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延弘陈式太极拳教学:]红色娘子军:妇女求解放的光辉典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56:45

  

 

  位于琼海市阳江镇中心的红色娘子军塑像,向后人传颂着不屈的革命精神。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一名来自祖国最南端的农村妇女,曾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获赠一支半自动步枪和100发子弹。

  一部电影在全国公映后,当年8亿人口有6亿人争相观看,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

  一台芭蕾舞剧在国内外演出,引起全球轰动,成为中国芭蕾史上的里程碑。

  一座雕像傲然屹立在琼海市中心,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之题名,如今成为琼海的标志性城市雕塑。

  这些看似不太可能的“传奇”之所以成为可能,只因一个响亮的名字———红色娘子军。

  她们的故事被一遍又一遍地传颂,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年是红色娘子军诞辰80周年,同时迎来建党90周年,我们再次走近红色娘子军老战士,重温那一段峥嵘岁月。

  成立

  在琼海市官塘地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成了无数游客必选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天清晨,红色娘子军老战士、101岁高龄的王运梅阿婆,都要在纪念园里散散步,看看园里的娘子军雕像。她常常要为长眠的战友们送上一束鲜花,庄严地行上一个军礼。

  80年了,阿婆的军礼没有走样,依然非常标准,就像当初刚刚成为一名娘子军新兵时。

  1931年5月1日,位于如今琼海市阳江镇老区村内园村民小组的一块荒坡上发生的一幕,阿婆永生难忘:那天上午,这里四周挂满了三角旗,五颜六色,正中有五丈高的旗杆,顶端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一场载入史册的盛会在此举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成立!

  100名走出闺房、冲破封建束缚的青年女子,勇敢地摘下耳环、剪短头发,穿上没有性别特征的蓝布军装,佩戴“女子军”红袖章,背顶“女子军”斗笠,手持长枪,在军旗前庄严宣誓:坚决服从命令,遵守纪律,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

  会场群情激昂,苏区甚至白区的群众都闻讯赶来,将能容纳上万人的广场围得水泄不通。女子军战士迈着矫健的步伐,接受红军第二独立师师长王文宇和政委郑大理等首长的检阅,飒爽英姿让许多参军女孩的父母自豪不已。

  “在女子军特务连之前,还有个试点的过程。”阳江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庞启江说,琼崖红军独立师成立以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土地革命的深入,琼崖妇女的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强烈要求参军参战。1931年3月,琼崖特委批准先在乐会创建乐会县赤色女子军,相当于今天的民兵,人数是一个排。

  乐会县赤色女子军成立后,琼东、乐会、万宁一带革命根据地的妇女更加积极要求扛枪杀敌。时机成熟了,琼崖特委决定成立女子军特务连,划归红军第三团建制。很快报名参加红军的青年妇女达700人左右,后经严格审查挑选,批准了100名女青年参军。全连103人,除了两名年纪较大的庶务、挑夫和一名小号兵是男性外,其余都是苦大仇深的农村妇女。

  鏖战

  阳江镇有一个叫沙帽岭的地方,庞启江曾多次被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带到这里,听她们激动地回忆沙帽岭伏击战。

  那一战,是女子军特务连迎来的第一场战斗,也是她们从此扬名琼崖的重要战斗。

  女子军特务连成立以后,师部委派女教官王少梅指导她们进行军事训练。姑娘们不怕苦、不怕累,经常在烈日下摔打滚爬,苦练杀敌本领,军事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枪法也好了许多。当时师部给女子军特务连的任务是站岗放哨,保卫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师部机关,看守犯人,必要时配合红军主力作战。

  敌人很快给了娘子军展示的机会。当时,国民党乐会县“剿共”总指挥陈贵苑,经常带领数百名地方武装,对乐会、万宁革命根据地进行骚扰。红三团决定诱敌深入予以围歼,1931年6月26日,主力部队大张声势离开乐会根据地向万宁县城进发。但当天夜里,又悄悄撤回来,埋伏在中原镇通往根据地的必经之路———沙帽岭的峡谷山林里,并由女子军特务连正面阻击敌人、诱敌深入。

  陈贵苑不知是计,6月27日那天,果然分兵两路向根据地扑来。看见红军阵地上全是女兵,陈贵苑得意忘形地叫喊着:谁抓到女兵,就赏给谁当老婆。女子军一边沉着应战,一边佯装退却。当敌军进入红三团主力埋伏圈时,突然遭到红军的猛烈打击,顿时乱作一团。陈贵苑慌忙组织突围,但为时已晚,自己成了女子军的俘虏。此战毙敌100余人,而女子军无一伤亡。

  从此,女子军特务连的英名传遍全岛。随后,这支女子部队又胜利完成了攻打文市炮楼、文魁岭保卫战、马鞍岭阻击战等战斗,配合红军主力先后拔除了乐会、琼东、万宁、定安、文昌五县的多个敌据点。

  今年已100岁的符月雅老人是女子军特务连的一员。她仍记得,女子军配合主力攻打一座炮楼时,由于我方没有炸弹,敌人火力较猛,炮楼一时攻不下来。女子军战士便去找来荔枝木,临时做成一部车,当作流动掩体,推向敌人炮楼。靠近炮楼后,战士们点燃柴草,撒上辣椒,倒上煤油。顿时火借风势,将炮楼全部吞没……

  丰碑

  “随着女子军特务连声威大震,要求参军的妇女越来越多,于是琼崖特委决定扩编女子军特务连。”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锦爱介绍说,1932年春,特委决定将原女子军特务连从乐四区调往琼东四区,在红军独立师师部担任警卫任务,归红一团建制;从中抽出一个排,招收进步女青年扩编为女子军第二连,归红三团建制。两个连共4个排140人。

  女子军特务连除了战时英勇杀敌外,平时还配合当地苏维埃政府深入到各村开展活动,是一支十分活跃的宣传队。由于工作积极,经常受到上级嘉奖。特委书记冯白驹后来在回忆女子军连的事迹时,赞扬道:“娘子军活动在苏区和群众结合得很好,经常参加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干各种活,很受群众拥护。作战很勇敢,有一次娘子军配合主力作战打败敌军,以连为单位计算缴获,娘子军还占第一位。”

  可是,战争的残酷远远超出想像。1932年秋季,怀孕的王运梅在部队转战母瑞山区时分娩。在女战士们用山葵叶和芭蕉叶支撑成的临时“产棚”里,王运梅的儿子呱呱坠地。产后第二天,她就抱着孩子和战友们继续前进。

  由于战斗和生活的环境实在太恶劣,孩子出生仅十几天,最后连同在一个部队里的父亲也没看上一眼,就在王运梅的怀里停止了呼吸。每忆及此,阿婆总是眼噙热泪,唏嘘不已。

  符月雅用一个“惨”字来概括当时的环境。她所在的女子军特务连二连二排被迫转移到山上后,“很久没饭吃,饿得一点力气都没有,就用舌头舔一舔腌过的辣椒,肚子里才感觉有些东西。冷了、下雨了,只能拿树叶裹在身上。敌人经常搜山,白天晚上都没法睡觉……”

  1932年底,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失败。女子军一部分英勇牺牲,一部分失散,连长、指导员等被捕入狱,女子军第一、二连先后解体。

  对这支在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组织完整、纪律严明、斗争英勇的妇女武装队伍,省委党史研究室如此评价:尽管战斗历程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它深刻反映了琼崖革命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广度和深度,在琼崖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妇女争取解放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