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胚布:[原创]日企“顺天收”成笑柄背后的隐痛 【猫眼看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22:24


日企“朝日绿源”在山东莱阳租地1500多亩种地养牛,主打高品质农产品。当地农民原以为这家外企能带来惊喜,然而却是“失望”,甚至愤怒——日企不施农药化肥,甚至任由杂草疯长。地里闹起虫灾时,临近的农户跟着遭殃;牛粪堆积如山,臭味弥漫四周。由于“顺天收”,使得企业过去五年持续亏本,成了当地农民的笑柄,他们觉得这是在糟蹋土地。但日企对此并不悲观,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为他们让出了市场。

在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国产乳品备受冷落的背景下,日企负责人的自信并非盲目乐观。数字显示,中国目前高消费人群比例大概占总人口的3%~5%,这是一个覆盖五六千万人口的大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高品质产品的消费者将越来越多。而事实上,这家企业“吃得比人好”的奶牛产的奶,目前的市场销量正以每月20%的速度递增。如无意外,日企将从这种“顺天收”的生产模式中获得巨大收益。

日企的生产模式,再次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质量和安全是产品的生命线,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所在!为了打造循环型生态农业,生产出高品质的绿色产品,这家企业提出了“种植之前先做土,做土之前先做人”的理念。五年如一日地培育改良土壤,即便亏损也在所不惜,并将赢利期定在十年之后。日企这种精益求精、对产品质量“苛求”的经营理念,难道不值得中国企业警醒吗?尤其是那些没有“流淌着道德血液”的企业,难道不感到羞愧么?

在日企这面镜子面前,所照射出来的是当前中国企业短平快的求利心态。放眼国内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可以看出,许多企业考虑的不是让老百姓吃得更放心些,而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大做强。一些企业所尊奉的逻辑是,什么来钱快就做什么,甚至抱着暴发户心态“捞一笔就走人”。这种短视的行为固然在短时内获得些绳头小利,但最终只能是自食恶果,失去的是整个市场。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乳品市场中,进口品牌已占领一二线城市80%的份额,进口乳品市场主导大权已然在握。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朝日绿源这样的外资公司开始分割国产乳业“让出”的市场蛋糕。

毫无疑问,日企的生产模式,不仅体现了日本人尊重自然和环保的理念,而且也反映了日本人对商业道德和社会担当的坚守。这种追求产品高质量,“慢工出细活”的态度,殊为不易,值得一赞。但在另一方面,能否说明当地农民无知而短视呢?对于当地农民嘲笑日企的行为,许多人认为是“嘲笑者的悲哀”。这种评价,显然不尽客观、准确,甚至有抹黑的嫌疑。

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审视,当地农民同样希望自己的农产品能卖个好价钱。事实上,当地农民虽然看不上日企的种地模式,但对其产品是非常认可的。而在产量和产值这笔账上,相信当地农民不会算不清。其实,若论亩产值,当地农民未必如日企。道理很简单,日企生产的是高价位产品,比如他们生产的草莓每公斤定价120元,而牛奶则每升22元,是国内牛奶价格的1.5倍。这显然是当地农民无法企及的。

当地农民以产量来评判日企的种植模式,离不开其背后的现实逻辑。与其说他们嘲笑日企“顺天收”,不如说是对自己所处境遇的倾诉。嘲笑日企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道伤。像日企这种高成本种地模式,且不说农户既没有雄厚的资本,也不具备品牌经营能力。即便可效仿,也很难在中国普及。中国的人口决定了在中国种粮,最大的任务并不是质量,而是产量。设若在中国大面积实行日企的做法,如何保证13亿人的口粮?而且,如此做法,中国粮产量将减产一半,而粮产品价格定然会大幅上涨,届时又有几人能消费得起?

但并不能就此说食品普通市场就不需要质量,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说到底并不矛盾。无论是高端市场还是低端市场,产品质量都应在安全线范围内,只不过高品质产品的安全值相对要大些而已。进一步说,在食品安全上,不能陷于有钱人就吃高品质产品,而普通大众只能停留于“吃得饱”甚至吃有毒食品的两极格局。具体到农产品的生产源头,对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不是用和不用的问题,而是怎么合理使用的问题——原则上应尽量少用,能不用就不用。但现在的情形是,农药和化肥往往被过度使用。

表面上看,农民是滥施农药化肥、摧残土地的罪魁祸首,但这背后却是农民心头上的隐痛。在生产过程中,农民之所以过于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与农产品价格低不无关系。而农产品价格低,直接的原因是农民处于农业产业链的底端,缺乏参与定价的话语权,总是处于一个受损的状态。农民的这种弱者地位,还体现于产品流通环节。由于商人具有资本和信息优势,很容易在流通环节串通起来压低价格,产品的大部分收益被流通环节拿走。农民只能靠过量施肥打药提高产量、确保产品“好看”,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基于此,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农药和化肥被过度使用,也就成为必然。

显然,提高农产品价格,有赖于市场之外的手来完成。这是政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题中之义。比如政府可从价格支持和补贴上保护农地、扶持生产;出台政策提升农民的话语权,平衡各方利益等等。然而,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一直以维稳的思路来管理农产品价格,不让它涨价。此外,也缺乏完善的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相关的价格支持和补贴手段也存在种种不足。于是,类似“菜贱伤农”这样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说到底,来自政府部门的打压和不作为,以及对粮食安全问题的不够重视,正是农产品价格过低的主导因素。这种只压不疏、不补的管理方法,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也是一种“懒汉政治”。目前中国农民依靠化肥、农药的种地模式,说到底罪不在农民,他们是被迫的。在朝日绿源这种耕作模式面前,相关政府部门也应感到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