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鸿曲轴有限公司:苏东问题专家:为何苏东剧变后俄共不能卷土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9:05:29

苏东问题专家:为何苏东剧变后俄共不能卷土重

时间:2011-07-13 08:33来源:未知 作者:笑天

本文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22期,作者:张欢,原题:《金雁:把真实的东欧告诉你》

拨开迷雾,金雁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俄罗斯与东欧转型故事——“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那里很好,不用中国同志担心

1991年12月25日,成千上万的人涌到莫斯科的红场上,飘扬了69年的镰刀锤子红旗缓缓降下,红白蓝的俄罗斯国旗升起,两面旗帜的悄然更替,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疾速变革。

中国学者金雁正是成千上万目击者中的一员,与周围或流泪或欢呼的人群相比,她的心情更为复杂:那个虎视眈眈的北方邻居解体了,这多少让她舒了一口气。

与此同时,她有些失落,两年前的政治风暴席卷了大片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她无比失望地看到,作为一种信仰,共产主义一再失败。她看到了制度的荒谬,也为苏联的覆灭感到悲凉。

红场之后,她的人生发生了奇妙的改变。1989年风波之后,曾经的学界朋友开始走向故纸堆或者拥抱物质,她和丈夫秦晖反倒从书斋中走出,开始以自己的学科背景解释现实世界。

1990年代初,中国问题情结成为金雁研究东欧俄罗斯问题的动力。她密切关注并亲身体验了苏东剧变和经济转轨过程,《新饿乡纪程》、《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火凤凰与猫头鹰》等著作成了国人解读苏东转轨的必读作品。

与此同时,一份在中国发行量极大的国际新闻报纸上也会不时出现东欧几国的新闻,内容多是经济转轨如何糟糕,人民都在怀念往昔好日子,对中国发展模式无比向往,以及对美国俯首称臣、实行民主制度带来的社会乱象。

真的是这样么?这里面的信息有多少是被过滤的?有多少是被局部放大的?金雁在新著《从“东欧”到“新欧洲”——20年转轨再回首》里写出了另一个真实的东欧:

前东德人民确实在抱怨——两德统一后,联邦政府的福利政策非常优厚,前东德的人口红利难以体现。前西德的发达企业宁肯跑去社会主义中国搞资本主义,也不到东德进行投资,结果在中国生产的德国品牌汽车比在本国生产的还要多。

东欧几国先后经历了私有化与政治改革过程,但结果却是国内某些“消息人士”所诧异的:前共产党在第一次政权更迭后下台,没想到4年后通过选举纷纷上台,左右更替的“轮流坐庄”执政成为常态。

东欧几国的私有化并没有出现国资被快速贱卖的结果,反倒是费时费力地在全民讨论下缓慢进行,接下来展现各国特色的私有化方案付诸实施,虽然付出了“交易成本”,但“吵在前头”比“秋后算账”有利是大众认可的,即便“民主分家”在自由言论环境下仍可能“怨声载道”,主张走回头路的论调基本上没有市场。这情况反倒不如某些国家领导一声令下,国有资产和学校、医院一夜之间全卖光。

前共产党政权通过选举上台之后,对私有化十分卖力,绝对比右翼政党上台更积极。反倒是民主派上台之后,考虑到选票,在私有化道路上迟疑不定,看一步走半步。

南联盟前总统米洛舍维奇在中国曾经有不少粉丝,被一些发行量很大的报刊冠以“最后一个南共布尔什维克”、“铁托第二”、“反美旗手”等荣誉,而实际的情况是,米洛舍维奇是南共解体的最大推手、坚定的反对铁托民族政策的民族主义者,为了和美国搞好关系,甚至用美籍南侨作总理。

国内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也曾经非常看重米氏,在听金雁讲述后大吃一惊,原来受骗已久。对南联盟实际情况认识的缺乏,也让决策层对南政策产生了错误判断。最典型的就是2000年大选前,米洛舍维奇已经众叛亲离,国内许多人还认为他在塞尔维亚深得人心,以致对米氏垮台不知所措。

拨开迷雾,金雁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东欧——“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那里很好,不用中国同志担心。

注定的东欧问题学者

和50年代出生的很多学者一样,上山下乡、插队、灰皮书、77年恢复高考是金雁成长的关键词。

“文革”前夕,她的父亲,一名共产党高级知识分子,在《九评》时阐发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成为“修正主义分子”下放到甘肃农村劳改。作为“黑五类子女”,金雁被剥夺了读高中的权利。新学期开学时,她眼巴巴地看着去上学的同龄人从门前走过,坐在门槛上对父亲说:“现在我真体会到了高玉宝的心情。”(责任编辑:参考消息电子版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