,将其和抄写的文稿一起带走。江上青被捕入狱,当时他只有17岁。坐牢期间,师生和亲友纷纷去探望、安慰他,江上青坚定地对他们说:“如果爱国有罪,这样的罪名我还引以为荣呢!有一位革命者说得好:‘人生难得报国死,为国坐牢何所惧。’”
1929年5月,江上青获释出狱。父亲江石溪借用唐人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诗句,将他的名字由江世侯改为江上青。这个名字寄寓着父亲对他的爱重和厚望。同年8月,江上青考入上海艺术大学读书,团组织关系转入上海艺术大学后直接转为中共党员,参加中共上海艺大支部活动,继续从事学运工作。10月,上海艺大党支部改选,中共法南区委指定江上青担任党支部书记。此后,他经常下工厂找工人谈话,参加工人文化活动,到工厂企业搞社会调查。为维护纺织工人的利益,他还组织领导了工人罢工。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左联”的郁达夫、蒋光慈、阳汉笙等进步作家。在他们的影响下,江上青创作了大量诗篇,表达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彻底推翻旧世界的坚强决心。12月,江上青在上海北四川路参加江苏省委召开的各校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不料,会议引起敌人注意,与会的20余人全部被捕。江上青再次入狱,被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
入狱后,面对敌人的残酷折磨,江上青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对党的忠诚毫不动摇,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他以笔做刀枪,以其杰出的文学才华,对黑暗的旧世界和痛苦的监狱生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在被关押期间,他先后写下了《赤裸着身体》、《冷漠的世界》、《饿是武器》、《我重新来到了这里》等诗篇,自称“狂囚”,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而真实的狱中斗争实录。
江上青所在的牢房关押了9个革命者,江上青就用“九个人”称呼同伴和自己。不幸的是,同牢房的老胡,在牢狱非人的折磨下病倒,最后悲惨地死去了。江上青饱蘸着心底热血,写下了一首诗,题为《八个人了》:
九个人,挤在一张铺上生活,
用着心脏与心脏的联合。
我们用“九个人”称呼自己,
别人也一样;
“八个人”是告诉我们“九个人”毁灭了,
是啊,我们将听不到“九个人”的称呼。
从今只有八个人了。
第二次建立我们的称呼,
一方面纪念着老胡,
一方面更有力地生活下去!
在国民党监狱里,枪杀革命者、折磨革命者是寻常事,死亡时刻考验着每一个人。对此,江上青坦然面对,以诗言志,表现出共产党人置生死于度外的凌云气概。
1930年12月,江上青第二次获释出狱。一年多的牢狱生活,使江上青的身体受到极大摧残,他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在党组织安排下,他进入暨南大学社会学系读书,继续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开展学运工作。1932年,江上青回扬州创办《新世纪周刊》。1935年秋,与王者兰结婚。
1936年,江上青等人发起创办《写作与阅读》杂志,以研究阅读与写作问题为掩护,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他积极撰写文章,唤起民众。在《卢沟晓月》一文中他写道:“卢沟桥跟着故都落在敌人手里,那里是烽火满天,望着‘晓月’,不再有诗情了。‘卢沟晓月’成为敌人的天下,我们用不着伤感。因为优美的自然环境即已变做屠场,我们只有用战士的血花创造崭新的中华。是中华民族怒吼的时候了!我们要把‘诗情画意’换成‘同仇敌忾’,要把独夫题的‘卢沟晓月’换成千万战士的血腥的纪念碑。”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在共产党员陈素的帮助下,江上青接转了党组织关系。按照党组织的安排,他和陈素等同志组织“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团结带领文化教育界人士和广大爱国青年,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上海抗战,受到江都各界人民的拥护和欢迎。
11月22日,宣传团离开扬州。那天,车辚辚,马萧萧,王者兰抱着孩子前去送行,与丈夫依依惜别。当时,江上青的长女江泽玲刚刚一岁多,妻子王者兰又怀有身孕。爱妻幼女,难舍难分。但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业,江上青毅然奔向了抗日第一线。谁曾料到,从此江上青再也没有回来,与他的家乡、他的亲人,就此永别,一去生死两茫茫。
江上青与陈素率流动宣传团长途跋涉,历时10个月,经过仪征、六合、江浦、和县、巢县、合肥等地,一路上进行街头宣传,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张贴标语、宣传画,演出抗日救亡短剧,最后到达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所在地六安,得到了省总动员委员会的指导。随后,江上青等人与孟超领导的徐州青年工作团会合,在寿县、田家庵、颍上一带开展抗日宣传。当时的武汉《新华日报》曾发表文章,对江上青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

1938年11月,江上青等共产党员受中共安徽省工委派遣,随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盛子瑾前往皖东北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他按照中共安徽省工委的要求,坚持团结抗日的立场和统一战线纲领,把公开活动和秘密工作巧妙地结合起来,努力推动盛子瑾进步,联合抗日。
盛子瑾是安徽和县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生,抗战爆发后,担任六安县县长。在省动委会和中共秘密党员李任之、杨效椿、石青等人帮助下,盛子瑾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斗争,于1938年秋收复六安县城。同年11月8日,日军进攻泗县,守城的安徽第六行政区专员孙伯文弃城而逃。盛子瑾随即被委任为第六行政区督察公署专员、第六区抗敌指挥部司令和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区司令。
