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模拟炒股:你有工作幸福感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9:24:27
           不久前一次“工作幸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人认为自己所在单位的管理制度与流程不合理;超过50%的人对薪酬不满意;超过50%的人对直接上级不满;接近50%的人对自身的发展前途缺乏信心;接近40%的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40.4%的人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不满意;33.6%的人认为工作量不合理;26.3%的人工作与生活发生冲突;19.6%的人认为工作职责不明确;16.4%的人与同事的关系不融洽;11.6%的人工作得不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11.5%的人对工作力不从心。       什么时候,我们的工作竟然有了如此之多不快乐的理由?有多少是外因?又有多少是内因?我想,这首先是个文化的问题。工作幸福不幸福与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欧美一些国家的家长并不过多地期望孩子可以挣大钱、当大官,只希望他们能参与社会工作,并能把它做好,然后有时间再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从中得到满足。而我们从小接受来自家庭的教育就是长大要光宗耀祖,作为家长也是望子成龙。所以我们工作后也总期待着可以挣大钱、当大官,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两种不同的文化,使人们工作之初所背负的东西就不一样。我们所背负的相对多些,压力就大些,不满足感就容易产生。比如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一个月挣一两千块钱。他还没怎么参与工作就不满足了,因为他老想着什么时候才能挣到大钱呢?这就是他不快乐的基点。       此外,处事文化也影响我们对工作的幸福体验。我们做事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被动。从小学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开始,我们就习惯将作业、任务、工作看成是别人安排给我们的,而非自己主动要求完成的。而西方的教育制度从小学开始就注重培养儿童的主动意识。学生可以在老师的要求范围内相对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完成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作业、任务、工作就变成了自己的选择,是自己主动要求完成的。主动才能产生持久的动力和克服挫折的意志力,即使失败也有精彩的过程。被动却难以激发持续的努力,即使是成功了,体验到的成就感也黯淡了几分。同时,被动地对待工作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更容易放大工作中的不如意,也就更难体会到工作的快乐。        其次,我们可能缺乏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欧美等国家的人在工作中也会有钩心斗角,也会有痛苦、有欲望、有愤怒,但是他们非常务实,有相对明确且稳定的人生观,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如毕业后他们第一个梦想是找一份如意工作,第二个梦想就是如何保住工作,第三个梦想就是如何进一步加薪升职,生儿育女,享受生活……其实,这也是中产阶层的典型心态:目标明确,脚踏实地。相比之下,我们中的一少部分人心浮气躁,尤其是在面对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现实时,心理失去了平衡。残酷的现实对比,使我们郁郁寡欢。       再有,我们对工作的认识也有待日益完善。工作到底是什么?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它到底意味着什么。按解释主义的观点来看,我们通过自己的独特解释来认识世界。心理学凯利也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结构,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从而应对世界。如果你仅仅将工作看成一张长期的饭卡,它对你而言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既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你也就不会为它付出汗水和心力。但如果你能积极地看待它,视它为内心真爱,你就可能会更努力地去经营它,更宽容地去体验它。         我们现实的工作中确实存在着很多弊端和不完美。我们的工作可能没有趣味,缺乏挑战性;可能得不到公平可观的报酬;可能得不到上司和同事的认同。我们的工作环境可能缺乏人性化……但单就个人而言,我们也应该努力做出点改变,让自己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            如何快乐起来?关键还是个心态问题。首先,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幸福究竟是什么?是一种客观实体?抑或是一种主观感觉?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假如不了解幸福的实质,我们所谓的追求幸福就是盲目的。其实,幸福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如果得到财富、地位、健康、美貌、事业成功等其中任何一种,便得到了人生的幸福,那么我们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不快乐了。因此,幸福是主观的。同时,幸福是相对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幸福观,与自己或他人相比都可能会产生幸福感,个体生命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幸福来源,幸福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幸福快乐的感觉是需要自己调节心态,去发现,去找寻,去创造,去珍惜的。

  其次,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工作。世事也许并不尽如人意,我们对目前的工作可能的确毫无兴致可言。倘若如此,我们还不如放手,趁早打点行装,易地再战。因为一旦你对工作完全失去了兴趣和信心,继续下去也无多大意义。但如果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的工作并不是没有价值,我们对工作也不是毫无兴趣。与其感叹工作中种种的不如意,不如静下心来想想如何努力将它做得更好,做到尽可能的完美。毕竟工作不仅为我们提供生存的必须品,还是我们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与自己比,而不是与别人比。中国有句俗语叫:人比人,气死人。尤其在这个竞争被推崇的时代里,我们很容易将自己与别人相比。比,是有两面性的。在理性的范围里,比能促使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别人的优势,从而推动自我的完善和进步。比还可以营造出争先恐后的氛围,是个人和集体进步的源泉之一。但一旦超出了理性的范围,比就可能适得其反。如果老是拿己之短比人之长,自我认同感会受到打击,我们很容易灰心丧气或者忿忿不平。而无论是妄自菲薄还是愤世嫉俗都不是良好的工作和生活心态。相反,我们应该和自己比。拿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拿明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只要自己一直在进步,在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就行了。              不要抱怨。无论我们现在是什么年龄,在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学会感恩我们现在拥有的这一切。有时我们现在拥有的,在自己眼里不算什么,但换一个角度,从比我们目前状态差一些的人的角度去看,我们就会发现,或许他们还不如我们拥有得多,而且人家可能还很羡慕我们。虽然从各方面来讲我们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离我们自己理想的那个目标有差距,但与其抱怨,不如选择理性地分析和满足。因为抱怨是最无能的表现,并且于事无补。我们不如享受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继而以健康地心态积极地寻找提高的途径。                   对自己的职业做一个长远而科学的规划。职业是关乎一个人人生发展的重大事件。人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职业体验中度过的。一个长远而科学的职业规划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越是趁早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优势能力,就能越早地找到与自己匹配的目标工作,也越容易在这份工作中体会到幸福感。与其在职场中横冲直撞,到处碰壁,或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如借助职业规划的帮助,适时地描绘出目标明确,道路清晰的职业生涯发展蓝图,然后集中精力去实现这个蓝图。