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命大侠1:移动互联网在农村市场如何引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51:10

陈志刚  让农民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内容生产主体,是解决移动互联网在农民和农村市场有效需求的关键。
首先来谈一个有效需求的问题,那就是农民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是不是可以产生购买的需求,也就是能不能为业者带来规模收入?有效需求其实主要取决于支付意愿而不是绝对收入。
1)农民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支付意愿远大于城镇居民。支付意愿。也就是愿意付钱的欲望。农民及其转移到城市的新产业工人,尽管其绝对收入相比城镇居民低,但是其支付意愿要远大于城镇居民。主要原因在于对内容的获取渠道和获取能力上农民及其有限,而不像城镇居民有除了手机之外的更多替代渠道。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一项调查也佐证了这个观点:农村居民平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32.91分钟,高于城镇居民(32.20分钟);居住在农村的手机阅读群体年均花费36.55元,也高于居住在城镇的手机阅读群体(32.19元)
但是在有支付意愿形成有效需求的农民移动互联网市场基础已经具备的情况下,为何农民还没有形成主力消费军呢?
关键问题就在于我们的移动互联网是脱胎于互联网,而互联网,作为起源于精英和城镇文化的产物,距离农民的有效需求距离太远。
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民移动互联网市场内容生产层面还处于weib1.0的思维年代,即农民还只是一个内容广播的手中,风生水起的社交、微博、博客、播客对农民来说还很遥远,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个进入精英世界的旁观者和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那么,面向精英文化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和内容不能有效满足农民的需要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需求结构不可能一样。
问题解决的关键显然需要改变web1.0的思维,用真的得web2.0时代的思维去解决农民触网的问题:让农民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内容生产者。
这是基于几个有效假设:
1、移动互联网目前的运营者缺乏对农民需求的发现和挖掘的足够能力。并非说是精英们不能发现,而是不同的生活结构和有限的资源使得精英们不可能真正理解农民的需求
2、农村和农民市场幅员辽阔,文化和地域结构的复杂性,使得农民移动互联网需求更具有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需求也是不可能被统一性的发现的
3、以熟人社会为特征的乡村社会,其信任结构要远远稳定于生人文化的城市社会。社交特性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更容易形成族群为模式的快速普及。
4、农民更知道农民需要什么,本村本社的农民也更知道本村本社的农民需要什么。
我想,如果能够解决农民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内容生产问题,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或许真的就会被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