根据中共安徽省工委的安排,随盛子瑾前往皖东北的中共党员,秘密建立了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江上青任书记,赵敏任组织委员,周邨任宣传委员,还有谢景鸿、李艺、王毓贞、吕振球共7名党员。特支一方面做好盛子瑾的统战工作,促使他坚定抗日立场;一方面利用各种关系,动员进步青年到皖东北去投身抗日斗争。经过努力,组成了有30余人参加的安徽省抗敌动员委员会第八工作团,经过定远、凤阳、五河等县,开赴皖东北。据吕振球回忆:“一路上,江上青同志在定远、凤阳等县县政府和民众召开的迎送会上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他口才很好,演说的鼓动性很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又深入浅出,使人听了入耳入心。”
在皖东北,江上青的公开身份是皖六区专员秘书兼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区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在新的岗位上,江上青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打开皖东北的抗日局面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江上青很快给在泗县活动的共产党员朱伯庸、戴纪亢等人接转了组织关系;组织动委会八团、抗敌演剧六队,深入农村书写标语、演唱抗日歌曲和演出抗战话剧;组建青年、妇女等抗日团体,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团结开明人士参加抗日工作;秘密发展党员,壮大党的力量。
盛子瑾到达皖东北后,人生地疏,势单力薄,虽然通过刷新吏治,声望日高,但由于人手短少,工作处处受到肘制,因此迫切需要招募人才,扩大实力。以江上青为书记的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根据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决定由江上青出面建议盛子瑾创办一所干部学校。为避免引起盛子瑾等人的怀疑,他建议以“六抗”和第五游击区司令部政治部的名义,创办皖东北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由盛子瑾兼任校长。干校成立后,江上青兼任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并亲自授课。干校先后为泗县、五河、怀远、定远等地培养了600多名青年干部,这些干部后来成为淮北抗日根据地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同时,江上青还以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区政治部的名义,创办了《皖东北日报》,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印发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重要著作,鼓舞和提高了皖东北军民的抗日士气。
江上青以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和高超的斗争艺术,取得了盛子瑾的高度信任,为开展党的工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以公开身份为掩护,委派共产党员掌握区、乡政权,建立党的秘密组织,从而使泗县的区乡政权牢牢地控制在我党手中,为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的建立,中共苏皖区委的南移和新四军四师东进皖东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39年3月,中共皖东北特委成立,杨纯任特委书记,江上青为特委委员。
1939年春,江上青利用盛子瑾急于发展势力、迫切寻求援助的心理,建议盛子瑾派吕振球到津浦路西地区同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联系,请新四军派干部和部队来皖东北合作抗战。同年7月,张爱萍率新四军一部协同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东进皖东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张爱萍与盛子瑾通过会谈,顺利达成合作抗战协议,在皖东北地区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会谈结束后,江上青为扩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政治影响,在宋庄举行了欢迎晚会,请张爱萍在会上讲话。张爱萍联系皖东北抗战实际,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共同抗日的主张,受到了与会军民的热烈欢迎。
1939年8月,根据双方协议,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在泗县张塘建立,张爱萍任处长,刘玉柱任副处长。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的成立,标志着国共合作在皖东北地区的正式形成。
同年9月,中共苏皖区委机关也搬到张塘,利用办事处作掩护开展工作。办事处既是统战工作的公开联络机关,又是区委秘密开展党的工作的掩护机构。同时,办事处还积极争取地方实力派,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和开明绅士,吸收他们参加地方政府工作,进一步加强地方政权建设。
促成张爱萍与盛子瑾达成协议,合作抗日,是江上青在皖东北工作期间的一项重要贡献。
……
(《党史纵览》2011年第4期)
【关闭】

Copyright ?2008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最佳浏览分辨率 1024*768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57号(230001) Email:ahds2005@a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