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仁郑秀晶情侣戒指:丁弘:漫谈《建党伟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50:54
 漫谈《建党伟业》  

丁 弘

 

              

 

    很久没看电影了。上周去看《建党伟业》。我和老伴的党龄都有半个世纪以上,对这部为纪念建党90周年的影片,怎能不看呢!和女儿一起,三人一块去。我们两个老人优待,是半价30元一张票,三个人花120元。比《让子弹飞》一张票100元便宜得多。只是看的人少,这一场除我们三人外,另外只有四个人。

 

    走出影院时,我感到很高兴。有两个理由:一是陈独秀终于是伟大的正面人物形像了。前些年,中学教科书上,把陈独秀作为正面人物,称之为“中国教科书事件”,现在已感到很正常了。这是理性的恢复。说实话,是民族道德提升的趋势。前几天,有人打电话来说,:“去看看吧,陈是一号正面人物了。”我看看感觉也是这样。其实不然。这是演员冯远征表演的效果。他作为话剧演员,擅长表演出台词的功能。而陈独秀又总是有激昂的情绪。

 

    其实,镜头多的还是毛泽东。虽然他对建党的作用并不突出。“一些地方勉强突出他,这是为他后来的历史地位作铺垫。”一位年轻的朋友这样说。

 

    我感到高兴的第二个理由是:习惯于这种条理清楚,娓娓道来的“蒙太奇”手法,感到亲切。夏衍先生改编过许多名著,如鲁迅先生的《祝福》,托尔斯泰的《复活》等。他认为,一个电影“蒙太奇”的场次不能多,多了就零碎了。《建党伟业》对背景写到晚清、民初的革命、改良、救亡……人物繁多,够重、够杂的了。

 

    这影响了对“建党”本身的叙述。

    这是不得不然的吗?

 

 

                        “一大”的背景是什么?

 

    “一大”在1921年7月召开,事实上在1920年“南陈北李”和苏共的代表维经斯基,就已在上海渔阳里2号完成了建党的五项任务。就是以“一大”作为建党的标志,背景也应该是以陈独秀他们所创建的业绩呀。电影中全部付之阙如!这是电影《建党伟业》的硬伤。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承认陈是建党元勋。“一大”选举为什么还是选这位没有到会的陈独秀呢?

 

    为了树毛、贬陈,否定1920年建党的业绩,由来已久。1920年苏共派维经斯基等四个人来华,推动建党。他们先在北大通过外语老师找到李大钊。李说:“建党之事太大。你们要去上海找仲甫先生。”于是他们到上海。1920年在陈和李达的住处做好了五件事,一,建立了党和党的领导。维经斯基写回苏共的工作报告说:我们已建立了中共组织。总书记是威信很高的陈独秀,组织部长是张国焘,宣传部长是李达,出版部长是汪原放。他自己也是领导核心之一。二,拟定和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宣言》。三,有了党刊,除以《新青年》为党刊外,李达又办了理论刊物《共产党》;四,组建了以俞秀松为首的青年团;五,办了以外国语学校为名称的党校。刘少奇、任弼时等都在这儿学习。已先后派一些同志到苏联去进修。

 

    这是兴业路“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上几个小时的工作不能比拟的。怎能抹煞呢?

 

    

                       建党人为什么不参加建党会

 

    几十年间,研究党史的人,难免要思考,既然“一大”是建党的标志,为什么几个公认建党的人——“南陈北李”、维经斯基一个都没有参加呢?

 

    长期都是模糊地说:工作忙,放不下,走不开。《建党伟业》中有了新的说明。说陈对国际的代表有意见,去了怕争吵。“什么意见?”没说。最近有一本新书《陈独秀传》点出来了,就是陈对他们“包办”有意见,索兴不去了。扮演陈独秀的冯远征同志说:“陈独秀是一个立场鲜明,有远见的人。‘一大’召开前,他就说不能让共产国际介入。中国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后来,在“一大”会上,他们还是主宰一切,是在包办着的。

 

    深层的问题,矛盾还有一个建设什么党的争论,是建“共产党”,还是建“社会党”。

 

    对这个实质问题,过去都避而不谈。陈独秀和维经斯基争论过,李大钊迁就了国际。但是思想还是倾向建社会党的。他把“阶级斗争”总是写成“阶级竞争”。他说从西欧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潮看到了人类社会的曙光。

 

    当时建党,花的是卢布。这种物质的力量是不能忽视的。给“一大”代表每人发150元大洋(见人民日报办的《文史参考》2011年6月号)当时毛泽东每月工资是8元。

      

                        

                         关于毛泽东的代表资格

 

    许多年间,毛泽东是否“一大”代表,说法不一。这是因为建国之后,参与主持“一大”的李达有话:“毛到会了,我说既然来了就参加吧。回去之后再参加党。”这就是说,他当时还不是党员,不是正式代表。

 

    在一本《陈独秀传》中有人论证他是代表,几个根据都是他本人历次填表之类的材料。还不充分,一般是相信李达的材料。觉得他在建国之后,不便、也没有必要说瞎话。这又是他后来在“文革”中被批斗致死的原因之一

 

    可惜毛泽东没有在1920年到达渔阳里那儿,否则什么事也没有了。《建党伟业》回答这一问题,又是一个新版本。在一一介绍代表时,没有毛泽东,开始开会时宣布他是“书记员”。现在“一大”会址蜡像群中,是他在那儿作报告状。这是历史遗留的,一种个人崇拜的谬误。

 

 

                                演员外国朋友不少

 

    《建党伟业》有一个特点是演艺界大腕云集,这是当然的。主题重大嘛!连赵本山这个搞笑的角色也请来客串了。可是仔细一看,有二三十位都是“外国人”了。陈凯歌(美国)、陈冲(美国)、斯琴高娃(瑞士)、蒋大为(加拿大)、张铁林(英国)、韦唯(德国)、苏瑾(新西兰)、沈小岑(澳大利亚),等等等等。申请加入美国的比较多。

 

    我们知道,申请加入美国籍是要宣誓的,抬起右手,放在胸前,说:“我在这里郑重宣誓:完全放弃我对以前所属任何外国之公民及忠诚(!)我将支持和护卫美利坚合众国的宪法和法律,对抗国内和国外所有的敌人……我在此自由宣誓,上帝助我。”

 

    当然我们没有理由批评这些去国的朋友。人往高处走。但是他们的这一走向,也是“建党”的“大业”吗?回头来演《建党伟业》,总觉得不是滋味,有一点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