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盘 网页版:为什么不相信官员张海忠是自杀? ——黎明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3:03:23

为什么不相信官员张海忠是自杀? 

2011-07-14 10:56:08|  分类: 少儿与人民不宜 |  标签:张海忠  言论作家黎明  自杀他杀   |字号大中小 订阅

712日,河北邯郸市公安局通报邯山区区长张海忠身亡案情,称张海忠系重度抑郁症自杀,排除他杀可能。专案组摆出7项依据认定其自杀,推测张海忠先触电未遂后,实施割颈自杀。据资料显示,张海忠生前主抓拆迁工作,曾有传闻怀疑其身亡与拆迁项目有关。

受众对此信息如何反馈呢?一个字:呸!两个字:不信!三个字:鬼才信!浏览网上留言,可知绝大多数的网民就是这样的态度。当然,网言一如既往地多彩多姿、饶有趣味:“被自杀”;“死前和自己进行了英勇搏斗”;“英雄,你可以放心了,官方已经认定这小子是自杀”;“经领导研究决定,XXX同志因重度精神疾患自杀死亡”……这让我觉得,此时出来和主流网民唱反调,需要担待挨骂和自毁形象的风险。

不过我还是得说出来,张海忠是自杀,我信。仔细看过专家组的“7项证据”,认为它证据链完整,逻辑上严丝合缝,较准确地再现了现场情节。其实,无需7项证据,只有其中一两项也能确认此案为自杀而非他杀。

联系了和此案全无关系的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朋友,交流了一下看法,他的看法和我相同。我请指点一个感觉有点含混的细节,即张海忠的“死亡姿势”。张海忠儿子进屋后发现,“其父跪在床边,双肘压在床上,右手握一把菜刀”。问题是:自行割颈后的剧痛是否会让自杀者翻滚在地,像张海忠这样的跪姿是否存在疑点?朋友回答说此时自杀者会被强烈的恐怖所笼罩,恐怖在此时是第一位的,疼痛反倒退居其后,至于下刀后死者怎么活动过,要看血迹分布。

不错,在专业人士眼前,血迹会说话。依现有刑侦经验,在血迹形态和血迹分布上造假,尚未见成功的伪造现场个案,可以说这方面还造不了假。专家组发布案件信息时不会做太多的专业描述或图解,但他们的证据链由许多相互印证的痕迹证据组合而成,这是没问题的。

之所以说此案的“技术因素”,原因在于张海忠的他杀与自杀之辩,完全属于“纯技术问题”。对此案所有的“阅读延伸”与意义发掘,均取决于技术判断,所有的伦理、政治、社会心理等等这样那样的理由,在未有技术结论之前,统统都应靠边站;而在技术结论出来之后,所有的说法也不能脱离或无视站得住的技术鉴定。

讲道理该是这样,讲情绪就说不上该怎样了。“技术派”网友提出问题质疑并试图颠覆专业结论,这样的“就事论事”是好事,但多数网友提不出任何技术上的问题,只是“感觉不对”,“无论如何都不信”,并由其集体心态形成了强大的“谁信谁傻x”的舆论气场。

一语道破吧:与其说“不相信张海忠自杀”,不如说“大家希望他被杀”。

观察网上发言,有个现象应该让有的人“触目惊心”,而实际上几乎没人有感觉:无论对死因怎样理解,对张海忠之死几乎没人表示同情;被杀也好,自杀也罢,“他该死”这一点,基本没什么争议。只因他是官员,是负责拆迁的官员,作为拆迁先进分子的官员——于是,不可能不该死;于是,被杀最应该、最合理,而自杀,就有点“败大伙的兴”。

近期,网民对证据确凿的残暴凶手都有怜悯话语,而官员之死总是引来各地“贺电”,可见官民矛盾之尖锐,更可见以强拆和反强拆为代表的利益冲突何等激烈——如此认识,仍属短视而实惠的论说。

“希望他是被杀”,这里的“希望”已经是初步研究出来的非表面的东西了,但更有社会学意义的内涵还潜伏在“希望”的背后:一个代表“我”的“凶手”。

民间其实也依常理“凭心而论”。他们官员日子过得太好了,没有自己找死的任何理由;他们做过的坏事太多了,有人进行反抗很正常,而没有反抗行为才不正常;他们官场乌黑乌黑地相互倾轧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需要谁被杀就他杀,需要谁自杀谁就被自杀……如此等等,虽“宏观有理”,也是合理的“假想线索”,但不可“按图索骥”,用于指导对每个具体案例的分析。

具体到官员个人,他是什么就该认作什么。或许贪腐分子,或许歹徒与无赖,或许天真无知者、半吊子,或许是个一时糊涂者——即便他是个病人,是个无法理解的人,这也不奇怪。

对权力的代表者,众网民不必将其视为无逻辑、无章法、无理智的疯子,因为他们多半不是。他们是利益的积极谋划者,理性的经济人,计算风险与成本的理性政治人,理性的民事、刑事当事人——这样看,有更高的“民智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