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马旅是什么公司地址:【官员“自杀”案采访手记】官方为什么喜欢“自杀”判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3:58:17


             同类的几起官员“自杀”案件中,官方的处理方式是“快、狠、准”。“自杀”的判定,意味着快刀斩乱麻,迅速终结当地政府的巨大压力,重新洗牌当地的政局。

  【财新网】(记者 周凯莉)官员“自杀”的模式是否和当地文化有关?这是我想到的一个无解的猜想。到达河北省邯郸市的当天,是7月中旬的一个早上。我和几位同行一同入住当地的一家宾馆。宾馆的墙上挂满邯郸当地的特色“刀币”或者“刀具”,当地的“刀文化”使我们乍舌,而此行前来正是为邯郸市邯山区区长张海忠死于菜刀之下的谜底。

  在当地,张海忠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邯郸市政府所在地邯山区区长,他生前主持政府全面工作,更因“拆迁工作得力”,成为当地政界“明星”。(见《新世纪》2011年28期《邯郸区长之死》)

  这位前途远大的区长,却在2011年7月10日晚9时20分被发现,死于其办公室,死状惨烈。据邯郸市警方事后描述,当时张双膝跪在床边,双肘压在床上,右手握一把菜刀,死在断电的办公室里,身上有几处菜刀造成的创伤,死于喉管割裂的大出血。

  在资历浅薄的调查记者生涯里,我畏惧关于死亡的新闻事件,其背后总有无法挖掘的真相。一个读者曾问我:“你在调查“官员自杀”的案件时,知道受众需要的是什么吗?”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内幕、独家。”他摇头:“不是,记者不是侦探,你们只能提供事情最详尽的脉络。”

  仔细想来,的确如此。短短几天的采访,记者能奉献的,不过是穷尽力气,努力观察到的“事实”——尽可能还原事实,以旁观者的身份,热血冷笔撰写一个或惨烈或齿冷的死者的故事。

  官员自杀造成的社会震动不言而喻。邯山区区长被“割喉”惨死的消息,迅速传遍小城邯郸,随即为网络和媒体广泛关注。此时正值邯郸市党委政府换届前关键时期,也是当地“三年大变样”工程收官之后的第一年。关于张海忠的死因传言纷纷。有传闻称张因政界矛盾被杀,更广泛的说法称他的死,祸起拆迁引发的恩怨。

  对于“官员死亡”的调查,记者自然不是侦探,连作为“记录者”的角色也带着重重疑问。一到当地,我们几位记者在追寻家属之外,即试图寻找政府、公安局的内部人士。既然已无法接触死亡现场,最好的情况是从“内部人士”手中拿到尸检报告,次之则找到目击者,再次之,即寻找亲属、知情者。然意料之中,大多数了解内情的“内部人士”,都是当局“封口”的对象。

  45个小时之后,7月12日下午6时,邯郸市警方迅速发布调查结果,称张海忠系因“重度抑郁症”而自杀身亡。新闻发布会本预计从下午5时开始,在拖延一个小时后,进行10分钟后匆匆结束。负责发布的官员在服务员“掩护”下,急匆匆离开,拒绝记者提问。

  7月13日9时至15时30分,张海忠的吊唁会在邯郸市郊的天渡殡仪馆举行。张海忠的两个双胞胎儿子身着黑衣,其余几名亲属看起来均情绪克制。我试图向张海忠之子求证“抑郁疾病”一说时,被一名穿条纹衬衫的中年男子打断。

  16时,张海忠的遗体被火化。此时,距离他被发现死亡,约67个小时。

  不难发现,同类的几起官员“自杀”案件中,官方的处理方式均是“快、狠、准”——

  “快”即在官员死后的几十个小时里,侦查、破案、发布、尸体火化,一气呵成;

  “狠”即封锁几乎所有消息渠道,宣传部等政府部门统一口径,除了新闻通稿,不露一字,对官员评价,一般是千篇一律的“工作认真、为人和善”等褒义词;

  “准”即做好死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将媒体与家属的接触“扼杀”在摇篮之中。

  由于错综复杂的利益,官员亲属一般会“自觉接受”关于“自杀”的结论,尽管心存疑虑。以张海忠之死为例,自杀的结论发布后,外界颇为意外。但其周围的工作人员、或者亲属,大多避谈其死因,也并未就其死亡提出更深度的质疑。

  张海忠的一名大学同窗表示,他并不相信“乐观、对事业有极度上进心的”张海忠会选择自杀。而当地的一名知情人士透露,张海忠因“铁腕拆迁”而政绩突出,从而得到不少上层领导的赏识。在当地乃至河北省,这是一枚相当具有分量的“政治筹码”,“他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

  然而,对于这么多疑问,更多的人选择沉默。根源或许在于,官员的死亡,往往让官方感到尴尬、无奈。

  作为官场中的人物,官员的命运早已不属于自己,在复杂多变的中国当代,他们的喜怒哀乐早已贴上标签,和扭曲的现实、变态的价值观撕咬、交结在一起。他们的死亡更是如此,“自杀”的判定,意味着快刀斩乱麻,迅速终结当地政府的巨大压力,重新洗牌当地的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